产业学院运行机制中利益协调问题及对策研究
张海波
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 广东东莞 523960
产业学院的稳定运行依赖多方协同,但各主体的核心诉求存在显著差异。高职院校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目标,需通过合作获取企业设备、技术资源,强化 “双师型” 教师实践能力,保障人才培养的系统性与长远性;龙头企业聚焦战略发展需求,侧重定制化人才储备及研发成果转化的商业价值与知识产权保护;中小企业更关注短期经济效益,倾向以最小投入获取即时回报,对长期人才培养投入持谨慎态度;政府则以推动区域产业升级、提升就业质量为导向,主导校企资源整合与合作引导。
诉求差异直接引发合作分歧。例如,珠三角某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中,企业为满足生产需求,要求将 60% 专业课时用于特定设备操作实训;高职院校为保障学生职业发展的全面性,坚持保留 30% 基础理论与跨岗位技能课程,双方磋商近两个月,直接导致新学期教学计划延迟落地。
(二)利益冲突的典型表现形式
利益冲突主要集中在三个维度:一是目标协同困境,教育公益性与企业营利性的天然属性差异易引发矛盾。如某汽车产业学院中,企业因紧急订单要求将每周 16 课时实训压缩至 9 课时以缓解用工短缺,高职院校以破坏 “理论 + 实训 + 顶岗” 一体化培养体系为由反对,双方僵持一月导致近 200 名学生实训中断。二是资源交换失衡,校企投入呈现 “显性 - 隐性” 不对称特征。企业常以设备、场地等显性资源为筹码,索要高职院校的教学服务、人才输送等隐性服务,而隐性价值的难量化性加剧了分歧。浙江某电商产业学院就因双方对学生实习价值的评估差异超 3 倍,最终导致合作终止。三是风险分担缺位,科研合作中风险分配不均的矛盾尤为突出。粤东某食品产业学院的企业提出 “研发不达标则不承担成本,且需高职院校退还 50 万元设备使用费”的要求,导致教师研发趋于保守,3 项技术攻关均未达到预期目标。
(三)冲突生成的制度性根源
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分析,利益冲突的本质是契约不完备性导致的交易成本过高,具体表现为三大制度缺陷:一是知识产权与收益分配界定模糊。多数合作协议仅原则性约定 “共同研发、共享成果”,未明确专利申请权、成果转化收益比例及支付方式, 纠纷埋下隐患。 二是人才流动缺乏量化标准。企业导师的授课时长、教学效果评价,高职院校教师的企业 内容、成果认定等均为模糊表述,导致 “双师型” 队伍建设难以落地。三是退出机制不健全。当合作目标未达成或外部环境变化时,已投入资源的清算、责任划分等缺乏明确规定,双方易陷入 “互不信任、减少投入” 的囚徒困境,制约合作的可持续性。
二、利益协调机制的创新路径与实践
(一)构建动态化利益分配模型
基于价值链理论设计差异化分配机制,实现校企利益绑定。在人才培养环节,采用 “基础投入 + 效益分成” 模式。深圳某职业学院与华为共建的 ICT 学院中,华为投入价值 800 万元的教学设备与课程资源,高职院校负责招生与教学管理;当学生毕业后进入华为及合作企业就业时,华为按每人 8000 元支付培养补偿金,资金专项用于 “双师型” 教师技术培训与实训资源更新,形成 “培养 - 就业 - 反哺” 的良性循环。在科研转化环节,实行 “阶梯式分成”:东莞某智能制造学院约定,高职院校主导研发的成果转化收益按 7:3 分配,企业主导按 4:6 分配,联合攻关按 5:5 分配,同时提取 10% 作为产业学院发展基金。该模式有效明确了利益边界,使合作纠纷率下降 62% 。
(二)建立第三方协同治理平台
引入行业协会、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机构,搭建中立性协调平台。某产业学院构建“高职院校 + 企业 + 行业协会 + 会计师事务所” 四方治理架构:行业协会牵头制定《校企合作服务标准》,明确 18 项量化指标,包括教学设备年均 15% 折旧率、教师企业实践每年不少于 60 天、企业导师每学期授课不少于 32 课时等;会计师事务所每季度审计合作资金流向,确保企业投入的 60% 以上用于教学设备更新、课程开发等核心领域。第三方的介入有效缓解了校企信息不对称,使该学院合作周期从 2.1 年延长至 5.3 年。
(三)完善政策激励与保障体系
强化政府的政策引导与约束作用,为利益协调提供制度支撑。在激励层面,参考《广东省产教融合型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对参与产业学院建设 业给予房 税最高 30% 减免、高层次人才住房补贴、子女教育优先安排等优惠,对重点合作项目给 财政补贴。 在约束层面,建立 “红黄牌” 监管制度:江苏某产业学院由教育部门联合行 估,对投入不达标、违反合作协议的企业给予黄牌警告并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取消产 型企业资格,收回已享受的政策优惠。该制度有效保障了企业年度投入稳定在 800 万元以上,确保合作落地见效。
三、结论与展望
产业学院的利益协调需突破零和博弈思维,构建 “共生共赢” 的生态体系。成功的协调机制需具备三大核心特征:精准识别多元主体的利益诉求差异、动态调整利益分配规则、依托技术手段优化治理过程。从新质生产力视角看,完善的利益协调机制不仅能推动高职院校餐饮类等专业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更能通过校企资源深度整合,培养适应产业升级的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范华,戴晔曦。依托地方特色产业校企共建产业学院的探索与实践 [J]. 教育视界,2023 (49):64-68.
[2] 鲍计国,孟庆杰。校企共建产 中国高校科技,2022 (8):68-71.
[3] 郑伦川,袁乖宁。基于校企共 人才培养探索 [J]. 职业教育,2023 (25):65-67.
[4] 李雪,蒋芝英。基于市场化的校企共 价值及路径 [J]. 教育与职业,2022 (3):35-41.
课题信息:新质生产力视角下高职院校 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编号:2025TSYB012),2024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