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技术课堂微项目教学的实践探索
魏海林
江苏省张家港市沙洲中学 215600
项目化教学作为通用技术教学中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高效途径,深受教师青睐。但传统的项目化教学对于学业负担较重的普通高中学生而言,难以有效完成。为此,将需课外完成的传统 “大项目” 转化为课堂 “微项目”,让学生在课堂内切实参与实践,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尝试。笔者以通用技术苏教版必修 1 教材中第六章第一节《模型或原型的制作》为例,开展了微项目课堂教学实践,旨在探索微项目教学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具体路径与方法。
1 微项目教学与传统项目教学的区别
从组织形式看,微项目教学全程在课堂内完成,便于教师指导管理,学生无需课外额外投入时间;传统项目教学包含课堂和课外活动时间,且课外活动时间多,增加学生学习负担,教师难有效监控指导,给教学管理带来难度。从实施过程分析,微项目教学和传统项目教学主要环节基本一致,都有确定项目、研究、实施、成果展示等。但微项目教学为在有限时间实现有效活动,教师需精心设计各环节,精细把控教学过程,关注知识体系建构;传统项目教学时间充裕,教师干预少,学生自主探索空间大,却易出现学习目标不明确、效率低下等问题。通过对比可知,微项目教学短小精悍,不占学生课外时间,更符合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教学实际,能让学生在有限课堂时间充分参与项目实践,提升教学效果。
2 基于微项目的选择与教学分析
1. 项目的选择
开展微项目教学,要先挑选能在课堂开展的项目,该项目需符合学情、置于合理情境且可行性高,能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因教学条件限制,项目解决的是简化问题或实际问题的一部分。基于此,本课微项目确定为“纸板相框支架的设计与制作”。相框是学生熟悉的物品,用纸板和透明塑料板制作会让学生感到新奇,制作支架是学生能完成的简单项目,所需材料简单易得,制作难度适中,能在一节课完成,符合微项目教学要求。
2.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分析
在技术意识层面,通过工具选择论证和安全操作规范,引导学生形成 “技术选择需兼顾效率与安全” 认知,建立人、技术与环境协调关系;在工程思维层面,要求学生在支架设计中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培养权衡优化思维习惯;在创新设计层面,鼓励学生在满足基本功能基础上开发附加功能,程培养发散思维与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在图样表达层面,聚焦技术草图规范性,要求包含尺寸标注、结构示意等要素,训练精准传递设计构想的能力;在物化能力层面,强调材料特性与加工工艺匹配,通过实操链提升工具使用熟练度与质量控制意识。
3 微项目教学的实施
1. 项目确定:情境具象化导入
通过双情境联动实现概念导入与项目生成。首先以技术史情境切入:播放 JF-22 超高速风洞实验视频,提出“风洞中的缩比飞行器为何能指导真机设计” 这一核心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 - 推理 - 归纳,自主建构 “模型是基于实物特征构建的相似性载体” 这一核心概念,并结合教材定义(模型是根据实物、设计图样或构思,按比例、形态或其他特征制成的与实物相似的物体)进行规范认知。
随后转入生活化情境:展示可更换照片的瓦楞纸板相框(无支架),基于 “如何让相框稳定立放” 的真实需求,自然生成微项目任务 ——“纸板相框支架的设计与制作”。此环节通过技术情境与生活情境的衔接,既实现了模型概念的具象化理解,又激发了学生的问题解决动机,为后续实践奠定情感基础与任务导向。
2. 知识探究:结构化自主学习
围绕模型的功能与类型构建问题链,引导学生开展目标导向的自主探究。设计两个核心问题:“设计过程中模型的功能是什么?”“不同类型模型分别表达产品的哪些特征?”学生通过研读教材第 134-138页内容,结合教师提供的结构化提示(草模侧重形状表达,概念模型涵盖形状、尺寸与配色,结构模型关注形状、尺寸及连接方式,功能模型突出形状、尺寸、连接与功能实现,展示模型则综合呈现形状、尺寸、配色、连接、功能与材料特性),自主归纳得出:模型具有 “使设计对象具体化” 与 “帮助分析设计可能性” 的双重功能,且不同阶段的模型具有差异化的表达侧重。
该环节采用 “问题引领 - 文本研读 - 成果反哺” 的学习模式,既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又为实践操作提供了理论支撑,实现了知识建构与实践需求的精准对接。
3. 动手实践:工程化流程操作
设计规范明确:提出两项核心约束条件 —— 材料限定为瓦楞纸板(统一材料属性以保证公平性);功能要求为 “实现相框稳定立放,可拓展附加功能”(既确保基础目标达成,又预留创新空间)。
工具选择论证:引导学生基于材料特性(瓦楞纸板的厚度与结构强度)与操作效率(课堂时间限制)进行工具遴选。通过对比分析液体胶(渗透纸板导致变形)、泡沫胶(固化速度慢)、热熔胶(速干且可控)的连接效果,确定热熔胶枪为最优选择;通过测试剪刀与美工刀对纸板的切割精度,结合钢直尺与塑料尺的耐用性差异,最终选择 “美工刀 + 钢直尺” 组合。
制作流程实施:采用工程化步骤推进 —— 首先依据相框尺寸(预设为 15cm×20cm )确定支架比例关系,绘制 1:1 设计草图并标注关键尺寸;其次在纸板上拓印切割线,使用美工刀沿钢直尺进行直线切割(强调 “退刀式” 切割法以保证安全);最后通过热熔胶枪完成支架各部件的组装与固定,要求胶量均匀(单点胶量直径不超过 3mm )、连接面贴合(缝隙小于 1mm )。
整个实践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聚焦 “三维度支持”:技术规范(切割角度、胶接强度)、思维启发(结构稳定性优化建议)、安全监督(实时纠正违规操作)。
4. 分享交流:多元化评价反馈
采用 “展示 - 解说 - 点评” 的三步反馈模式。每组选派代表展示作品,从 “结构设计创新性”“功能实现稳定性”“材料利用合理性”三个维度进行 2 分钟解说;教师进行总结点评,重点指出典型问题(如支架与相框比例失衡、忽视瓦楞方向对强度的影响、折痕处理粗糙等),并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成因。
此环节通过多主体评价与精准反馈,既让学生体验成果价值,又促进技术思维的深化,实现从 “做中学” 到 “思中学” 的升华。
4 教学反思
通常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会十分关注教学内容和过程与核心素养的契合度,但在教学结束后,更多关注的是课堂的流畅度和教学环节的完成情况,而对于整个课堂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作用却关注不足。在本次微项目教学中,通过项目实施,学生的技术意识、工程思维、创新设计、图样表达和物化能力等核心素养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微项目教学是通用技术教学的有效方式,在实践中探索完善,能适应普通高中教学,支撑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未来教学中,需持续优化微项目设计与实施,加强教学与核心素养融合,让课堂更具活力与实效性,为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唐韩飞 . 《通用技术课堂微项目教学设计探索——以应用面包板进行简单电路设计为例》[J]. 《周刊》, 2025, (05): 16 - 18.
[2] 王君黛 . 《高中通用技术跨学科项目式教学研究——以“智能防疫洗手器的制作”项目为例》[J]. 《实验教学与仪器》, 2025,42 (06): 33 - 36. DOI: 10.19935/j.cnki.1004 - 2326.2025.06.011
[3] 顾建军 . 技术与设计 1[M]. 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