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语文课堂学生主体地位真性落实研究

作者

姜林静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中学226300

引言:

在新课程标准要求改革下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没有在课堂中真性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是在表面上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权,但课堂教学的本质没有脱落“知识灌输”的范畴,教师仍旧占据主导地位。因此,教师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模式,真正将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一、兴趣引领,优化语文教学内容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起点,是学生主动探究、深入学习的内在动机。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要想真性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必须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构建课堂,以学生的感兴趣的内容为切入点,优化教学内容。在兴趣引领下,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化身课堂的主人,成为主动的探索者、思考者和表达者。

例如,在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的教学中,教师引入名人的小故事,1930 年前后,老舍来到山东济南齐鲁大学任教,对这座城市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曾说:“纸短情长,济南就成了我的第二故乡。”通过一个小故事导入课堂,激发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的兴趣。教师也借助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展示济南冬天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感官体验。在兴趣驱动下,学生自主学习,读出重音和停连,一边读一边勾画体现济南冬天特点的句子。教师也设计了趣味活动,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为为济南的冬天“画像”。在趣味体验中,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鉴赏其中的修辞手法,感受济南冬天那种纯净的、独特的美,提升语言运用、审美创造等核心素养。

兴趣可以搭建起学生自主探究的脚手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差异,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积极思考、主动表达。

二、问题驱动,实现学生自主探究

问题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外在驱动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问题驱动教学,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启发者,让学生在问题思考和解决的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从语文知识出发,对接学生的认知和思维能力,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促进学生自主探究。

例如,在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台阶》的教学中,教师以“台阶的象征意义”为驱动问题,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链,搭建起“推理→对比→解构”的思维阶梯。教师从“父亲为何执着于筑高台阶”的问题出发,再引入“高台阶是否带来预期尊严”的问题,学生在问题牵引下逐步理解文章内容。教师也设计问题:“父亲为建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做了哪些具体准备?体现了父亲怎样的品质?”让学生在阅读中提取信息,并从信息出发分析人物品质。在问题驱动下,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参与课文探究,实现深度阅读和深度学习,理解课文主题,辨析人物形象,提升学习效果。

问题设计要多样化,要具有层次性,由易到难,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在螺旋式上升的体验中实现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的发展。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合作交流,营造和谐互动氛围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开放、和谐的互动氛围,让学生参与到合作交流中,真正将还课堂与学生,注重培养学生学习、交流的主动性。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课本之间多渠道的合作交流,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共同体中建构语文知识,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例如,在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的教学中,教师构建合作交流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积极表达,在互动中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发挥引导作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参与互动。比如,教师从课文中的动词出发,设计“那个动词用得好”的讨论话题,并自己先做示范,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有学生说:“我觉得‘攀’这个词用的最好,说明父亲在用力撑起身子,想爬过月台,这对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来说,是多么不容易啊。”也有学生说:“我觉得‘缩’字用的最好,说明父亲行动很缓慢,而且脚是悬空的,非常危险,体现出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在互动交流中,学生对课文产生了深刻的理解,品味文中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体会深沉的父爱,并在交流中表达自己的情感,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在高效课堂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伙伴,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可以设计互动活动,通过讨论、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在具体实践中,教师也要为学生提供反馈,提升课堂互动效果。

四、自由创新,设计创意实践活动

为了真性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从学生想象力、创新力丰富的特点出发,设计创意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自主创新,表达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能力,从而提升独立思考、批判思考、动手实践等能力。教师可以从项目式学习、跨学科教学的理念出发,设计创意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成为课堂的主体。

例如,在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的教学中,教师设计了创意实践活动,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桃花源记》改编为课堂剧。学生积极表达自己创意,将文言文学习和现代戏剧结合,在创意实践中理解文言文的用法,认识到《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安宁祥和的理想社会,并联系现实思考“理想社会”的内涵,培养对生活的热爱与责任意识。在创意实践中,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成为了学习的主人翁。

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开展创意实践活动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具身实践中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所有教育活动都要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相信学生内在的潜力。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重要任务,优化教学方式,为学生构建趣味化、探究式、互动式、实践化的课堂。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不断创新,打造高质量的语文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参考文献:

[1] 马虹飞 . 学生主体性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分析 [J]. 新课程教学 ( 电子版 ),2021,(09):30-31.

[2] 高庆献 . 以学生为主体,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J]. 新课程 ,2020,(52):195.

[3] 许建友 . 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J]. 知识窗 ( 教师版 ),2020,(06):4-5.

[4] 王晓芹 . 语文教学如何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9,(14):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