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方法研究

作者

杨云桃

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河南郑州 450046

一、引言

随着“ 一带一路” 倡议的深化与全球产业链重构,我国对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需求激增。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 版)》明确指出,英语教学需“ 培养学生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同时理解并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 。然而,调查显示,仅 30%的高校开设系统化跨文化交际课程,52%的教师缺乏海外研修经历,学生跨文化冲突处理能力达标率不足 40% 。这种“ 语言能力与文化素养失衡” 的现象,严重制约了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与全球化人才储备。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要素与教学现状

(一)核心要素解析

跨文化交际能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CC)由语言能力、文化认知、行为调适与情感态度四大维度构成:

语言能力:涵盖语法准确性、语篇连贯性及语用得体性。例如,中西方对“ 时间观念” 的差异直接影响商务谈判策略,英语母语者更倾向“ 精确时间预约” ,而部分文化中“ 弹性时间” 被视为尊重。

文化认知 包括对目标文化价值观、社会规范、历史传统的理解。如“ 龙” 在中西方文化中的符号象征差异,需通过文学对比分析深化认知。

行为调适:指在跨文化场景中灵活调整沟通策略的能力。例如,在阿拉伯国家商务场合,直接拒绝被视为失礼,需采用“ 迂回表达+替代方案” 的沟通模式。

情感态度 体现为对文化差异的包容性与批判性思维。如通过分析迪士尼动画《花木兰》中的文化改编,引导学生辩证看待文化输出与本土化重构。

(二)教学现状与问题

课程体系碎片化:多数高校将跨文化内容分散于精读、听力等课程,缺乏系统性设计。例如,某省属高校英语教材中文化专题占比不足 8% ,且未涉及非语言交际(如肢体语言、空间距离)等隐性文化规则。

教学方法单一化:76%的教师仍采用“ 词汇讲解+课文翻译” 的传统模式,情境模拟、案例分析等实践教学法应用率低于 30% 。某重点大学调研显示,学生参与国际交流项目后,跨文化冲突处理能力提升幅度达 62% ,远超课堂理论学习效果。

评价体系片面化:期末考试中文化类试题占比平均不足 15% ,且以选择题为主,难以评估学生的文化适应与冲突解决能力。某高校尝试引入“ 跨文化案例分析报告” 作为期末考核形式,学生文化敏感度得分显著提升。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路径

(一)课程体系重构:从碎片化到系统化

模块化课程设计

基础模块:开设《跨文化交际导论》《英美社会与文化》等必修课,系统讲解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克拉申文化适应假说等经典模型。

进阶模块 按行业需求设置专题课程,如《国际商务礼仪》《跨文化医疗沟通》,结合真实案例(如华为跨国并购中的文化整合策略)开展教学。

实践模块:与外资企业、国际组织共建实习基地,要求学生完成“ 跨文化冲突日志” 并撰写反思报告。某高校与联合国驻华机构合作开设“ 模拟国际会议” 课程,学生需用英语辩论全球热点问题,其文化调适能力评分较传统班级提高 41‰

教材内容优化

增加“ 文化注释” 板块,对教材中的文化负载词(如“ red wedding” 在《权力的游戏》与中式婚礼中的语义差异)进行深度解析。

融入中国元素,选用《红楼梦》英译本、莫言作品等作为语料,培养学生用英语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例如,某教材设置“ 中国传统节日” 单元,要求学生用英语设计文化体验活动方案。

(二)教学方法创新:从知识灌输到能力建构

情境模拟教学法

利用 VR 技术构建沉浸式跨文化场景,如模拟“ 在东京地铁询问路线” “ 在迪拜餐厅点清真食品” 等情境,通过角色扮演训练学生的非语言交际能力。某高校实验显示,VR 组学生在空间距离感知、眼神交流等指标上的得分比传统组高 28%

开展“ 文化冲突工作坊” ,提供真实案例(如某中企在德国因加班文化引发的劳资纠纷),引导学生分组制定解决方案并现场演练。

任务驱动教学法

设计“ 跨文化调研项目” ,要求学生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数据,并撰写英文报告。例如,某课程任务为“ 比较中美大学生时间管理差异” ,学生需运用 SPSS 分析数据并制作 PPT 进行跨文化对比展示。

组织“ 文化辩论赛” ,设置辩题如“ 全球化是否导致文化同质化” ,通过正反方论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某高校辩论赛数据显示,参赛学生文化包容度得分较未参赛者提高 35%。

混合式教学法

搭建在线学习平台,整合 TED 演讲、BBC 纪录片等资源,设置“ 文化微课堂” 模块供学生自主学习。例如,某平台“ 非语言交际” 专题包含 20 个短视频,涵盖手势、面部表情等 12 类文化规则,学生需完成配套测试并提交反思日记。

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学习行为,为个性化指导提供依据。某高校通过平台追踪发现,学生在“ 商务礼仪”模块的停留时间最长,遂增加该模块的直播答疑与案例分析。

