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立德树人”背景下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策略研究

作者

冯富生

湖南科技学院 湖南永州 425199

为加快实现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会议“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目标,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加快高校“体育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明确“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充分发挥体育学科与思政课程融合的育人优势,深度挖掘体育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优势,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模式。通过体育课程来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强化思想品德修养、培养学生进取精神,实现体育训练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提升、提高智力水平、促进身心健康、优化审美结构、培育劳动能力等方面的独特功能,进一步锤炼学生意志、完善人格、增强体质,培养拼搏、奋斗理想信念,激发民族责任感、使命感,展现体育与课程思政融合育人的强大功能。

1 体育课程思政的优势

1.1 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讲过“完全人格,首在体育,体育强身健体,坚定意志品质,培养人文精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可以帮助学生筑牢理想信念,结合党情、国情、民情、世情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体育课程培养学生过硬的身体素质和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爱党、爱国情怀、自觉养成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的品质。将个人的荣辱观和体育的项目高度融合,通过中华民族的共同努力实现了从一个人参加奥运会到中华百年奥运梦成真,体育大国、健康中国、体育强国梦正在逐步实现,坚定体育强国梦,通过体育课程思政使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将体育情深深地融入到爱国情,坚定理想信念。

1.2 增长知识见识、增强综合素质

大学生要学会从体育课程思政中厘清体育和思政之间的辩证关系,体育教育是规则在前,竞赛在后,规程在先,运动在后,纪律在先,自由在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体育和思政工作,强调通过体育课程思政增长大学生的知识见识,尊重规律,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大学生明白任何事情任何人都不能决定自身是如何来将来到哪里去,但是通过自身努力可以提高生命的高度和人生的宽度,提高综合素质,定型三观,充实人生,实现人生价值。

1.3 加强品德修为、培养奋斗精神

体育课程思政要以“立德树人”为目标,要加强学生的品德修为和培养奋斗精神。努力发展成为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心理问题的金钥匙。提高运动能力,培养健康行为和品德修养等核心素养,遵纪守法、敢为、乐为、有为,筑牢思想防线,取缔各种不良言论思潮,在体育课上挥洒汗水,淬炼执着、拼搏品质,享受耐力训练极点所带来的“折磨”,磨练坚毅品质,实现自我超越和完善,学会用规则去赢,也学会体面的输,用“心欢体累筋疲骨乏”诠释体育带来的魅力[5],体育课程思政时刻激励大学生积极投入身体训练,持之以恒的坚持来加强品德修为,培养奋斗精神。

2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策略

2.1 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强化课程思政与教学实践融合氛围

体育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元素实现实质化融合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人才培养本质“立德树人”,要充分发挥体育课程思政的积极作用,实现德育功能培养,核心价值引领,制定科学合理的体育课程育人目标,育人内容,课程结构,评价体系,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实现体育思政知识传授,体育思政价值引领、体育思政能力培养,高度统一[14],体育学科领域内的知识体系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创新性特征,体育课堂不仅仅是帮助大学生掌握运动技术是什么,更重要的作用是让大学生从体育知识、运动实践、行为规则、体育品德要素中追求知识生产、创造与运用的意义,保持体育课程与思政元素在逻辑层面的高度融合,凸显育人价值。丰富体育思政教育在文化领域的内涵,把体育思政元素与体育课堂教学建设有机融合,打造体育课程思政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实现大学生思政学习体验与文化内涵滋养时空融合,最终达到全面培养人才的目的,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导向,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高度自觉自信,形成以中华体育精神为行动动力,以身心健康为最终导向的目标[15],全面提升育人成效。

2.2 以提高体育教师课程思政素养为举措,增强体育教师思政育人成效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书是目的,育时代新人是关键。高校教师要强化体育课程思政意识与责任自觉。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要坚持守正创新,立德树人最终以课堂教学为依托,教师思政素养提高为着力点,教师守得住“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创新即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传道授业的初心,坚持教育者先受教的理念,加强思政理念的学习与体育学科专业知识的提高,要把教师“补补课、学学习、考考试”成为常态,强化育人理念,实现内在潜能和外在责任高度统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体育教师需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充分发挥体育教师教书育人、道德修养育人的优势,做好学生健康成长成才道路上的引路人,守好育人路上的渠,种好育人责任田,充分发挥体育精神思政育人作用,坚持正确育人政治方向,促进体育学科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调融合,用体育学科知识体系教人、思政价值体系育人、体育思政创新体系感染人,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倾心培育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

2.3 以挖掘体育课程思政元素为依托,提高体育课程思政资源创设能力

深度挖掘体育课程思政元素是新时代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所在。体育课程思政作为全面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只有充分挖掘“思政元素”才能发挥挖掘学科中的“思政育人”价值,深度开发体育课程思政教育场景,完善体育课程内容构架[17],对“女排精神”挖掘的示范作用体现在培养学生拼搏进取精神,常见的运动训练、体育锻炼对学生的意志力培养、责任心建立,良好心态培育和吃苦耐劳的品质的定性具有重要意义,篮球足球排球等团体项目可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精神以及建立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合理安排体育课程思政内容,发挥体育教学的独特育人优势,设立思政切入点,创设思政育人场景,发挥学生穿越时空的想象力和高度体验感,挖掘红色经典,名人案例;重视评价体系设立,将没有思政元素的课程纳入评价体系,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思政效果纳入量化体系明确教学目标,提高师生对于“思政元素”的认知,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体育思政课程的传教,通过实践构建一个清晰准确的体育思政课程,提高体育课程思政资源创设能力。

3 结语

“立德树人”大环境下,体育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就其内涵和价值而言,体育课程思政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文章对体育课程的内涵进行了深刻解读,分析了体育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进一步明确了体育课程思政工作的要点与价值引领,厘清了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困境,破解了建设难题。通过抓课堂教学,抓教师思政素养,挖掘体育课程思政元素,健全体育课程思政育人机制来铸魂育人,为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新思路和新动力,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贡献体育课程思政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2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

[2]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M].人民日报,2019-3-19.

[3]吴向宁.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困境与推进策略[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2,34(04):384-392.

[4]贺新家.体育课程思政内容构建及组织实施的内在逻辑[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08):53-55.

[5]刘纯献,刘盼盼.体育课程思政的内容、特点、难点与价值引领[J].体育学刊,2021,28(01):1-6.

[6]翟瑞芳.浅析体育锻炼对开发和发展学生智力的作用[J].山西青年,2019, (19):173.

基金项目:2024 年度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研究”

作者简介:冯富生(1995-)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