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减”背景下构建小学语文创新实践课堂的策略分析
柳沙
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第四小学 江西宜春 336100
引言:双减背景下,语文创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本文针对当前“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的困境,探讨了构建小学语文创新实践课堂的策略分析。通过引入创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融合读写结合,发展学习思维
构建小学语文创新实践课堂时,融合读写结合发展学习思维的教学方法是非常有效的。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展示、朗读演绎、写作实践等,可以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和理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学习思维,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教学效果更加显著。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积极运用这些方法,为学生带来更富有创意和启发性的教学体验[1]。
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生动有趣的课文,讲述了中国西沙群岛的风景和资源。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介绍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特产、自然景观等内容,引发学生的兴趣,并激发学生对这片美丽土地的向往之情。教师可以通过采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直观地展示西沙群岛的景色和特色。通过视觉的冲击,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中描述的美丽画面,并产生共鸣。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搜索相关图片和视频,展示自己对西沙群岛的认识和想象,从而培养其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能力。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和演绎,通过分角色朗读、情感演绎等方式,让学生深入感受课文的情感和内涵。通过朗读和演绎,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进而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行编写一些与西沙群岛有关的小故事或诗歌,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在写作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写景、写人、写事等方面的实践。通过观察和描写西沙群岛的自然景观、岛上的人文风貌,学生可以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写作素材,如图片、视频、描述性的词语等,帮助学生展开自己的写作实践,并通过互评、评优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此外,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提出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发展学习思维。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西沙群岛的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这样的讨论,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
二、扩展阅读问题,巩固学习基础
近年来,教育界不断探索如何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提升教学效果,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体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通过创新实践课堂,结合扩展阅读问题巩固学习基础,成为了教师们共同关注的焦点。
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资源的运用,提供更加生动有趣的扩展阅读材料。在讲解课文的同时,可以引入相关图片、视频、音频等素材,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评价与反馈也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教师可以通过作业、小组讨论或者展示等形式,对学生的扩展阅读问题的回答进行评价。在评价的基础上,给予适当的反馈和指导,鼓励学生不断改进和深化自己的思考。通过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学习基础,提高学习效果。
三、开展生活实践,培养学习兴趣
在“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了每位教师都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构建小学语文创新实践课堂成为了一种广受推崇的教学方法,其中开展生活实践培养学习兴趣教学方法较为重要[3]
例如在教授《咏柳》这首古诗时,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柳树,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观察与实践。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柳树的兴趣,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一些柳枝,并展示给学生。通过观察柳枝的形态、色彩和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柳枝的美丽之处,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接下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柳树的实地观察活动。在学校周边或者公园里,寻找一些成长茁壮的柳树,并请学生观察柳树的树干、树叶和树枝。学生们可以用手机或相机记录下自己观察到的细节,或是进行简单的素描写生,以此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艺术表达能力。回到课堂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到的柳树的特点,并引导学生从中感悟到诗人笔下的意境。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咏柳》这首诗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并通过分析诗人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形象描写,让学生在欣赏诗歌的同时,感受到语言的美妙和表达之艺。除了观察与感悟,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创造性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语文实践能力。比如,教师可以请学生以《咏柳》为题材,创作一首自己的柳树诗,或是设计一幅表现柳树美景的画作。这样的活动既可以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又可以锻炼学生的语文表达与批判思维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创造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敢于表达和尝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参考资料和范例,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同时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反馈。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到语文知识的实际运用,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所学内容。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还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通过生活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在感受自然的美丽中学习语文,既能够增加学习的乐趣,又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班级角色扮演,提升学习动力
在当今教育领域,如何在 " 双减 " 背景下构建小学语文创新实践课堂成为了教师们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学科知识的传授,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创新的教学方法成为了新时代教师们探索的方向。在此背景下,将着眼于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班级角色扮演,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
结束语
构建小学语文创新实践课堂需要教师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和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同时,也需要教育部门和学校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和支持,为语文创新实践提供有力保障。通过创新实践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何艳桂 .“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提质增效”[J]. 江西教育 ,2023(43):48-49.
[2] 李媛媛 .“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分析 [J]. 考试周刊 ,2023(45):49-52.
[3] 吴谢萍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策略研究 [J]. 试题与研究 ,2023(32):182-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