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思政“四维融合”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郝华丽
黄淮学院 河南省驻马店市 463000
1 引言
2016 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课程思政”概念,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1]。新工科建设要求高等教育立足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同时,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对工程人才也提出更高要求,亟需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家国情怀、工匠精神和创新意识。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国家战略竞争的焦点,其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思政教育尤为重要。然而,在当前的专业课程思政实践中仍存在“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融合精准度不足”,“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 [3]。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以电子信息类专业核心课程《传感器原理与应用》为例,基于OBE 教育理念并实践了“策略- 案例- 方法- 评价”四维融合育人体系。
2 “四维融合”育人体系的构建策略
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根本问题,构建专业 - 课程 - 课堂三级思政目标体系。首先,在专业层面,培养具备“科技报国使命担当、守正创新工程伦理、精益求精工匠品质”的电子信息领域卓越工程师。其次,在课程层面,《传感器原理与应用》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感知世界、服务社会”的职业理想,理解传感器技术在国家安全、民生福祉中的关键作用,培养在传感器设计、测试中的数据严谨性和伦理责任感。最后,在课堂层面,将宏观目标细化为每个知识单元、每个教学环节的具体思政要点,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融入。
3 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
以《传感器原理与应用》为例,开发思政案例库,其部分映射关系如表1 所示。
表1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课程思政元素映射表

为使思政教育具象化、生动化,课题组围绕《传感器原理与应用》开发了以下三类主题案例库。
(1)“大国重器”案例库:包含航天工程、高铁等国家工程中高端传感器的应用,彰显制度优势,激发爱国热情。
(2)“创新前沿”案例库:收录国内外MEMS 传感器、生物传感器等最新成果,拓展国际视野,培育创新精神。
(3)“工程伦理”案例库:设置“人脸识别滥用”“数据隐私泄露”等两难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辩论,树立正确的科技伦理观。
4. 创新教学方法,多元化教学模式与实施路径
为更好地呈现教学效果,采用“项目驱动、情境体验、信息技术赋能智慧教学”的多元化教学方法。
项目驱动教学 (PBL)。在讲解各类传感器时,以项目化设计为驱动进行教学。如,在温度传感器章节中,让学生设计疫情中使用的红外测温系统,通过该任务的实施,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理解技术服务于人民的意识。
情境式教学。设计“传感器芯片禁运”模拟谈判,分角色扮演技术专家、政府官员、企业代表,让学生亲身体验技术封锁下的应对策略。让学生认识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重要性,增强科技报国的使命感。
信息技术赋能智慧教学。建设“传感器课程思政”在线平台,集成微课视频、案例库、在线测试等功能,实现随时随地学习。利用学习通平台分析学生学习情况,判断学习难点,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学习薄弱点,已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5. 多维动态评价体系构建与实施效果
5.1 多维度评价指标
为了实现评价方法的科学、规范和可操作,确保评价结论的科学性、可持续性和实效性,实施的评价方法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诊断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实现对课程思政目标的达成度评价法[4]。结合科学的评价方法,构建了如下的多维评价体系。
(1)知识内化度:通过课后反思报告、课程小论文考察学生对思政观点的理解与内化。
(2)行为表现度:观察记录学生在项目合作中的敬业精神、在实验中的数据严谨性。
(3)价值认同度:采用前后对比问卷调查,测量学生家国情怀、工程伦理等维度的态度变化。
5.2 评价实施与效果
实践表明,《传感器原理与应用》课程思政建设成绩显著。具体而言,在价值观内化方面,课后测评显示学生对“科技报国”认同度达94.5% ,对“工程伦理”重要性认识达 91.2% 。在专业实践方面,学生在实验项目中主动采用国产传感器的比例从 45% 提升至 85% ,体现了对国产技术的信心提升。这些反馈表明,课程思政实现了“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合。
6 结论与展望
本文构建的“四维融合”体系实现了传感器课程思政从“碎片植入”到“系统化渗透”的转变,专业教学与价值引领从“二元对立”到“协同共生”的跃迁。体系以策略构建为引领,以案例开发为支撑,以方法创新为途径,以评价体系为保障,四维协同、相互促进,形成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完整闭环,为新工科背景下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罗仲尤等 . 高校专业课教师推进课程思政的实践逻辑 [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 2019 (11):138-143.
2. 钟登华 . 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 [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 1-6.
3. 陈军等 .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J]. 大学教育,2024(4):111-113,148.
4. 姜晓坤等 . 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 2022(1): 154-160.
作者简介:郝华丽,1985 年3 月,女,汉族,副教授 ,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专业方向:半导体技术和传感器技术。
1. 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工科背景下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4XJGLX08)2. 课程一流课程和思政样板课程:光电传感与检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