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英语读后续写教学探析

作者

何渊

江西科技学院附属中学  330000

引言

读后续写作为读写融合题型,兼具语言训练与思维培养功能,是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但当前教学普遍存在“重语言形式、轻思维发展”“重结果评价、轻过程指导”的倾向,导致学生续写文本存在逻辑断裂、内容同质等问题。本研究基于核心素养框架,系统分析读后续写教学特征,提出目标整合、支架搭建、评价改革的三维优化策略,旨在破解教学低效难题,提升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一、高中英语读后续写题型的核心特点

(一)语篇衔接的显性与隐性特征

读后续写题型的语篇衔接机制同时包含显性语言标记与隐性逻辑脉络。显性衔接通过词汇复现、句式呼应等可观测的语言手段实现,如原文核心名词在续写段落中的策略性重复,既能强化主题聚焦度,又为考生提供明确的续写线索。代词指代、连接词运用等语法手段则构建起段落间的形式连贯,使文本结构符合英语语篇的线性发展特征。隐性衔接则依赖语义关联与认知推理,表现为情感线索的渐进铺陈与冲突发展的层次递进 [1]。考生需通过分析人物心理变化轨迹推断情节走向,或依据文化背景知识填补叙事空白,这种衔接方式要求语言理解超越字面意义,实现深层语义整合。

(二)语言输出的创造性与规范性平衡

读后续写要求考生在语言规范框架内实现创造性表达。规范性体现为语法结构的准确性与语体风格的适配性,包括时态系统的统一、从句类型的合理选择以及书面语体特征的维持,是保障文本可读性的基础要求。创造性则表现为词汇资源的灵活调用与修辞手法的情境化迁移,如通过词性转换突破原文词汇限制,或运用隐喻、排比等修辞增强文本表现力。规范性为创造性提供语法安全网,避免因语言错误导致的意义模糊 [2]。创造性为规范性注入活力,防止机械模仿形成的语言僵化。优秀续写文本往往能在准确使用复杂结构的同时,通过微创新实现语言升级,如将常见动词 "say" 替换为 "murmur""exclaim" 等语境化表达,既保持语法正确性,又提升语言丰富度。

(三)思维发展的层级性体现

读后续写题型的思维训练呈现从信息加工到创新生成的渐进特征。初始阶段要求考生快速提取原文关键信息,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关系及核心冲突,构建基础情节框架,这属于低阶的认知记忆与简单推理。中级思维发展体现为批判性分析与逻辑推导,考生需评估原文结局的合理性,通过假设验证、因果分析等方法推导替代性情节,如质疑主人公选择的必然性并设计不同发展路径。高阶思维则要求创新性重构与价值观渗透,考生需突破原文思维定式,在续写中融入个人文化积淀或时代精神,如通过引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深化主题,或探讨科技伦理等现实议题[3]。

二、当前读后续写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教学目标的片面化倾向

当前读后续写教学普遍存在语言训练与思维培养失衡的问题。多数课堂将核心目标聚焦于词汇语法准确性,通过反复修改语言错误强化规范意识,却忽视对文本深层逻辑的解析。教师往往将续写任务简化为 " 填空式 " 写作,提供大量固定句式模板供学生套用,导致文本呈现同质化特征。这种片面追求语言形式的教学导向,使续写沦为机械的语言操练,而非创造性思维活动。学生虽能写出语法正确的句子,却难以构建连贯的情节脉络,更无法展现批判性思考能力。深层原因在于对高考评分标准的误解,将 " 语言丰富度 " 等同于词汇复杂度,而忽视" 内容创新性" 与" 思维深刻性" 的权重。

(二)教学过程的碎片化困境

读后续写教学常陷入读写割裂的碎片化模式。部分教师将教学过程拆解为孤立环节:先独立讲解原文词汇语法,再分析主题思想,最后布置续写任务。这种线性设计割裂了读写活动的内在联系,使学生难以建立 " 输入 - 内化 - 输出 " 的完整认知链条。课堂互动多停留在表层信息提取层面,缺乏对情节发展逻辑的深度探讨。例如,在分析原文冲突时,教师往往直接给出结局建议,而非引导学生通过角色心理分析自主推导情节走向。过程性指导的缺失导致学生续写时出现两种极端:要么完全复现原文风格,缺乏个人创新。要么脱离文本语境,构建天马行空的情节。

