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项目式教学实践困难与解决策略
伍珊
四川省广元中学 四川省广元市 628017
关键字 项目式教学;高中信息技术;数据处理与应用;实践
项目式教学是一种通过设计学习情境,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是基于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它已成为基础教育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落实实践育人要求的重要方向,在当前各学段各科目的教育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使用项目式教学更是意义重大,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适应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和社会需求,提升实践能力,促进知识应用,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增强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激发学习兴趣与自主学习能力,适应新课标与核心素养要求,使高中信息技术课从“知识灌输”转向“能力培养”,为未来学习与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实施项目式教学时,教师常面临学生基础差异大、课时紧张、工具操作复杂、项目设计脱离实际、评价标准模糊等问题。本文结合《数据处理与应用》这一模块的教学实践,分析这些困难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此提升项目式教学的有效性与观者共勉。
一、项目式教学在“数据处理与应用”模块中的价值
“数据处理与应用”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内容,涉及明确数据需求、数据采集、加工、分析、可视化、汇总报告等技能。采用项目式教学的好处有:
增强实践能力 :学生通过真实项目体验数据处理全过程。
培养计算思维 :学会用数据解决问题,如分析班级成绩、校园调查等。
提升协作能力 :小组合作完成项目,促进沟通与分工。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遇到诸多挑战。
二、项目式教学的主要困难
1. 学生基础差异显著
首先是认知上的差异,很多学生还是没有课堂当成自己的主场,习惯了被动的被老师“支配”,推一下动一下,更有甚者不配合老师教学开展。其次是基础上的差异,部分学生已掌握表格数据加工技能和编程基础,而另一部分对数据类型(文本、数值)都难以区分。第三就是表现上的差异,分组后,能力强的学生主导任务,其他学生参与度低甚至不参与。
2. 课时紧张,项目周期长
高中信息技术课每周仅 1-2 课时,但完整的数据处理项目(如“分析中学生移动学习现状”)需多个环节,比如在采集数据前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明确需求、设计问卷、问卷发布、组织填写问卷等工作都难以在短期内完成,需要学生花大量课余时间投入,这与现今高中生繁忙的学习任务和以高考为目的的学情矛盾。
3. 工具与资源限制
信息技术学科因技术更新快、操作性强等特殊性在实施项目式教学时对工具和资源的要求比较高,往往体现在:硬件设备不足,学校机房电脑配置低(如无法运行专业软件、无硬件开发套件);软件许可与安装限制,学校电脑安装权限受限(如无法安装Python、VS Code 等);
专业软件(如Photoshop、Premiere)需付费,学校未采购;网络环境不稳定,学校网络屏蔽部分网站(如 GitHub、在线协作平台),网络延迟影响云端工具使用;课程资源匮乏,缺乏适合高中生的项目案例或教材,教师自身对新技术(如 AI、物联网)不熟悉。时间与空间限制,学生课外难以持续访问机房或设备,项目材料(如机器人套件)无法带离学校。如在《数据处理与应用》模块中,就曾经出现过学校机房安装 WPS 版本过期无法使用、以及同时处理5000 条以上数据时频繁崩溃等情况。
4. 项目设计脱离学生实际
问题 :教师设计的项目可能过于抽象,如“分析某电商销售数据”,学生因缺乏真实数据或生活经验而兴趣不足。再比如教材上的“认识停车场中的数据处理”,学生其实兴趣不高,因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更习惯乘客的身份而非司机。所以在这些项目情景中,往往是教师剃头担子一头热。
5. 评价标准不清晰
项目式教学的成果不是传统的一次考试或作业,评价标准不能一棒子打死,如果仅以最终报告或作品评分,忽略过程性评价(如小组协作、问题解决能力),也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其他方面的表现,这样一来,无法全面了解他们的发展情况,也不能提供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况且,作品的评价往往带有很强的主观性,难免有失偏颇。
三、解决策略与实践案例
(一)基础差异问题
首先从认知上统一思想,思想支配行动。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寻求班主任老师的配合,以教师对学生平时的过程性评价等奖惩机制让消极被动者变主动,让主动者成为领头人。通过组织小组PK、班级PK,将优秀作品发布到公共平台等方式激励学生。
1. 其次在操作层面通过任务设计,缩小基础差距。
策略:分层任务
基础层 :用 WPS 表格完成数据清洗(如删除重复值、汇总计算、排序筛选);
进阶层 :用Python 或者其他编程工具实现相同功能;
拓展层 :增加数据挖掘任务(如用折线图预测趋势)。
案例 :在“分析班级月考成绩”项目中,要求:所有学生用WPS 计算平均分;
部分学生用Python 生成各科分数分布直方图。
2. 课时紧张问题拆分“微项目”,适应课时限制策略 :将大项目拆分为2-3 课时的子任务,例如:
第1 课时 :收集数据(如问卷调查“学生每日手机使用时间”);
第2 课时 :用WPS 筛选异常值(如 >10 小时的数据);
第 3 课时 :分组讨论“如何减少手机依赖”并制作PPT优势 :每节课目标明确,学生获得感强。
3. 工具与资源问题
教师后勤保障确保硬软件正常使用,同时采用轻量化工具,降低技术门槛。
策略 :硬件软件升级,网络维护等。
使用在线工具 (如腾讯文档协作、Kaggle 在线Python 环境);
提供预处理后的数据集(如仅100 条记录),降低硬件压力;
教师云资源共享,相关课程资源有效整合并向学生开放;
课余时间向学生开放实验场所,如机房、科创实验室等,让学生的项目化学习有处可去。
案例 :用在线可视化工具快速生成动态图表,避免编程门槛。
4. 项目设计问题设计贴近生活的项目主策略 :从学生日常中挖掘数据源,例如:
“食堂菜品满意度调查与分析”,“班级同学睡眠时间与成绩相关性研究”,“电子产品使用对中学生的利与弊”,“AI 使用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影响”效果 :学生更愿意参与数据收集,并主动提出分析维度(如“周末 vs工作日睡眠时长对比”)。
四、教师支持建议
提供微课资源 :录制 5 分钟微课(如“WPS 数据透视表入门”),供学生课后自学;
搭建协作平台 :使用QQ、钉钉群共享项目进度表,实时答疑;
跨学科整合 :联合数学(统计学)、体育(健康数据)、语文(报告撰写)、后勤(资料收集)设计综合项目。
在高中信息技术“数据处理与应用”模块中,项目式教学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但需克服基础差异、课时限制、工具门槛等问题。通过分层任务、微项目拆分、生活化主题设计、轻量化工具、过程性评价等策略,教师能优化项目式教学实施效果,真正培养学生用数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我们教师要始终铭记,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也是学生项目式学习中的资源,在数字化浪潮席卷教育领域的当下,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拥抱技术变革,秉持终身学习理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解决项目式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学生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