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跨界与融合:初中地理跨学科教学的路径探索

作者

顾海燕

苏州市吴江区铜罗中学,215237

在初中教育体系中地理属于重要组成部分,但教育改革背景下,单一化的地理教学模式较难满足学生需求。跨学科教学注重以多学科知识、技术与方法的整合,助推本学科内容讲解。将跨学科教学引入到初中地理课堂,更能在增强课堂育人效果的同时,带动学生在地理学习领域的持续发展。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分析,本身带有较强的综合性,与语文、数学、英语、生物、历史、政治等学科存在紧密联系,并且学科中涵盖诸多带有抽象化特点的知识内容,单一的学科知识传授方法较难深化学生对地理课程的理解。跨学科教学强调在打破学科界限的基础上,将其他学科知识融合到初中地理教学实践中,即引导学生结合多学科知识、技能与方法等解决地理问题。在此期间,学生不仅能够深化其他学科知识印象,积累多学科学习和实践经验,更深化对地理课程的理解,促进学生地理综合思维的形成。

(二)研究意义

从理论与实践意义角度分别剖析初中地理跨学科教学可以发现,理论意义在于,以跨学科教学完善地理教学概念体系,带动地理与其他学科教育的深度融合,在拓展地理教学范围、研究领域的基础上,为驱动学生从多元化的视角认识地理知识,为促进其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架构奠定基础;实践意义在于,以跨学科教学增强学生地理学习体验,促进学生从多学科视角解析地理问题,并实现批判性思维、创新思想乃至综合素养的发展,并在提高地理教学有效性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可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地理实践力。

二、研究方法和思路

(一)研究方法

为确保研究科学性与有效性,研究应用多种方法,具体包括:文献研究法。研究整合国内外关于初中地理跨学科教学的相关材料,涵盖学位论文、研究报告、学术期刊等,全面了解跨学科教学在初中地理教育体系中的发展现状、趋势和现存问题,可为本研究带来理论方面的支撑;案例分析法。研究提取一些课堂中存在的初中地理跨学科教学案例,总结成功经验的同时,深入研究不足之处,并提炼更符合现阶段初中生发展,并且满足初中地理课堂需求的跨学科教学方法与模式。

(二)研究思路

研究思路即从跨学科教学视角,剖析初中物理课堂,并在研究中深度剖析相关实践案例,基于案例中存在的地理跨学科教学问题进行分解。同时,解读问题产生原因、对学生影响等,并制定一系列带有可操作性、符合学生认知需求、满足地理教育需要的跨学科教学策略。

三、初中地理跨学科教学的案例

(一)依托语文诗词,完善地理课程导入

中国的古诗词中含有大量关于地理现象和规律的描写,将语文的诗词融入到地理课堂教学中,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能增强学生对地理的理解的记忆。例如:在《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一节中,可引用学生熟知的《凉州词》中“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设问: ① “春风”是什么风? ② 春风为什么不度玉门关? ③ 春风不度玉门关会造成怎样的后果?问题层层递进,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能很好的理解了西北地区由于距海较远,且被山脉重重阻隔,湿润气流难以到达,气候干旱;河流稀少,多内流河、湖;自然景观从东到西呈现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规律;成为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和灌溉农业区。又如,“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能帮助学生理解温带大陆性气候早晚温差大的特征;“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很好的解释了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二)结合数学计算思维,解决地理探究问题

数学是自然学科的基础,又是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系统学习的学科,它的思维方法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用数学计算的思维解答地理问题,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地球与地球仪》一节 “认识地球的大小”中,通过数字的描述:平均半径约6371 千米,最大周长约 4 万千米,表面积约 5.1 亿平方千米,学生只知道地球大,却没有一个直观的了解。而让学生把地球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作比较,进行简单的换算① 地球表面积相当于 个足球场的总面积(足球场面积约 7000 平方米); ② 地球最大周长相当于客机沿赤道飞行 小时的距离(客机飞行速度约 800 千米 / 时),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地球之“大”。其实,地理课程中还有很多涉及到计算的问题,例如:比例尺的计算,可以在地图上量算两地的距离;根据比例尺大小,选择合适的地图。计算两地相对高度,即两地的海拔高度差;然后根据“海拔每升高 100 米,气温下降0.6% ”,通过一地的气温计算另一地的气温。

(三)引入英语名词,深化地理概念理解

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它不仅是国际间交往的重要工具,而且是知识的载体,许多英语的名词与地理知识密切相关,我们要充分发挥英语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例如:在《地球与地球仪》一节“经线和经度”与“纬线和纬度”中,为了区分各条经线和纬线,给他们标上了度数,然后分别用区分东经和西经,用“N”和“S”区分北纬和南纬。如果让学生强行进行记忆,时间一长容易搞混,这是就要向学生介绍东、西、南、北方位的英语单词“east”“west”“south”“north”,“E”和“W”是东、西英文单词的首字母,“N”和“S”则是北、南英文单词的首字母,这样就不容易混淆,并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在地理学习中,还有许许多多自然和人文的地理名词,包括国家、地区、地形、气候、河流、植被…,有些名词就由音译为主。例如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名称:阿根廷(Argentina)、安哥拉(Angola); 河流的名称:莱茵河(Rhine)等。

四、初中地理跨学科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缺乏融合性

现阶段,许多地理教师已经逐渐意识到跨学科教学的重要性。结合案例分析不难发现,教师开始加大跨学科知识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但实施中存在教学目标缺乏融合性的问题。实践中,教师课堂目标的设计更多围绕地理课程,并提取一些与地理相关的知识点作为导入或是辅助讲解,但缺乏带有融合性的目标,导致地理跨学科教学效果多停留于表面,无法深入到实际。

