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防治与区域环境保护的协同机制构建
王超
濮阳市生态环境监测和安全中心 河南省濮阳市 457000
一、引言
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大气污染问题加剧,具有区域性特征。地区排放的大气污染物会影响周边空气质量。传统的防治模式已不适应复杂问题。建立协同机制,打破区域壁垒,整合资源,实现协同治理,是改善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选择。深入研究这一机制对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公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气污染防治与区域环境保护协同机制构建的必要性
(一)大气污染的区域性特征
大气污染物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在大气环流的作用下,可远距离传输。例如京津冀地区,由于工业集中、能源消耗量大,污染物排放总量高,且区域内气象条件相似、地形相互影响,导致大气污染呈现连片分布的特征。一个城市的污染物排放,很快就会影响到周边城市,单一城市的治理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区域大气污染问题,需要区域内城市协同防治。
(二)资源整合与效率提升需求
区域内不同地区在大气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方面各有优势和不足。有的地区具备先进的污染治理技术,有的地区拥有丰富的环境监测资源。构建协同机制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提高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的效率。例如通过协同机制,可将区域内的环境监测数据整合利用,更全面准确地掌握区域大气环境状况。
(三)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良好的大气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协同机制的构建有助于区域内各地区统一目标,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避免因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牺牲环境。通过协同治理,实现区域内大气环境质量的整体改善,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三、当前大气污染防治与区域环境保护协同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分割,缺乏统一规划
目前,区域内各地区在大气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管理体制相对独立,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调。不同地区的环境标准、监管力度、治理措施存在差异,导致区域内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难以形成合力。例如在一些跨区域河流流域周边地区,对于工业废气排放的监管标准不一致,使得部分企业为降低成本,选择在监管宽松的地区违规排放,影响区域整体大气环境质量 。
(二)数据共享不畅,信息沟通不足
大气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需要准确、及时的数据支持。然而,区域内各地区之间的数据共享机制不完善,存在数据壁垒。气象数据、环境监测数据、污染源数据等分散在不同部门和地区,难以实现有效整合和共享。信息沟通的不足,使得各地区无法及时了解区域内大气污染的整体情况和变化趋势,影响协同决策和治理效果。
(三)协同治理模式单一,缺乏创新
当前区域大气污染防治与环境保护的协同治理模式较为单一,主要以行政命令为主,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参与不足。在治理过程中,缺乏多元化的合作方式和激励机制,难以充分调动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协同治理的积极性,限制了协同机制的效能发挥。
(四)公众参与度低,社会监督薄弱
公众对于大气污染防治和区域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参与协同治理的渠道有限,积极性不高。同时,社会监督机制不完善,对于企业违规排放、政府部门监管不力等行为的监督和约束不够,无法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
四、大气污染防治与区域环境保护协同机制的构建策略
(一)建立统一的规划与管理体系
由区域内相关政府部门联合制定大气污染防治与区域环境保护的统一规划,明确区域整体目标和各地区的具体任务。规划应涵盖产业布局调整、能源结构优化、污染治理措施等方面,确保区域内各地区在大气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工作上方向一致、步调统一。例如,在长三角地区,可统一规划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的转移和升级,减少区域内的污染物排放总量。
建立区域大气污染防治与环境保护协调管理机构,负责统筹协调区域内各地区的工作。该机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协同治理中的重大问题,监督各地区规划和政策的落实情况,确保协同机制有效运行。
(二)构建数据共享与信息沟通平台
打破部门和地区的数据壁垒,建立区域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将气象、环境监测、污染源等各类数据进行整合,实现数据的实时共享和交换。例如,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区域内各城市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工业企业排放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和分析,为协同治理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建立健全区域内信息沟通机制,定期发布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状况、污染防治工作进展等信息。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信息交流平台,促进各地区之间、政府与企业、公众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交流,提高协同治理的透明度和效率。
(三)创新协同治理模式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排污权交易、环保产业基金等市场手段,激励企业积极参与大气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例如,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让企业通过市场交易获取或出售排污指标,促使企业主动采取节能减排措施,降低污染物排放。
制定相关政策,鼓励社会组织、科研机构、公众等社会力量参与协同治理。社会组织可以开展环保宣传教育、监督企业环保行为;科研机构可以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保障;公众可以通过举报、建议等方式参与监督,形成政府主导、企业施治、公众参与的多元化协同治理格局。
(四)强化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
通过教育和科普活动提升公众环保意识,引导绿色生活。例如,举办“环保进社区”和“环保知识讲座”。
建立公众参与机制,拓宽参与渠道,如设立环保举报热线和网络平台,鼓励公众参与环境决策,提高参与积极性。
完善社会监督,媒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监督企业违规排放和政府监管不力行为。和监督,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促使相关责任主体切实履行环保责任。
五、结论
大气污染防治与区域环境保护的协同机制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于改善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当前存在的管理体制、数据共享、治理模式、公众参与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建立统一规划与管理体系、构建数据共享与信息沟通平台、创新协同治理模式、强化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等策略,能够有效构建科学高效的协同机制。未来,随着协同机制的不断完善和深入实施,区域内大气污染防治与环境保护工作将实现协同共进,为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许海鲸 . 环境保护中大气污染形成原因及其防治思考 [J]. 皮革制作与 环 保 科 技 ,2022,3(20):48-50.DOI:10.20025/j.cnki.CN10-1679.2022-20-16.
[2] 都伟新 , 何静 , 邓文叶 , 等 . 新疆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大气环境领域中期评估研究 [J]. 新疆环境保护 ,2019,41(04):12-15.
[3] 贵州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 [J]. 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 ,2018,(S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