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论《经济法》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

作者

李红

长春理工大学

引言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成为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经济法》课程以维护市场秩序和经济公平为核心目标,与高校立德树人的使命高度一致。将课程思政融入《经济法》教学,既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和价值观,也能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不仅有助于优化教学效果,更能回应当前法治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价值引领不足问题。

一、经济法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内在契合

1.学科属性与育人目标的一致性

经济法以调整国家与市场、社会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为核心,强调公平竞争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平衡。其学科使命决定了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制度性规范,还需引导学生理解法律背后的价值追求。课程思政教育强调立德树人,以培养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为根本目标。在课堂讲授反不正当竞争法时,教师通过分析某电商平台刷单行为案例,让学生认识到这种行为不仅扰乱市场秩序,还损害消费者权益。此类案例教学既能帮助学生理解经济法条文的适用,也能促使他们反思法律与社会公平正义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制度规范与价值引导的统一,学生能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逐步形成维护公平、尊重法治的职业信念。

2.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挖掘

经济法课程覆盖面广,涉及市场监管、宏观调控与社会保障等领域,其中蕴含大量思政教育元素。讲授税法制度时,教师可以结合国家财政收入 施和社会福 利建设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税收与国家发展之间的紧密关系。课堂展示 的案例,有助于学生认识到依法纳税不仅是法律义务,更体现了企业社 保 时,教师结合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运行情况的实例,让学生体会到制度设计对弱 怀与对社会公平的维护。通过这种案例嵌入,课程思政元素不再停留在抽象层面,而是与学生切身感受的现实问题紧密结合。

3.思政建设的现实必要性

当前部分学生在学习法律课程时倾 视了其背后的价值引导功能。经济法课程如果仅停留在制度层面的教学 操作方法,缺乏对社会责任的深层理解。在一次课堂讨论中, 案例为引导,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法律责任与社会责任的关系。 边界,更是道德约束与社会公正的体现。通过这种价值导向的引入 的情况。经济法课程的思政建设能够强化学生对公平正义的认同,帮助他们 人发展与国家和社会利益统一起来。

二、经济法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路径

1.挖掘课程内容构建“经济法+思政”

经济法教材中涵盖的市场监管、宏观调控和社会保障等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教师在讲解反不正当竞争法时,可以将某互联网企业因“二选一”限制交易行为而被反垄断执法机构处罚的案例引入课堂,引导学生认识公平竞争不仅是市场秩序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讲授税收制度时,教师结合财政收入如何支持公共医疗、教育发展的实际案例,使学生理解纳税义务不仅是个人和企业的责任,更是对国家发展和民生改善的重要贡献。讲授社会保险制度时,教师选取真实的工伤保险赔偿案例,让学生体会到国家法律制度对劳动者权益的保障与对社会公平的追求。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内容系统化整理,建立起“经济法+思政”元素的知识体系,能够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形成对国家治理与社会价值的深刻认同。

2.创新教学方法实现价值引导“润物无声”

案例教学法能够通过典型案件的分析,将价值引导与知识传授有机结合。教师在讲授企业合规制度时,可以让学生分析某制造企业因环境污染而被处罚的案例,讨论企业经营中如何平衡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情境教学法能够模拟现实环境,增强学生体验感。在模拟法庭中,学生可以扮演行政执法人员、律师或企业代表,通过审理经济纠纷案件的过程,体会法律程序的公正与社会正义的重要性。实践教学能够让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进行调研。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普法志愿活动”,利用中国大学生在线平台记录调研结果,并撰写经济法治建设报告,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培养责任感与使命感。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够让思政元素自然渗透到课堂之中,使价值引导不流于形式而成为学生的自觉认同。

3.提升教师素养与完善教学保障机制

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取决于教师的理念与能力。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与学科素养。学校可以通过组织专题讲座与教学研讨,邀请中国知名法学教授开展线上讲座,帮助教师把握课程思政的目标与方法。跨学科合作能够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法学院教师可以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联合设计教学方案,将政治理论与法律制度相结合。教学激励机制能够调动教师积极性,学校在考核体系中应将课程思政的融入程度作为重要指标,并在教学成果评选中增加思政课程奖项。教学资源建设也是保障思政建设的重要方面,建立经济法课程思政案例库,开发配套多媒体课件,利用雨课堂等中国高校常用教学软件实现互动教学,能够为教师提供有力的支撑。教师素养提升与制度保障的完善能够推动课程思政持续深入开展。

结论

《经济法》课程思政建设能够在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之间建立深度联结。经济法所涵盖的市场监管、宏观调控和社会保障等内容本身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通过系统挖掘其中的公平正义、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等思政元素,能够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双重目标。

参考文献

1]潘小初:《经济法课程思政教学建设与改革研究》,《现代职业教育》,2023 年第8 期。

[2]张忠林:《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教育研究》,2022 年第3 期。

[3]李春燕:《法学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融合路径探析》,《法学教育研究》,2023 年第2 期。

[4]胡立多:《经济法教学中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豫章师范学院学报》,2021 年第8 期。基金项目

吉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 年度思政专项课题,《经济法》思政课程建设研究,课题批准号SZ2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