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体育足球大单元教学评价体系构建与验证
张睿哲 杨华威
武汉市光谷第二十九小学 430000
在“双减”政策深化落实和新课标的背景下,小学体育的教学目标不再是单纯的体育知识与技能掌握,而逐渐转变为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体育素养的培养与终身运动意识的形成。与此同时,小学体育的传统教学评价体系存在诸多弊端,影响了教学效果与学生发展。为此,本文通过对新课标下小学体育足球大单元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与改革深入研究,为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带来提供科学化的依据,并为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评价的改革提供实践参考的价值。
一、理论基础与现实背景分析
新课标对小学体育提出了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的目标,强调学生体育知识、运动技能、健康行为、情意态度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足球在教学内容中需要兼顾技术训练、战术意识、团队协作与情感体验,适合以大单元模式来组织教学。课堂教学中,小学体育存在的问题主要为:教学评价标准不统一、评价方式单一、忽视过程性评价、评价结果反馈滞后等方面,在足球教学的表现中尤为突出。以前的评价主要针对技能掌握与动作完成情况,忽略了学生本身的认知发展等综合因素,造成教学评价失衡。因此,构建新课标下符合大单元教学特点并能体现多维度评价的教学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二、足球大单元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与设计思路
构建新课标下小学体育足球大单元教学评价体系,一需要从发展性进行评价,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与自己的提升进行评价,而非单纯的技能评比;二需要从多个维度与内容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应该包含技能、知识、情感、态度、合作等多个维度;三需要从过程与成果兼顾评价,既要关注教学过程中,也要重视成果的检验;四需要让评价便于师生理解,让评价指标明确、工具科学、方式灵活,便于教师实施与学生理解 [1],
在设计思路上,明确大单元教学的目标体系:运动技能目标(如传接球、射门、控球等)、认知目标(如战术意识、规则理解等)、情感目标(如兴趣激发、合作意识、责任感等)三方面。同时转变评价方式应,例如学生自评、小组合作互评等结合。最后,评价结果的反馈需及时、具体,促进学生自我认知与教师教学内容的调整。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与构建方法
根据足球的特性与小学阶段学生的发展水平,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需科学分层、合理细化。
技能维度:根据控球能力、传接球能力、射门准确性、攻防意识等指标进行分级标准来评价。
认知维度:设置规则认知、判断能力等内容,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场景模拟等方式来评价。
情感与行为维度:学习态度从学生的上课出勤率、课堂专注度、练习的认真程度等方面进行评价;合作能力从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配合程度、沟通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参与积极性从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等方面进行评价;自我管理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计划、时间安排等方面的管理能力进行评价 [2]。
各项指标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量化:例如技能占比 40% 、认知占比 30% 、情感行为占比 30% ,再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在具体量化过程中,采用等级制(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进行评分。同时明确评分标准,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四、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与实证研究
为了验证所构建教学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与实效性,选取三年级的两个班级进行教学实验,实验前对两个班级学生的足球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两个班级学生的足球技能、认知水平及情感态度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较性。实验周期为12 周,每周2 课时,具体实施如下:
技能维度:每周一次过程性评价。例如,在控球能力评价中,根据学生控球的稳定性、脚法的正确性给出相应的等级。设置小组传接球游戏,结合小组组员互评的结果进行综合打分。在射门的准确性评价中,每 2 周组织一次模拟测试,记录学生的射门次数和射门准确率。
认知维度:每 3 周开展一次小组讨论活动,提供相应情景,让学生结合知识分析比赛情境,根据小组发言质量和参与度等进行评分。每月进行一次规则认知测试,考查学生对足球规则的掌握程度。
情感与行为维度:采用教师观察和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教师每天记录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等情况,每周进行一次总结评价。学生每周填写一次自评,对自己的合作能力与自我管理进行评价,同时也对小组内其他同学的表现进行评价。
对照班则采用传统技能测试与期末评分方式进行评价,即只在期中、期末各进行一次技能测试,主要考查传接球、射门等技能,期末根据两次技能测试的成绩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不涉及认知、情感与行为等维度的评价。
实践结束后,各项测试结果如下:
技能测试:实验班平均分为85.6 分,对照班平均分为72.5 分;
运动知识测验:实验班平均分为82.3 分,对照班平均分为65.4 分;
合作与参与态度:实验班平均分为45.2 分,对照班平均分为35.6 分。
从以上数据得出结论:实验班在实践后的各项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班,且进步幅度相对更大。
通过课堂观察记录可以发现:实验班在小组模拟比赛的协作次数比之前提升了大约 60% ,学生主动帮助同学纠正动作的行为也明显增多。但对照班的课堂表现变化并不明显,学生的积极性和团队协作意识几乎没有变化。
五、存在问题与优化建议
尽管本文所构建的评价体系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践过程中仍面临一些问题与挑战。
1. 教师的专业能力有差异,在多维度评价的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导致评价不够客观、准确。还有少教师缺乏对认知、情感与行为评价的经验,很难把握评价标准,评价结果作用较低。
2. 现有评价工具非常繁琐,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学负担。从老师的视角来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记录和整理。
3. 大部分学生对评价方式理解不够透彻。例如在小组互评中,部分学生不会客观地评价其他组员,打分不具备参考价值。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在后续优化过程中:
加强教师专业化培训,定期组织开展相关的培训课程,邀请对应的专家进行指导,同时开展教学观摩和研讨活动,让教师在交流中积累、学习评价的经验,以此提高评价水平 [3]。
利用人工智能电子平台,将教学数据实时记录下来,可以减轻教师方面的压力与工作负担。利用智能平台结合数据自动生成评价结果并给予可行的反馈与建议。同时利用此平台连接家长,达成家校合力。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相应情境,并组织多种小游戏,把评价内容融入到游戏中,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评价内容。
六、结语
小学体育教学评价改革不仅是教学评价层面的更换修补,更是体育育人方式变革的关键支点。本文通过足球大单元教学评价体系改革的实践案例做了验证:唯有打破“唯技能、唯分数”之类的评价桎梏,然后去构建多元主体参与、多维素养导向这样的多维度结合的立体评价体系,才能完全发挥评价中的育人功能。在未来的体育教育教学中,还得继续完善与整合教育评价理论,让体育评价不止是学生成长的“记录仪”,更是激发学生运动潜能的“发动机”。由足球这一项目拓展到不同年级、体育项目中,全面推进小学体育教学的评价改革,为新课标的全面落实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马召宁 . 新课标下农村小学体育教师角色的转变 [J]. 成才之路,2012,(17):68.
[2] 胡琼惠,卢鹏飞 . 新课标理念下小学体育开展及教学分析 [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3,21 (01):93-94+112.
[3] 魏文涛 . 在创新背景下的小学体育教学方式研究 [J]. 吉林教育,20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