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电气自动化设备的故障诊断与维修策略研究

作者

郭锴

211421199410141215

一、引言

随着工业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电气自动化设备在工业生产、交通运输、能源供应等领域广泛应用。这些设备的稳定运行直接关系到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企业经济效益。然而,由于设备长期处于复杂工况环境,电气自动化设备故障频发,一旦发生故障,不仅会导致生产中断,还可能引发安全事故。因此,深入研究电气自动化设备的故障诊断与维修策略,提高设备故障诊断的准确性和维修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从故障类型、诊断技术、维修策略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为电气自动化设备的维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电气自动化设备常见故障类型及成因分析

(一)电气故障

1. 电路故障:短路、断路、接触不良等是常见的电路故障形式。短路会导致电流过大,引发设备过热甚至火灾;断路则使设备无法正常通电运行;接触不良可能造成电压不稳定、设备间歇性工作等问题。例如,电气连接点因长期振动、氧化等原因导致接触电阻增大,引发局部过热。

2. 电机故障:电机是电气自动化设备的核心部件,常见故障包括绕组短路、轴承损坏、转子故障等。绕组短路会导致电机电流异常,烧毁电机;轴承损坏会引起电机振动加剧、噪音增大,严重时导致电机停转;转子故障则影响电机的输出转矩和转速稳定性。

(二)机械故障

1. 传动系统故障:皮带传动、齿轮传动、链条传动等是电气自动化设备常见的传动方式。传动系统故障主要表现为皮带打滑、齿轮磨损、链条断裂等。皮带打滑会导致传动效率降低,影响设备工作精度;齿轮磨损会产生异常噪音,甚至造成传动失效;链条断裂则直接导致设备停机。

2. 机械结构故障:设备机械结构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受外力作用、疲劳磨损等影响,可能出现零部件变形、裂纹、松动等问题。例如,机械支架因受力不均发生变形,会影响设备整体稳定性;螺栓松动可能导致零部件脱落,引发安全事故。

(三)控制系统故障

1. PLC 故障: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是电气自动化设备控制系统的核心。 故障可能由硬件损坏(如电源模块故障、输入输出模块故障)、程序错误(逻辑错误、程序崩溃)等原因引起。硬件损坏会导致 PLC 无法正常工作,程序错误则会使设备运行逻辑混乱,无法实现预定功能。

2. 传感器故障:传感器用于检测设备运行状态的各种参数,如温度、压力、位置等。传感器故障会导致检测数据不准确或失效,影响设备的自动控制和故障预警功能。例如,温度传感器故障可能使设备在过热状态下继续运行,存在安全隐患。

三、电气自动化设备故障诊断技术

(一)传统故障诊断方法

1. 感官诊断法:通过维修人员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官对设备故障进行判断。例如,观察设备外观是否有异常,如冒烟、火花;听设备运行时是否有异常噪音;闻是否有烧焦气味;触摸设备表面温度是否过高。感官诊断法具有简单、直观的优点,但对维修人员的经验要求较高,诊断准确性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

2. 仪器检测法:利用万用表、示波器、绝缘电阻测试仪等仪器对设备的电气参数进行测量,判断设备是否存在故障。例如,使用万用表检测电路中的电压、电流、电阻值,判断电路是否存在短路、断路等故障;用示波器观察信号波形,分析信号是否正常。仪器检测法能够提供准确的检测数据,但检测过程相对复杂,对维修人员的专业技能要求较高。

(二)智能故障诊断技术

1. 基于人工智能的故障诊断

专家系统:将领域专家的知识和经验以规则的形式存储在知识库中,通过推理机对设备故障进行诊断。专家系统能够模拟专家的思维过程,快速准确地诊断故障,但知识库的构建和更新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神经网络:通过模拟人脑神经元的工作方式,对设备运行数据进行学习和分析,建立故障诊断模型。神经网络具有自学习、自适应能力,能够处理复杂的非线性问题,在电气自动化设备故障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

2. 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设备运行数据的实时采集和传输,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挖掘和处理,发现设备运行规律和潜在故障特征。例如,通过分析设备的振动数据、电流数据等,预测设备故障发生的时间和类型,实现设备的预测性维护。

四、电气自动化设备故障诊断流程

(一)故障信息收集

1. 现场观察:维修人员到达故障现场后,首先观察设备的外观状态、运行参数显示等,了解故障发生时的现象,如设备是否有异常声响、指示灯状态等。

2. 数据采集:利用传感器、数据采集器等设备收集设备运行过程中的电气参数、机械参数等数据,包括电压、电流、温度、振动等数据,为故障诊断提供数据支持。

(二)故障初步分析

根据收集到的故障信息,运用故障诊断技术对故障进行初步分析,判断故障的类型和可能的原因。例如,若设备出现电机不转的故障,通过检测电机绕组电阻、电源电压等参数,初步判断是电机故障还是电路故障。

五、电气自动化设备维修策略

(一)预防性维修

1. 定期维护保养:制定设备定期维护保养计划,对设备进行清洁、润滑、紧固、调整等工作。例如,定期对电机轴承进行润滑,清理电气控制柜内的灰尘,检查设备连接部件的紧固情况等,预防设备故障的发生。

2. 状态监测与预测性维护:利用传感器和监测系统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通过数据分析预测设备故障的发展趋势,在故障发生前及时采取维修措施。例如,根据设备振动数据的变化趋势,预测轴承磨损情况,提前更换轴承,避免设备突发故障 。

(二)故障维修

1. 应急维修:当设备发生故障导致生产中断时,迅速组织维修人员进行抢修,以最短的时间恢复设备运行。应急维修过程中,优先采用更换备件的方式解决问题,减少设备停机时间。

2. 修复性维修:对故障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和修复,分析故障原因,采取针对性的修复措施。例如,对于电机绕组短路故障,重新绕制绕组;对于机械零部件磨损故障,进行修复或更换。

六、结论

电气自动化设备的故障诊断与维修策略是保障设备稳定运行的关键。本文通过对电气自动化设备常见故障类型、诊断技术、诊断流程和维修策略的研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提出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故障诊断与维修方案。传统故障诊断方法与智能诊断技术相结合,预防性维修与故障维修相配合,能够提高故障诊断的准确性和维修效率。同时,通过建立维修数据库和引入先进维修管理理念,不断优化维修策略,可进一步提升电气自动化设备的可靠性和可用性。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不断发展,电气自动化设备的故障诊断与维修技术将朝着智能化、精准化方向发展,为工业生产提供更可靠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王然风 , 马天兵 , 李然 . 基于深度学习的电气设备故障诊断方法研究 [J].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 2023, 51(15): 123-131.

[2] 赵争鸣 , 陈凯楠 , 袁立强 , 等 . 工业电气自动化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策略 [J]. 电工技术学报 , 2022, 37(18): 4794-4804.

[3] 孙向东, 郭建, 张涛. 电气自动化设备的智能故障诊断系统设计[J].仪器仪表学报 , 2021, 42(10): 207-214.

[4] 刘会家 , 崔玉龙 , 马立新 . 基于物联网的电气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 [J]. 电力自动化设备 , 2020, 40(8): 15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