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智能养护决策理论探索
王庆友
安徽交控集团宿州高速公路管理中心 安徽宿州 234000
一、引言
高速公路作为现代交通基础设施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养护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路网服务质量和运营安全。随着我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7 万公里(截至 2022 年),传统养护模式面临日益突出的效率瓶颈: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2021 年全国高速公路养护投入超 2800 亿元,但路面性能达标率仍不足 80% ,决策滞后导致的过度养护或养护不足现象普遍存在。在此背景下,智能养护决策理论的创新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当前高速公路养护决策主要存在三重矛盾:一是数据碎片化与决策全局性的矛盾,各省路网监测数据标准不统一,利用率不足 40% ;二是经验依赖与科学决策的矛盾,约 65% 的养护单位仍采用人工巡检结合历史经验的决策方式;三是静态计划与动态需求的矛盾,年度养护计划对突发病害的响应延迟平均达7-15 天。这些问题暴露出传统决策理论在系统性、前瞻性和适应性方面的固有局限。
二、智能养护决策理论框架
(一)数据感知层
数据感知层作为智能养护决策理论框架的基础环节,主要解决养护决策过程中的数据获取与标准化问题。当前高速公路养护数据呈现多源异构特征,主要包括三类核心数据:一是路面状态数据,通过智能检测车(检测精度达 1mm )、固定式传感器网络(布设密度 ⩾1 个 /5km)和无人机巡检(覆盖率100% )获取,涵盖路面损坏指数(PCI)、车辙深度等 12 项关键指标;二是环境荷载数据,整合气象监测站(温度、降水等)、动态称重系统(WIM,误差<5% )和视频车流统计的实时信息;三是历史养护数据,结构化存储近10 年的养护方案、材料用量和效果评价记录。
为实现多源数据的有效融合,需构建统一的数据治理体系:在数据标准方面,建立包含数据采集频率(如 PCI 月度更新)、精度要求(如裂缝识别=2mm )和格式规范的技术标准;在数据清洗方面,开发基于异常值检测(如3 σσσσ 原则)和时空关联性校验的数据质量控制算法;在数据存储方面,采用" 边缘节点 - 区域中心 - 云端 " 三级架构,实现检测车原始数据(10TB/ 年)的分布式处理与特征提取。该体系可使数据可用率从传统模式的 65% 提升至 92% 以上。
数据感知层的技术创新点在于:首次提出"空-地-车"协同感知网络架构,通过北斗定位(精度 0.5m )与 5G 传输(时延 <20ms )的技术融合,实现路面状态的分钟级更新;开发了多模态数据对齐算法,解决不同传感器时空基准不统一的问题,使数据融合准确率达到 88% 。实践表明,完善的数据感知体系可使病害识别时效从传统人工巡检的 7 天缩短至 4 小时,为后续智能分析提供高质量数据基础。
(二)智能分析层
智能分析层作为连接数据感知与决策优化的核心枢纽,主要承担多维度数据的深度挖掘与知识发现功能。该层基于机器学习理论构建了双通道分析架构:在状态评估通道,采用深度卷积网络(ResNet-50 改进模型)处理路面图像数据,实现裂缝、坑槽等 12 类病害的自动识别(平均精度 92.3% ),较传统方法提升 40 个百分点;同时开发了融合注意力机制的时间序列预测模型(Transformer 架构),综合考量交通荷载、环境因素与材料性能的耦合作用,实现未来6 个月路面使用性能指数(RQI)的动态预测(平均绝对误差 6.8)。
在知识发现通道,应用图神经网络(GNN)构建路网级病害传播模型,揭示不同路段病害发展的空间关联规律。实证研究表明,相邻路段病害相关性系数达 0.73,为预防性养护提供理论依据。同时,通过贝叶斯网络建模,量化了不同环境应力(如冻融循环、重载交通)对路面性能退化的贡献度,其中重载交通对车辙发展的权重系数达0.61,显著高于其他因素。
该层的技术突破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出了多尺度特征融合算法,有效整合宏观路网数据与微观材料性能数据;二是开发了轻量化模型部署方案,使复杂算法可在路侧边缘计算设备(算力 4TOPS)上实时运行;三是建立了模型在线更新机制,通过持续学习保持预测精度衰减率每年不超过 2% 。某省级路网应用显示,该分析体系使养护需求识别准确率提升至 89% ,误报率降低至 5% 以下,为精准决策提供可靠依据。[1]
三、关键技术方法
(一)数据驱动建模
1. 路面性能退化模型
采用随机森林回归算法,融合12 项影响因子(累计轴载、温度梯度、冻融次数等),构建路面使用性能指数(PPI)的非线性预测模型。通过 SHAP 值分析揭示,重载交通(贡献度 32% )、基层含水率( 25% )和沥青老化程度( 18% )是性能退化的主导因素。模型经 10 万组样本训练后,在测试集上达到 R2=0.91 的预测精度,较传统回归方法提升 35% 。
2. 病害关联网络模型
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建立路段病害传播的有向图模型。运用 Gephi 工具分析发现,横向裂缝与车辙之间存在显著双向影响(相关系数 0.68),而坑槽病害则呈现局部聚集特征(模块度 0.42)。该模型可预测病害扩散路径,为区域化养护提供依据。
3. 成本- 效益评估模型
开发多准则决策模型(MCDM),量化不同养护方案的全生命周期效益。引入蒙特卡洛模拟处理材料价格波动(变异系数 0.15)、施工延误(概率分布Weibull(1.2,3))等不确定性因素,输出效益成本比(BCR)的置信区间。
(二)智能优化算法
1. 多目标动态规划模型
基于 NSGA-III 算法构建考虑三重要素(成本、质量、交通影响)的帕累托前沿解集,其中创新性地引入道路用户成本( RoadUserCost )作为独立优化目标。通过非支配排序处理 15 维决策变量(包括材料选择、施工时序、资源配置等),在 10 万次迭代后获得收敛解集。典型案例显示,该模型可同时降低养护直接成本 12-18% 和用户延误成本 25-30% 。
2. 自适应遗传算法改进
针对传统遗传算法早熟收敛问题,提出动态交叉概率机制(Pc 从 0.6 自适应调整至 0.8)和精英保留策略(前 10% 个体强制存活)。在省级路网规划中,该改进算法仅需 300 代即收敛,较标准算法提速 40% ,所得养护方案使路面寿命延长2.3 年(较人工规划)。[2]
四、总结
本研究的理论贡献在于:一是建立了高速公路智能养护决策的系统化理论架构,二是创新性地将强化学习引入养护资源动态分配问题。研究成果为公路养护数字化转型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未来可进一步与车路协同、数字孪生等技术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 王建军 . 基于改进 NSGA-III 算法的公路养护多目标优化决策 [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2021,21(3):56-68.
[2] 吴建平 . 深度强化学习在交通基础设施智能维护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自动化学报 ,2022, 48(5):2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