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再造散治疗阳虚兼外感发热

作者

鲍丽娜

通辽市中医医院 内蒙古通辽市 028000

病例资料

患者:刘某某,男,56 岁。2016 年8 月10 日初诊。

主诉:反复咳嗽、咳痰、气喘15 年,加重伴发热1 周。

既往史:类风湿关节炎5 年。

刻诊:发热(T>39℃),无汗恶寒,口干喜饮,胸憋,语言低微,倦怠嗜卧。形体瘦弱,面色萎黄,精神差。舌淡嫩、苔薄白,脉虚弦。

辨证:阳气虚弱,外感风寒。

治法:助阳益气,散寒解表。

方药:再造散加减。

生黄芪 9g,红参3g,桂枝6g,淡附片6g,细辛3g,羌活6g,防风6g,川芎6g,生姜6g,炙甘草3g,忍冬藤15g,牛蒡子15g。1 剂。

二诊(8 月 11 日):热势减(T:37.8℃),恶寒轻,精神好转。守方加强温阳之力,淡附片增至 9g ,另予桂枝加附子汤加减3 剂。

三诊(8 月16 日):低热未尽,身软乏力,便溏。改予四逆加人参汤加减,淡附片 12g,红参 9g,炙甘草6g,干姜9g,炒鸡内金15g,生牡蛎30g。7 剂。

四诊(8 月23 日):热退(T:37.5℃),面色转润,精神佳,唯关节疼痛。更方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7 剂,调治痹证。

结果:热退神复,后转治宿疾。

按:本案初诊时,因患者发热、恶寒、无汗、口干喜饮等症状,极易误辨为单纯外感所致的发热,而选择使用麻黄汤、麻杏石甘汤、白虎加人参汤等方剂。根据舌象可知,嫩舌是正气虚弱的表现之一,又可见于长期慢性疾病缠身,或急性感染性疾病后,元气大伤,一时尚未恢复者。脉虚弦,是以轻取脉弦大,重按无力为指下感觉的脉象。“脉大为劳”提示患者为中虚气弱,阳气虚馁的虚损性疾病。结合临床表现,辨证为“阳虚发热”,并处以再造散加减1 剂使体温明显下降,证明方证对应,治疗有效!二诊时仍稍有恶寒,考虑为阳虚表不解,处方仍着眼于阳气虚弱的本质并兼以解表,遂书二方。将首方中淡附片加量,以加强补火助阳之力;又予桂枝加附子汤温阳解表,并酌用红参大补元气。加入一味滑石,甘寒滑渗,性凉而散,通利九窍六腑,不仅在诸热药中起到反佐的作用,又考虑到患者素有痹症病史,而“风、寒、湿三气杂合为痹”,且之前持续高热不退,缠绵日久,恐有湿热之邪夹杂,滑石又可与方中甘草相合为“六一散”清利湿热,一举两得。三诊时仍有低热,并出现身软、乏力、困倦症状,考虑体温下降,阳气虚弱的本质逐渐凸显出来。回顾前二诊均以补益阳气为法收效,反证辨证及用药思路无误。低热不退不能排除痹症所致,亦不能排除患者是否服用过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所致,故仍坚持以益气温阳为大法,处以四逆加人参汤加减,兼顾痹症。牡蛎咸寒入肾,在下能固摄阴阳,使阴平阳秘,旨在收敛阳气,且与红参为伍,可使阴阳之气归根复命,补不足而损有余。炒鸡内金益胃运脾,可恢复中焦胃纳脾运。四诊时患者精神状态明显好转,面色红润,与初诊时判若两人,证明阳气来复,治疗有效。唯诉关节疼痛,故方随证转,处以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针对其关节疼痛治疗。

小结:本案共四诊,治疗却分为三个阶段。一诊处方针对发热;二、三诊处方针对阳气不足的“虚劳”;四诊处方着眼点是宿疾(痹证)。“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在本案中完美体现,并取得了预期疗效。

