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田野
辽宁省地理国情监测中心 110034
一、引言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是掌握土地资源变化、实现科学管理的核心手段。传统监测方法依赖人工调查,存在周期长、成本高、覆盖范围有限等问题。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凭借高清晰度、强时效性等优势,可快速捕捉土地利用细微变化,已成为现代土地监测的关键技术支撑,在城乡规划、耕地保护、生态治理等领域应用广泛。
二、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技术特点
2.1 空间分辨率突破性提升
空间分辨率普遍达到 1 米以下,部分卫星(如 WorldView-3)可达 0.3 米,能清晰呈现地表细节:如农村宅基地的围墙边界、城市小区的绿化布局、农田的田埂走向等,为区分耕地与园地、工业用地与仓储用地等易混淆类型提供了数据基础。
2.2 光谱信息多维化
除传统红、绿、蓝波段外,新增近红外、短波红外等波段,可通过地物光谱特征差异精准识别类型。例如,植被在近红外波段反射率显著高于建设用地,水体在蓝波段反射率强于裸地,结合多光谱数据可将土地利用类型细分至 10类以上。
2.3 时间维度高动态性
主流卫星重访周期缩短至 3-5 天(如高分七号),配合无人机应急补测,可实现月级、季度级动态监测,及时发现违法占地、耕地非农化等问题,弥补了传统年度调查的滞后性。
2.4 覆盖与成本优势显著
单景影像可覆盖 50-100 平方公里,大范围监测成本仅为人工调查的 1/5-1/10,尤其适合县域、市域级尺度的常态化监测,兼顾效率与经济性。
三、技术应用流程
3.1 数据获取与预处理
数据源选择:根据监测精度需求选取影像,1:1000 比例尺监测常用 0.5 米分辨率数据(如 QuickBird),1:5000 比例尺可选用 2 米分辨率数据(如高分二号)。
预处理操作:通过辐射校正消除传感器误差,几何校正将影像坐标与实际地形图匹配(误差控制在 1 个像元内),大气校正去除云雾、气溶胶干扰,确保光谱信息真实性。
3.2 土地利用信息提取
目视解译:适用于复杂区域的精细分类,通过人工标注建筑物、道路等特征,精度可达 90% 以上,但效率较低,适合小范围重点监测。
自动分类:监督分类通过训练样本建立模型,对城市建成区等类型识别精度达 85% ;面向对象分类将像素聚合为 “对象”(如地块、建筑群),结合形状、纹理特征,使耕地与园地的区分精度提升 15%-20% 。
3.3 变化检测核心技术
直接比较法:通过两期影像差值、比值运算,快速定位新增建设用地等明显变化区域,运算效率高但易受噪声干扰。
分类后比较法:对不同时期影像分别分类后比对差异,可量化耕地减少、林地增加等具体类型变化,精度取决于分类质量,适用于中长期趋势分析。
3.4 精度验证与成果输出
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验证点,通过实地调查或高精度地形图比对,计算总体精度与 Kappa 系数(合格标准分别为 85% 、0.8 以上)。最终成果以变化图斑、统计报表等形式呈现,为土地审批、执法监察提供数据支撑。
四、应用优势与实践挑战
4.1 核心应用优势
监测精度跃升:相比中低分辨率影像,对宅基地扩建、撂荒耕地等细微变化的识别能力提升 40% ,可满足 1:1000 比例尺调查需求。
效率成本优化:县域尺度监测周期从传统 3 个月缩短至 15 天,单平方公里成本从 200 元降至 50 元,大幅降低人力投入。
动态响应及时:结合季度遥感数据,可快速发现未批先建、违规占地等行为,为执法部门提供 72 小时内的现势性数据。
宏观微观兼顾:既能呈现市域土地利用整体格局,又能聚焦单地块变化细节,实现 “全域监测 + 精准管控”。
4.2 主要实践挑战
数据处理压力大:1 平方公里 0.5 米分辨率影像含 400 万个像素,单景数据量达 500MB,需高性能计算设备支撑,中小机构难以负担。
分类混淆问题:大棚与厂房、园地与林地等类型光谱特征相似,自动分类易产生误判,需结合人工修正。
阴影干扰显著:城市高层建筑、山区地形导致的阴影区域,易被误判为水体或未利用地,影响监测精度。
技术门槛较高:需掌握影像校正、分类算法等专业技能,基层土地管理部门人才储备不足。
五、典型应用案例
5.1 城市扩张动态监测
以长三角某县级市为例,利用 2018-2023 年每年 10 月的 0.5 米分辨率影像,采用分类后比较法监测城市扩张:
变化特征:建成区面积从 89 平方公里增至 121 平方公里,主要沿国道两侧扩张,占用耕地占新增面积的 62% 。
应用价值:通过识别违法扩张图斑,为自然资源部门提供 137 处执法线索,推动 34 宗违规用地整改,保障了耕地保护红线。
5.2 耕地保护专项监测
在华北某粮食主产区,采用季度 1 米分辨率影像监测耕地变化:
技术方案:通过面向对象分类提取耕地边界,结合 NDVI 指数识别撂荒地块(植被覆盖度低于 30% )。
监测成果:发现撂荒耕地 235 公顷,其中 78% 转化为建设用地,为耕地保护补偿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推动 156 公顷撂荒地复耕。
5.3 生态用地变化监测
西南某生态保护区利用 2020-2022 年高分辨率影像,重点监测林地与湿地变化:
关键发现:林地面积增加 120 公顷(源于退耕还林),湿地减少 35 公顷(因周边农田灌溉挤占)。
管理应用:基于监测结果调整生态补偿范围,将湿地保护纳入绩效考核,促使湿地面积止跌回升。
六、未来发展趋势
6.1 多源数据融合应用
将高分辨率影像与 LiDAR 数据、无人机影像结合,利用激光点云的高程信息消除阴影干扰,无人机的灵活补测解决卫星重访周期限制,提升复杂地形监测精度。
6.2 智能算法深度赋能
基于深度学习的语义分割模型可自动识别 20 类以上土地利用类型,通过海量样本训练,使分类精度突破 90% ,减少人工干预,实现 “数据输入 - 成果输出” 全流程自动化。
6.3 云平台协同监测
依托 “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实现遥感数据云端存储、分布式处理,基层部门通过网页端即可调用分类模型,获取辖区变化图斑,降低技术门槛。
6.4 实时动态监测升级
随着高轨卫星与低空无人机组网,可实现重点区域 24 小时监测,对违法用地行为触发即时预警,从 “事后查处” 转向 “事中干预”。
七、结论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通过高空间精度、强时效性的技术优势,重塑了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模式,在精度、效率、成本等方面实现突破,成为严守耕地红线、管控城市扩张、保护生态环境的核心技术支撑。尽管面临数据处理、分类精度等挑战,但随着智能算法与云平台的融合应用,其技术门槛将持续降低,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未来需加强基层技术培训,推动 “遥感监测 + 政务应用” 深度融合,为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提供更坚实的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