(二)学生思维能力有待提高

长期以来,初中生多处于分科教学的地理课堂环境下,许多学生已经适应的单一学科的学习方式,此情况下,较难在短时间内适应地理跨学科教学,缺乏跨学科思维与能力。具体表现在如下:首先,学生难以自主整合不同学科知识,在面对地理跨学科教学活动时,常表现出手足无措的状态,即“在以其他学科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中感到迷茫;其次,跨学科教学为学生带来地理探究的新机遇,但同时也导致其面临新挑战。其他学科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融合,在某种程度上增加学习难度和学习内容,容易引起学生出现畏难心理,影响其学习兴趣。

(三)教学评价亟待完善

评价属于初中地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跨学科教学的核心环节之一。精准的评价体系能够形成对地理育人成效、跨学科教学效果的检验,辅助教师结合评价数据,完善下阶段地理跨学科教学活动。但就案例分析来看,缺少精准评价环节的设计,并且现行的评价体系已然以学科成绩为主导,无法覆盖其他学科,也并不能直观且全面的反映学生学习过程、综合思维、跨学科意识与能力的形成情况,导致评价数据缺乏精准性。这就需要初中地理教师,从跨学科教学视角对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进行完善。

五、初中地理跨学科教学的策略

(一)综合多类要素,设定地理跨学科教学目标

对于初中地理学科而言,目标既属于出发点,更是课堂的“归宿”。特别是在跨学科教学背景下,目标的设计至关重要。实践中,教师应打破单一学科目标的局限性,以深度剖析地理教材、了解学生学情为基础,了解与地理相关联的学科,并确立带有融合性与精准性的教学目标,使目标更具导向性,为地理跨学科教学的精准实施奠定基础。

以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天气与气候”为例,从学生学情视角分析,此阶段学生并未积累过多的地理学习经验,但思维能力逐渐从经验型转化为理论型;生活体验的积累使得学生对于天气具有一定认知,但本章节涉及一些概念内容,容易导致学生出现思维阻碍。为此,针对本章节,可确立如下跨学科教学目标: ① “地理 + 语文”阅读关于描述天气与气候的文学作品,包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分析诗句中呈现的气候特点与天气现象; ② “地理 + 数学”经历本地区气温、降水量等数据测量过程,并结合数学领域中的统计方法,对年降水量、月平均气温等进行计算,绘制关于降水量和气温的柱状图与曲线图; ③ “物理 + 地理”探查天气现象蕴含的物理原理,如降雨和风现象的产生主要因“水汽遇冷凝结”“空气受热不均”所产生。上述目标能够分别辅助学生从文学视角,感悟地理现象;驱动学生在数学运算和图表绘制中,了解降水和气温的变化规律。同时,进一步了解地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在目标的引领下形成地理跨学科思维意识。

(二)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地理跨学科学习活动

结合上述分析不难发现,在地理跨学科教学课堂中,学生存在缺乏跨学科思维能力的问题。针对于此,教师有必要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地理跨学科学习活动,驱动学生经历完整且多元的学习过程,以此实现跨学科思维能力的增长。以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自然环境”为例,针对本课,教师可尝试布置以“调查家乡自然环境”为主题的项目式学习活动。实践中,学生需要成立学习小组,结合信息技术、地理、语文、科学等学科知识,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自然环境特征,并从科学的视角检验家乡环境指标,再将项目式学习成果以语文知识技能,转化为调查报告,制定符合家乡特点的自然环境保护方案。此过程以项目式学习驱动学生经历资料查找、实地调查、综合实践过程,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协同发展学生地理实践力、团队协作力。与此同时,小组合作氛围也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能力奠定基础。事实上,诸多以学生为主体的跨学科学习活动,均为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支持,包括“角色演绎”“探究性学习”“辩论活动”等,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围绕地理跨学科教学主题,及时调整学习活动的设计方法,使每位学生均能在活动中获得发展。

(三)重构教学评价,检验地理跨学科教学成效

评价属于初中地理跨学科教学的重要构成,为改善传统评价存在的单一化、局限化问题,教师应从如下方向重构教学评价体系:首先,坚持多元评价主体,即组织学生、家长乃至更多群体参与到评价中,配合自评、互评等环节,提高评价数据精准度;其次,落实多样化评价方法,即将过程性、成果性评价相融合,并增设笔试、口试、实践操作、作品展示等活动,在活动中综合检验学生地理跨学科学习能力,使评价能够切实贯穿于地理跨学科教学课堂。

六、反思与展望

尽管研究在探索初中地理跨学科教学方面取得一定成就,但依然存在些许不足,如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但案例数量较少;对地理跨学科教学目标、学习方法、评价体系的研究有待深入。未来,初中地理跨学科融合教学具有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研究也会逐步拓展范围,增加研究案例的多样性,设计更多符合学生学情的地理跨学科教学活动与评价体系,为课堂育人提供更多有力依据。

参考文献:

[1] 苏爱婷 . 初中地理课堂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路径 [J]. 中学课程辅导 ,2025,(21):96-98.

[2] 邱利鹏 . 跨学科主题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 [J]. 基础教育论坛 ,2025,(12):51-53.

[3] 洪 承 扬 . 初 中 地 理 跨 学 科 主 题 式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与 实 践 [J]. 亚 太 教育 ,2025,(10):12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