体会

(⟶) 关于发热

1、临床上发热多见于外感性疾病,亦可见于内伤病。论述外感病的著作首推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现将该书中论及发热条文的鉴别要点归纳如下:①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为太阳中风,代表方为桂枝汤; ② 发热、恶寒、身体疼痛、无汗、脉浮紧为太阳伤寒,代表方为麻黄汤; ③发热而渴,不恶寒,为温病④高热汗出,热不退,为风温; ⑤往来寒热伴口苦、咽干、目眩为少阳发热,代表方为小柴胡汤; ⑥蒸蒸发热,日晡潮热,不恶寒反恶热,不更衣者,为阳明发热,代表方为大承气汤;⑦发热无汗,脉反沉(细),嗜卧者,为少阴发热,代表方为麻黄附子细辛汤。

2、再造散证与六经发热的区别:以本案为例,再造散证的病因是素体阳虚,外感风寒。严格意义上来说,是在内伤的基础上复感寒邪所致。 而六经发热中 除阳明发热外均为外感发热(当然,阳明发热也可因外感后由它经传变而来)。以上所归纳的外感发热都有 据我们通过问诊不难获得。而阳明里实证发热,再造散证为虚性发热,从病机上截然不同, 虽殃 至虚有盛候”的表现,但是我们也可以通过其特殊的舌苔、脉象上的表现,将再造散证与六 来。 所以医者不仅要“胆大”还要做到 细”,有是证,用是药!

3、论述内伤疾病的著作要数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的《内外伤辩惑论》,该书中载有与发热相关的方证有:气机该升不升的气虚发热,有用补中益气汤的机会;气机该浮不浮的发热,有用清暑益气汤的机会;气虚夹湿邪致使气机该降不降的发热,有用升阳益胃汤的机会;及火郁发热,有用升阳散火汤的机会。以上发热均在内伤的基础上而来,有或不伴有邪气的夹杂,且某些方证与时令相关,存在明显的季节性,临证须适时选用。

(二)关于再造散

再造散出自明代医家陶华的著作《伤寒六书》中,原文摘录如下:“治患头痛发热,项背强,恶寒无汗,用发药二三剂,汗不出者,庸医不识此证,不论时令,遂以麻黄重药,及火劫取汗,误人死者,多矣。殊不知阳虚不能作汗,故有此症,名曰无阳症”。因“误人死者多”用此方可以救命,救命之恩功同再造,即“再造散”方名之寓意。由此可见,阳虚发热与外感伤寒的发热古人极易混淆,易误用麻黄峻剂发汗,使本虚之体雪上加霜,加重病情,甚则误人性命。

再造散药物组成:人参、黄芪、桂枝、熟附、细辛、甘草、煨姜、防风、川芎、羌活(原书无用量)。夏月,加黄芩、石膏 ,冬月,不必加。水二钟,枣二枚,煎至一钟。槌法,再加炒芍药一撮,煎三沸,温服。 综观全方,似有治疗太少两感的麻黄附子细辛汤之意,只是舍弃了发越阳气的麻黄不用易以桂枝汤,于发汗中兼和营卫。因真阳大虚,无汗可解,以人参、黄芪、为君药,益气固表,既可借助药势鼓邪外出,又可防止阳随汗脱;附子、桂枝、细辛为臣,助阳、散寒、解表;羌活、防风、川芎为佐,加强散寒解表之力; 赤芍酸敛,可制约辛热药物的温燥之性,以防过燥耗伤阳气;煨生姜温胃以守中焦,与赤芍、甘草和营已达到助汗之源的目的;甘草又可调和诸药。方中益气药与解表药同用,汗中有补,标本兼顾;发散药与收敛药配伍,散中有收,以防正伤。至此,我们或许可以把再造散中的药物分成三个部分来看,即建中益气,扶正祛邪的桂枝加人参汤;散寒解表的(半个)九味羌活汤;加上补虚益精实表的黄芪,补火助阳的附子。由此可知,陶华的立方之意,旨在益气温阳的基础上加以解表,也就是“助阳发汗”。张景岳说过:“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阳來则生,阳去则死”。阳气如此重要,便可知再造散证应属于急危重症,临证用药须周全考虑,或许临床上见到这样的患者时,给医生的机会仅有一次!林佩琴云:“司命之难,也在识证,识证之难,也在辨证”。

总结

再造散治疗阳虚兼外感发热,临床上再造散证比较少见,作为临床医生,我们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对同类疾病相似证型的鉴别能力,即做到“见病之源,临证察机”,从蛛丝马迹中追溯疾病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