(三)评价体系优化:从单一考核到多元评价

过程性评价

引入“ 跨文化能力档案袋” ,收录学生的课堂表现记录、案例分析报告、实践项目成果等。某高校档案袋评价显示,学生文化认知维度得分随学期推进呈显著上升趋势。

开展同伴互评,要求学生根据“ 文化敏感度” “ 沟通策略” 等指标对小组成员进行评价。某课程实验表明,互评组学生的文化适应能力得分比教师单一评价组高 19%

终结性评价创新

设计“ 跨文化能力测试” ,包含文化常识选择题、案例分析简答题、角色扮演视频题等题型。例如,某测试要求考生观看“ 中英商务谈判” 视频后,分析双方文化冲突点并提出改进建议,其评分标准涵盖文化认知准确性、策略合理性、语言得体性三个维度。

引入第三方评估,邀请企业 HR、外籍教师参与评分。某高校与某跨国公司合作开展“ 模拟招聘” 活动,企业方根据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给出反馈,其评价结果占期末成绩的 30%。

(四)师资能力提升:从知识传授到文化引领

教师培训体系化

开设“ 跨文化教学能力工作坊” ,邀请海外专家讲授文化差异理论、冲突解决技巧等课程。某省教育厅组织的培训显示,参训教师文化教学设计能力评分较培训前提高 47‰ 。

支持教师赴海外研修,要求其结合访学经历开发特色课程。例如,某教师赴美交流后开设“ 美国种族问题与跨文化沟通” 选修课,学生选课率达 92‰

科研反哺教学

鼓励教师开展跨文化研究,将最新成果融入教学。例如,某教师基于“ 中国留学生文化适应模型” 研究成果,设计“ 跨文化身份建构” 单元,帮助学生应对文化休克。

建立“ 教学学术共同体” ,定期举办跨文化教学研讨会。某高校共同体活动数据显示,教师共享的文化案例资源库已积累案例 1200 余个,覆盖 30 个行业场景。

四、案例分析:某高校跨文化教学改革实践

优化课程设置

增加跨文化交际课程 ∵ 高校应逐步建立起科学的、完备的跨文化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家国情怀和跨文化能力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可以开设跨文化交际导论、跨文化商务沟通、跨文化适应与调适等课程,帮助学生系统学习跨文化交际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融入跨文化元素:在现有的英语课程中融入跨文化元素,如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等,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增强文化敏感性和适应能力。例如,在阅读课中选用不同国家的文学作品或新闻报道,讲解词汇背后的文化内涵;在口语教学中创设真实交际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文化。

创新教学方法

情境模拟教学:通过模拟真实的跨文化交际场景,如国际商务谈判、涉外旅游、国际会议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跨文化交际技巧。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和设备,创设逼真的交际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跨文化交际经验和见解。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共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案例分析教学:选取典型的跨文化交际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文化差异对交际的影响,并学会运用有效的沟通策略解决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运用在线学习平台、虚拟现实(VR)等技术,模拟真实跨文化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评估学生的学习状况和问题,为教学提供精准的反馈和指导。

完善评价体系

多元化评价方式 ∵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包括课堂表现、案例分析、实践项目、小组讨论等多个方面,全面评估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避免单一依赖笔试和口语测试的评价方式,注重对学生实际交际能力的考察。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重视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同时,结合终结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全面总结和评价。

学生自评与互评:鼓励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促进相互学习和共同提高。

加强师资培训

提升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高校应加强对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训,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和教学水平。可以邀请跨文化交际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和培训,或者组织教师参加国际交流项目,亲身体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环境。

引入跨文化交际专业人才:积极引进具有跨文化交际背景的专业人才担任英语教师,为学生提供更专业的指导和帮助。

建立教师交流平台:建立教师交流平台,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分享和合作研究,共同提高跨文化交际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五、结论与展望

全球化时代,高校英语教学的核心使命是培养 “ 具有国际视野、能进行有效跨文化沟通” 的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并非 “ 孤立的文化知识传授” ,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资源整合、实践平台、评价体系五个维度协同发力,打破 “ 语言与文化分离” “ 课堂与实践脱节” “ 评价与能力脱节” 的困境。

高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需以系统化课程体系为根基,以创新教学方法为驱动,以多元化评价体系为保障,以高素质师资队伍为支撑。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利用 ChatGPT 等工具构建智能文化冲突模拟系统,实现个性化反馈与动态评估。

区域文化特色融合:结合“ 粤港澳大湾区” “ 长三角一体化” 等国家战略,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跨文化

程。

长效跟踪机制建立:对毕业生进行 5—10 年职业追踪,评估其跨文化能力对职业发展的长期影响。

通过持续深化教学改革,高校英语教育将真正实现“ 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与文化自信的新时代人才” 的目标,为我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结论:高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单一、师资力量薄弱、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通过整合文化素材与语言教学、设计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加强师资培训、完善评价体系等有效的培养方法,可以提高高校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扩大样本范围、开展长期跟踪研究、结合更多的研究方法,以不断完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方法和策略。高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高校英语教育的重要目标。本文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出发,分析了当前高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培养策略。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评价体系以及加强师资培训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教学资源有限、学生兴趣不高等。因此,高校应不断探索和创新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优秀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现状与策略研究[J]. 杜佳颖.海外英语,2022(06)

[2] 以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的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探究[J]. 毛元元;高珍;乔盼盼.英语广场,2023(03)

[3] 应用型高校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实证分析[J]. 吴永泽;高珍;乔盼盼.海外英语,2023(08)

[4] 基于跨文化交际能力优化的高校英语课堂教学分析[J]. 马丽梅.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4(03)

[5] 跨文化交际视域下高校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优化路径研究[J]. 花拉.长春大学学报,202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