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土地资源管理与耕地保护策略探讨

作者

朱琛宇

身份证号码:1405811998****2616

摘要:在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土地资源作为基础保障,承受着巨大压力。耕地保护尤为关键,关乎粮食安全、生态平衡及社会经济发展。面对挑战,国内外学者与实践者积极探索土地资源管理新路径,提出土地整理、复垦及生态修复等技术方法,发达国家更通过严格管制与动态监测保护耕地。未来需深化研究,完善法规政策,强化执行力度,并借鉴国际经验,共同守护土地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耕地保护

引言

在全球环境不断变化且人口持续增长的时代背景下,土地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其重要性愈发显著。土地资源管理和耕地保护是两个紧密相关的重要议题,已经成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目标,并推动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关键环节。

1土地资源管理与耕地保护面临的挑战

1.1耕地占补平衡措施落实不到位

在新发展形势下,耕地占补平衡措施的落实面临着严峻挑战。一方面,由于城市扩张和基础设施建设对土地需求的激增,部分地区在“占一补一”的原则下,补充的耕地往往存在质量较低的问题,如土壤肥力不足、水源条件差等,导致新补耕地难以达到原有耕地的生产能力和生态功能。另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在执行占补平衡政策时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过度追求补充耕地的数量而忽视了对耕地质量的严格要求,使得占补平衡制度形同虚设。此外,监督机制的不完善也是导致占补平衡措施落实不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惩罚机制,使得违规占用和破坏耕地的行为难以得到有效遏制。

1.2大量优质耕地被占用,补充耕地质量较低

在农民大量进城购房驱动下,地方政府决策经营造成城市边界无序扩张、工业退城进园转型进程中,耕地特别是大量优质耕地被占用,海水入侵等因素造成了部分耕地盐碱化加剧,产量明显降低,为了满足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耕地补充。然而,当前补充的耕地质量普遍较低,主要表现为土壤肥力不足、土层浅薄、水资源短缺等问题。这些低质量的耕地不仅难以达到高产稳产的要求,还可能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2土地资源管理与耕地保护策略

2.1强化土地资源规划与管理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生态环境保护的严格要求以及土地资源的自然禀赋,以此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在实施土地资源规划时,需要巧妙地结合刚性与弹性。一方面,必须严格执行规划,确保各类用地严格按照规划用途进行开发,从而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另一方面,也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适时对规划进行调整和优化,以增强规划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加强土地资源监管是强化规划与管理的重要环节。应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完善监管手段,实现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全过程的动态监测和有效管控。对于违反规划、非法占用耕地等违法行为,必须依法进行严肃查处,以确保土地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此外,还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公众参与的作用。通过完善土地市场体系,推动土地资源的有序流转和优化配置;通过加强公众参与,提高公众对土地资源规划与管理的认知度和参与度,从而营造全社会共同保护土地资源的良好氛围。

2.2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强化政策支持

一方面,增加财政资金对土地整治项目的投入,确保土地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可以设立专项基金,用于耕地保护、土地复垦、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土地资源管理与耕地保护,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和社会机构投资土地整治项目,实现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渠道。另一方面,强化政策支持,出台一系列有利于土地资源管理与耕地保护的政策措施。如对积极参与耕地保护的农民给予补贴和奖励,鼓励他们采用生态友好型的农业生产方式,保护耕地质量。对进行土地整治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和政策扶持,推动土地整治工作的市场化运作。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和强化政策支持,为土地资源管理与耕地保护工作提供坚实的保障。

2.3优化耕作设施

合理规划农村用地布局时,地方政府需充分考虑耕作道路、设备、农用工具等基础耕作设施的配套建设。道路问题是阻碍农户耕作的重要因素,路弯耗时多、路窄不方便使用机器,因此,修建或扩建道路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应充分考虑到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将弯曲公路向直完善、窄公路向宽完善,特别是在新农村集中居住地与耕地之间修建连接的道路,以减少农户耕作出行时间,吸引农户继续进行土地耕作。同时,通过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将数字化技术用于农户耕作方面,可在新农村内建立设备室,为农户提供农地情况统一监控,实现耕作“少走路”。另外,为了降低农户生产成本,政府应加大对先进设备及农用工具的补贴力度,以提升农户耕作意愿,使农户减少购买设备的资金花费,进而节约更多资金用于新农村水、电、气等生活必需品的支出。这既可以改变传统的设备使用,整体提升耕地生产效率,又可以为农户节约耕作费用支出。

2.4落实耕地占补平衡

为了确保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对于因建设需要占用耕地的项目,必须按照“占一补一”的原则,补充同等数量和质量的耕地。政府通过建立耕地占补平衡台账,详细记录每一块被占用耕地的情况,以及相应的补充耕地信息,确保每一项占补平衡措施都有据可查。同时,设立了专门的耕地占补平衡基金,用于支持耕地补充项目的实施。此外,政府加强对耕地占补平衡项目的监督检查,定期组织专家进行评估,确保补充的耕地质量达标。通过这些措施,有效解决了因建设占用耕地而导致的耕地面积减少问题,保障了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5整治撂荒耕地

1)进行全面撂荒耕地调查,通过遥感影像和实地踏勘相结合的方式,摸清全市撂荒耕地的分布、面积和成因,为后续的整治工作提供准确的数据依据。2)针对撂荒耕地的不同成因,制订差异化整治策略。对于因劳动力不足而撂荒的耕地,鼓励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引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规模经营;对于因交通不便、耕作条件差而撂荒的耕地,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改善耕作条件;对于因土壤质量下降而撂荒的耕地,实施土壤改良和修复工程,提升耕地质量。3)注重发挥政策引导作用,通过财政补贴、金融支持等方式,激励农民参与撂荒耕地的整治。同时,加强农民培训和教育,提高农民对耕地保护的认识和技术水平,引导他们采用科学的耕作方法,避免耕地再次撂荒。4)建立撂荒耕地整治长效机制,防止耕地再次撂荒。通过定期巡查、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新出现的撂荒问题。同时,将撂荒耕地整治纳入地方政府考核体系,确保各项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结语

在新的形势下,应进一步加强对土地整治与耕地保护协同发展的研究及实践,不断探索和创新协同发展的模式及路径。同时,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保护耕地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严金明,董立宽.全面提高国土资源利用效率:战略背景、理论支撑与路径选择[J].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22,11(01):120-130.

[2]吕定基.粮食安全背景下耕地保护面临的形势及对策研究[J].乡村科技,2022,13(14):136-139.

[3]张兴.新发展趋势下的耕地保护问题与应对策略———基于耕地保护监管机制建设的思考[J].国土资源情报,2021(12):5-11.

[4]孔祥斌.中国耕地保护生态治理内涵及实现路径[J].中国土地科学,2020,34(1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