(三)资源开发的局限性制约

读后续写教学资源开发存在显著的供需矛盾。教材配套练习多提供单一类型的叙事文本,题材局限于校园生活或简单道德寓言,难以满足高考命题多元化趋势。现有语料库建设滞后,缺乏对不同文体特征、文化背景文本的系统分类,导致教师选材具有随意性。技术融合方面,虽部分学校引入智能批改系统,但功能多停留于语法纠错层面,无法对情节合理性、思维深度等维度进行质性评价。更严重的是,资源开发忽视学情差异,未建立分层训练体系,使基础薄弱学生与高能力者使用相同难度材料,加剧了教学不均衡现象。

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优化对策

(一)三维目标整合设计

核心素养导向的读后续写教学需构建语言能力、思维品质与文化意识协同发展的目标体系。语言能力维度应突破词汇语法训练的局限,将重点转向语篇构建能力的培养,通过分析原文衔接手段引导学生掌握叙事文本的连贯机制。思维品质培养需融入批判性思维训练,例如设计 " 结局合理性辩论 " 活动,促使学生从多角度评估情节发展,培养逻辑推理与辩证分析能力。文化意识渗透可通过中外叙事文本对比实现,如选取中英童话进行主题结构解析,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叙事逻辑差异。这种三维整合不是目标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任务设计实现能力互促:语言训练为思维表达提供载体,思维发展深化文化理解,文化认知反哺语言创新。

(二)过程性写作支架搭建

有效的写作支架应贯穿续写全流程,形成 " 输入 - 内化 - 输出 " 的完整支持链。读前阶段可构建 " 情节预测矩阵 ",引导学生从人物动机、环境制约等维度推导可能结局,培养前瞻性思维。写作过程中采用 " 分段控制法 ",将续写任务分解为情节启动、冲突升级、结局收束三个阶段,每个阶段设置具体的语言与思维目标,如冲突阶段要求使用至少两种心理描写手法。思维可视化工具的运用能显著提升写作质量,例如通过 " 情感变化曲线图 " 呈现人物心理发展轨迹,帮助学生保持情节逻辑一致性。支架搭建需遵循 " 渐进退出 " 原则,初期提供详细提示词与句式模板,随着训练深入逐步减少支持,最终实现学生自主构建叙事框架的能力迁移。

(三)多元化评价体系构建

传统单一评分模式难以全面评估核心素养发展水平,需建立包含语言、思维、文化维度的立体化评价体系。语言维度可采用 " 准确性 - 丰富性 - 得体性" 三层次指标,既关注语法正确率,也考察词汇变体运用与语体风格匹配度。思维评估可通过 " 情节创新性量表 " 实现,从逻辑自洽性、观点独创性、批判深度等维度进行质性分析。文化意识评价可设计 " 文化元素解码 " 任务,要求学生识别续写文本中的文化符号并阐释其功能。技术赋能使多元评价成为可能,利用语料分析工具可自动统计词汇复杂度、衔接词密度等量化指标,结合人工评阅对思维深度进行判断。评价反馈应突出发展性功能,采用 " 亮点标注 + 改进建议 " 的双向反馈模式,例如指出学生成功运用的隐喻修辞,同时提示情节转折处的逻辑漏洞。

总结

本研究构建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读后续写教学模式:通过三维目标整合实现语言能力与思维品质的协同发展,运用过程性支架破解写作碎片化困境,借助多元评价促进反思性学习。实证验证了该模式的有效性,学生续写质量在逻辑性、创新性和文化性维度均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 赵洋 , 张鹿鹿 .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英语读后续写的教学探究 [J]. 海外英语 , 2023(17):187-189.

[2] 程金华 .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英语读后续写教学模式探析 [J].2023(12):205-207.

[3] 韦小粤 . 核心素养下高中英语”教—学—评”一体化读后续写教学研究[J]. 英语教师 , 2024, 24(21):15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