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道路桥梁快速施工技术在城市交通疏解中的应用策略
杨德军
浙江浩洲建设有限公司 316000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机动车保有量的持续攀升,城市道路与桥梁设施面临巨大压力,常规施工模式因施工周期长、占用车道时间多,对周边交通秩序和通行效率造成严重影响,进而加剧了城市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本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市政快速施工技术研究现状和典型案例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实践和交通仿真分析,提出并论证了涵盖技术、组织与管理多维度的应用策略,为后续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交通治理提供参考。
一、传统施工模式的局限性与快速施工技术价值
传统道路与桥梁施工通常依赖现场就地浇筑与分段开挖支护等方法,其施工流程繁琐且周期漫长,常常需要几个月甚至一年以上才能完成整个结构的建造。在此过程中,大量机械设备与作业面分散在道路上,不仅占用了多条行车车道,还必须设置围蔽区和交通导改方案,以保证施工安全。由于施工区段前后路段的通行能力骤然减弱,车辆容易在施工点前后发生拥堵,进而使市政干道的整体通行效率大幅下降,公共交通线路也因拥堵而无法保持稳定班次,不仅影响市民的日常出行,还可能导致急救车辆、公交车等无法及时通行。频繁的交通管制与绕行指引增加了驾驶者的行驶难度与不确定性,若管理不到位,更会引发交通事故和二次拥堵,给城市管理带来极大压力。相较之下,快速施工技术通过将桥梁主梁、桥面板等构件在工厂预制完成,并在现场采用整幅吊装或分段拼装的方式,将高强机械运维与精准装配结合起来;采用悬臂顶推技术时,通过在既有支座上预先搭设滑道,将整座桥梁结构在支承系统上平稳顶移到设计位置,无需长时间开挖和支架搭设;在复杂路段下穿管线或人行地下通道时,顶管法能在极小的开挖坑内完成管道穿越,最大程度减少对地面与道路的扰动。这些方法不仅大幅缩短了现场施工时间,将桥梁或道路的关键节点施工控制在几个夜间或连续数小时之内,还能通过精细化的施工组织,实现“建设过程即交通管理”的理念——施工方案与交通疏导同步设计,提前模拟高峰期与平峰期的通行量,合理安排夜间、周末或节假日的作业窗口,通过多模式交通诱导系统及时发布绕行信息,使施工区段的交通影响可控至最小。总之,以预制装配、顶推置换和顶管穿越等快速施工技术为核心,配合科学的交通导改与实时监测,不仅能够迅速完成道路桥梁的升级改造,还能有效保障城市主干道的通行畅通与交通安全,为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高效可行的实施路径。
二、 典型快速施工技术及其适用性分析
装配式预制技术通过工厂化生产预制构件,并在现场进行拼装连接,可实现桥梁主梁、板块、栏杆等构件的快速整体吊装;顶推法则适用于桥梁横向跨越障碍物时,将整幅桥梁结构在支座上滑移至设计位置;顶管法多用于道路下穿管线和人行通道等场景,通过小型顶管机微顶高强度管道,无需大面积开挖;桥梁“先简后精”技术则先搭设临时便桥或临时交通桥,保证通行后再进行正式桥梁施工。针对不同城市道路等级、地形地质与环境约束,可综合选用或复合应用上述技术,并结合现场条件对施工顺序、储备场地和吊装设备进行优化匹配,以达到快速贯通与安全管控的平衡。
三、 施工组织优化与交通导改联动策略
有效的施工组织是快速施工技术落地的关键。首先应在项目立项阶段同步开展交通影响评估与施工方案优化,合理划分施工区块及时间窗,优先选择夜间低峰期或周末通宵施工段;其次,按照“干、辅、临”功能分区,对现场区划、材料堆放和机械进场进行精细化布置,减少交叉干扰;再次,将交通导改方案与施工进度节点高度关联,采用可视化进度看板和交通流量监测系统,实时调整导改路线和信号配时;同时,加强与交管、公交、出租车、社会车辆等多方联动,通过手机 APP 和诱导屏等手段向公众发布施工及绕行信息,提升交通疏导效率。
四、信息化监控与仿真评估应用
利用 BIM、数字孪生和 5G + 物联网技术,可实现施工现场的全流程信息化管控。通过 BIM 模型与进度计划(4D BIM)和成本模型(5D BIM)的关联,提前模拟施工阶段对交通的影响,优化关键节点作业方案;在现场部署摄像头、流量检测器和环保监测装置等传感器,将实时数据传输至云平台,协同调度中心进行可视化监测与预警;针对不同假设工况,可通过交通仿真软件(如VISUM、VISSIM)进行流量预测,评估施工不同阶段的拥堵风险,指导导改方案动态优化,实现“数字化决策、实时化管控、精细化施工”。
五、实践案例及效果评估
以某市中心城区主干路桥快速改造项目为例,采用装配式预制梁板+顶推法结合装配式便桥施工,工期从传统的三个月缩短到两周内完成主体结构置换;交通仿真结果显示,施工期间峰值拥堵延时减少 40% ,平均通行速度提升25% ;在此基础上,通过信息化监控平台发布实时交通诱导信息和施工进度公告,公众满意度和舆情平稳度大幅提高。此外,多起夜间施工节点中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施工质量和精度均达到设计标准,验证了快速施工与交通疏导协同效益的实用价值。
六、结论
市政道路桥梁快速施工技术在城市交通疏解中具有显著优势,通过装配式预制、顶推及顶管等技术手段,可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大幅缩短工期并降低对道路通行的占用;结合施工组织优化、交通导改联动、信息化监控及仿真评估等策略,可实现施工与交通疏导的无缝衔接与效率提升。未来,随着智能制造与机器人施工技术的成熟,以及 BIM 与 5G +边缘计算的深度融合,快速施工技术将在精准施工、零扰动升级和远程协同方面取得更大突破,为智慧城市建设和交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参考文献
[1] 罗勋 . 无人机倾斜摄影与 BIM 技术结合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 [J]. 交通科技与管理 ,2024,5(20):192-194.
[2] 叶小鹏 . 沥青道路施工技术在市政道路建设中的应用 [J]. 建材发展导向 ,2024,22(20):34-36.DOI:10.16673/j.cnki.jcfzdx.2024.0699.
[3] 黎景雄 . 长大 S 形交通疏解方案在城市主干道改造工程中的应用 [C]//《施工技术(中英文)》杂志社 , 亚太建设科技信息研究院有限公司 .2024 年全国工程建设行业施工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上册). 中铁隧道集团二处有限公司 ;,2024:745-747.DOI:10.26914/c.cnkihy.2024.028684.
[4] 王秋淼 . 基于 SWMM 模型的滨河绿道规划设计研究 [D]. 山东建筑大学 ,2024.DOI:10.27273/d.cnki.gsajc.2024.00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