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新课标理念的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模式思考

作者

王泉

云南省丘北县平寨乡中心学校

引言

新课标着重提出要培育学生的探究能力、科学素养,在小学阶段,采用科学探究式教学是达成这一目标的关键途径,让学生在亲身的体验过程中,深切地感受科学所蕴含的独特魅力。目前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教师主导作用过强、探究活动不够深入等一系列状况,应加强对契合新课标理念的教学模式的探寻,对提高教学的质量、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所具备的价值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探究式教学的核心价值

探究式教学与小学生的认知特性相契合,能够切实激发学习的兴致。在“植物生长”这一单元中,学生经由亲自种植、观察并记录,不但可以直观地知晓植物生长的进程,而且会自主探究“光照对植物生长所产生的影响”等问题,把内心的好奇心转变为持续学习的驱动力。并培育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在“水的蒸发”实验中,学生历经提出假设、设计对比实验、分析结果的流程,既掌握了相关知识,又构建起严谨的实证思维,这与新课标针对“科学探究”素养所提出的要求相吻合。

(二)当下教学所存在的较为显著的问题

部分教师对探究式教学的理解仅停于肤浅层面,使得探究活动只是走个过场而已。例如,开展“物体沉浮”课程教学时,教师提前设定好了具体步骤,学生仅仅是依照既定流程开展操作,根本没有自主设计的空间,探究就变成了如同“照着地图找路”一样机械的行为。而教师引导不得当的现象较为常见,比如在学生进行“电路连接”探究活动,碰到故障的时候,教师不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故障产生的原因,而是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这影响到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与探究意识的形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以及探究能力的培养都产生一定影响。

二、构建基于新课标理念的探究式教学模式之策略

(一)构建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情境,激发开展探究活动的强烈欲望

新课标着重指出,教学应当与生活实际建立联系。在人教版的“天气”单元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把学生所记录的家庭一周气温数据进行展示,而后提出问题,如“为何周末的气温相较于工作日要更高呢?”“下雨之前,空气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呀?”等,紧密结合生活体验的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共鸣,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观察、思考。在开展“声音的产生”时,教师可以播放学生较为熟悉的“敲击课桌”“弹橡皮筋”所发出的声音,引导学生提出“声音究竟是如何产生的”等类似的问题,让探究活动从生活现象自然而然地切入,有效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

(二)开展具有阶梯特性的活动,深层次推进探究进程

按照学生的能力状况规划出条理清晰的探究活动。在开展“土壤成分”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借助触摸、观察的方式,去感受和认识土壤所具备的特性;接着,通过开展加水搅拌、加热等的实验,来深入探究土壤的成分;最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探讨“不同类型的土壤对植物生长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在学习“地球的运动”知识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地球仪来模拟昼夜交替的现象,并且结合“太阳呈现出东升西落”的现象,对其中的原理展开分析,随后让学生动手制作“四季形成原因”的简易模型,如此一来,能够使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活动过程中,逐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三)开展具有精确性的指导工作,培育具备科学性的思维方式

教师应当在探究的关键环节给予恰当的引导。例如“种子萌发条件”实验,部分学生只考虑到水分因素,教师可以这样提示:“冬天里的种子是不是不容易发芽呀?”以此引导学生去关注温度方面;当学生的数据记录呈现出混乱的状态时,教师可以示范运用表格来整理“天数—发芽数”,助力学生建立起规范的数据记录习惯。在“校园生物调查”活动中,当学生对于“昆虫是否属于动物”问题产生了不同的意见时,教师不会直接给出判断,而是引领学生去查阅相关资料、对比生物特征,使得学生能够在思考辨析的过程中形成科学的认知。

三、结论

以新课标理念为基础的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模式,属于培育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针对现有的问题,借助营造贴近生活的情境、设计呈阶梯状的活动、开展精确的指导、搭建多样化的评价等举措,能够让探究得以切实推进。一方面重视学生的主体角色,另一方面发挥教师的引导功能,使得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掌握科学的方法、养成科学的态度,切实达成新课标“以探究作为核心”的规定,为其终身开展科学学习筑牢根基。

参考文献

[1] 田千 .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策略研究 [J]. 理科爱好者 ,2023,(04):158-160.

[2] 赵文刚 , 张玉坤 . 基于新课标的中小学科学探究实践活动体验式教学探析 [J]. 今日教育 ,2023,(05):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