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测绘基准现代化对工程测量精度的影响研究

作者

田野

辽宁省地理国情监测中心  110034

一、引言

工程测量精度直接决定工程建设的质量与安全,而测绘基准作为测量数据的 “基准尺度”,其科学性与先进性是保障精度的前提。传统测绘基准存在坐标系统分散、高程基准区域差异大、动态适应性弱等局限,难以满足现代工程(如高铁、跨海大桥、城市地下管网)的毫米级精度需求。测绘基准现代化通过引入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建立三维动态基准等技术革新,构建了 “全域统一、高精度、动态更新” 的基准体系,为工程测量精度突破提供了核心支撑。

二、测绘基准现代化的核心内涵

测绘基准现代化是以 “三维化、动态化、全球化、高精度” 为特征的技术体系变革,主要包括三方面升级:

2.1 坐标系统的统一与优化

从局部到全球:传统坐标系统(如 1954 年北京坐标系、1980 西安坐标系)基于局部参考椭球,区域间存在系统性偏差;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CGCS2000)采用地心坐标系,与国际地球参考框架(ITRF)接轨,实现全国范围内坐标统一,消除区域拼接误差。

从二维到三维:传统坐标系统侧重平面位置,高程需依赖独立水准网;CGCS2000 实现三维坐标(经度、纬度、大地高)一体化,为三维工程测量(如地铁隧道三维放样)提供统一基准。

2.2 高程基准的精准化与全域化

基准统一:以 “1985 国家高程基准” 为基础,通过精密水准测量与 GNSS水准技术,建立全国统一的高程异常模型,使区域间高程偏差从 ±0.5 米降至±0.1 米以内。

技术革新:引入 GNSS / 水准融合技术,利用 GNSS 获取的大地高结合高程异常模型反演正常高,打破传统水准测量的地域限制,在西部山区等复杂地形区实现高程精度提升 30% 。

2.3 动态基准体系的建立

连续运行参考站(CORS)网络:全国已建成超过 2000 个 CORS 站,形成实时动态定位服务网络,提供厘米级至毫米级定位精度,替代传统静态控制网,实现 “一站多用、全域覆盖”。

动态更新机制:通过定期复测与数据融合,实时修正地壳运动、地面沉降等带来的基准变化,如长三角地区 CORS 网每年更新一次坐标参数,确保工程测量长期精度稳定性。

三、对工程测量精度的提升路径

3.1 消除系统误差,提升绝对精度

坐标统一的精度增益:CGCS2000 的全国统一框架,使跨区域工程(如京昆高铁)的分段测量拼接误差从 ±0.3 米降至 ±0.05 米,避免因坐标系统差异导致的工程错位。

高程基准的精准传递:GNSS 水准技术在港珠澳大桥建设中,将海底隧道高程测量误差控制在 ±2 厘米内,较传统跨海水准精度提升 60% 。

3.2 优化测量效率,减少操作误差

CORS 实时定位:传统工程测量需布设多级控制点,耗时且易累积误差;CORS 提供的实时差分服务(RTK)可直接获取测点高精度坐标,放样效率提升 5 倍,且避免控制点破坏导致的误差传递。例如,雄安新区市政道路施工中,采用 CORS-RTK 技术使道路中线放样偏差控制在 ±3 厘米内。

三维建模支持:基于三维基准的激光扫描技术,在高层建筑变形监测中可同步获取平面与高程变形数据,精度达 ±1 毫米,较传统全站仪监测更全面高效。

3.3 适应动态场景,保障长期精度

动态基准修正:在软土地区(如上海),CORS 网结合地面沉降监测数据,建立分区沉降模型,使地铁隧道施工测量的年度累积误差从 ±5 厘米修正至±1 厘米,确保隧道贯通精度。

实时监测响应:针对桥梁、大坝等动态工程,CORS 支持的实时监测系统可捕捉瞬时变形(如桥梁振动位移),精度达 0.1 毫米,为结构安全评估提供高频高精度数据。

四、典型工程应用案例

4.1 川藏铁路隧道群测量

川藏铁路穿越横断山脉,地形复杂且跨越多地震带,传统测量面临 “控制点易破坏、高程传递难” 等问题。依托测绘基准现代化技术:

采用 CGCS2000 坐标系与区域 CORS 网,实现隧道洞口平面位置测量误差±2 厘米;

通过 GNSS 水准融合技术,将深埋隧道高程传递误差控制在 ±5 厘米内,较传统三角高程测量精度提升 50% ;

结合动态基准更新模型,修正地壳运动带来的年度偏移(约 3-5 毫米),确保 10 公里以上特长隧道贯通误差 ⩽10 厘米。

4.2 苏州城市地下管网改造

苏州老城区地下管网密集,改造工程需毫米级定位精度以避免管线冲突。

应用现代化测绘基准:

利用苏州市 CORS 网提供的厘米级实时定位,使管道放样误差控制在 ±5 毫米;

基于三维基准的地下管线扫描,实现管道三维坐标与高程的同步测量,较传统二维测量减少 30% 的管线碰撞风险;

通过动态基准修正地面沉降影响(年均沉降 2-3 厘米),确保管网衔接处高程偏差 ⩽1 厘米。

五、应用挑战与优化策略

5.1 主要挑战

区域基准差异:部分偏远地区 CORS 网覆盖不足,仍依赖传统控制点,导致测量精度波动(如西部山区 GNSS 信号弱,精度从厘米级降至分米级)。

环境干扰:城市高楼密集区存在 GNSS 多路径效应,使 CORS 定位误差增大至 ±10 厘米,影响工程放样精度。

数据衔接问题:新旧基准转换(如从西安 80 到 CGCS2000)存在精度损失,部分老工程改造中因基准不统一导致误差累积。

专业人才缺口:现代化基准技术需融合 GNSS、数据处理等多学科知识,基层测量人员操作能力不足,易因参数设置错误引入误差。

5.2 优化策略

强化基准覆盖:在偏远地区补充 CORS 站,采用 “卫星 + 无人机” 混合定位技术,确保全域厘米级定位服务;

抗干扰技术升级:城市区域引入 INS(惯性导航系统)与 GNSS 融合定位,削弱多路径效应,使精度稳定在 ±5 厘米内;

建立转换模型:开发高精度坐标转换软件,通过分区精化转换参数,将新旧基准转换误差控制在 ±2 厘米内;

加强技术培训:开展 CORS 操作、三维基准应用等专项培训,结合工程案例实操考核,提升人员技能。

六、结论与展望

测绘基准现代化通过坐标系统统一、高程基准精准化、动态基准建立,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基准的精度局限,使工程测量在绝对精度、效率、动态适应性等方面实现质的飞跃,为高铁、地下工程等精密工程提供了技术保障。未来,随着北斗导航系统(BDS)的全面升级与 CORS 网的全域覆盖,测绘基准将向“实时毫米级、全域无死角” 演进,进一步推动工程测量精度边界的突破。同时,需通过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解决区域差异与环境干扰问题,实现现代化测绘基准的全场景精准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