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提升高职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策略研究

作者

郑然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00

引言: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德技双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发展能力。随着《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等政策的出台,高职思政课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获得感”仍存在提升空间。

一、高职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内涵

学生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对象,既是受益者也是评价者,但更多的是参与者与合作者,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界定,专家学者众说纷纭,但大都强调,学生在参与思政课程学习过程中,通过知识获取、能力提升、价值塑造等方面的体验,所产生的积极心理感受和实际收获。这种获得感不仅体现在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上,更反映在思想认识的深化、社会责任感的增强以及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上。

二、影响高职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主要因素

(一)教师因素:部分教师理论功底不够深厚

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9 年 3 月 18 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 部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理论功底不够深厚,直接影响教学的深度和学生的认知提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不够系统、透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把握存在碎片化倾向,难以为学生提供科学、严谨、有说服力的理论阐释。

(二)学生自身: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被充分激发出来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学生为核心受众,旨在提升其思想政治素养,然而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过于聚焦于“教什么”内容的设计,却对学生需要“学什么”以及“如何学”的关键问题不够重视,也缺乏对学生实际需求的深入调研,这种做法直接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课堂参与度。高职学生个性鲜明、需求多元,但学习动力多有不足,传统灌输式课堂无法契合其特点,既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无法有效满足其多样化学习诉求。

(三)教学方法:缺少学生参与性和互动性

教学方法缺乏学生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也是影响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重要因素。部分课堂仍停留在单向讲授为主的模式,未能有效运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情境模拟等形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高职学生偏好实践性、体验式学习方式,而传统教学方法难以对接其学习习惯与认知特点,容易造成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浅表化、兴趣淡化。此外,教师在课堂组织中对学生思维动态关注不够,忽视学生的反馈与疑问,导致教学内容与学生思想实际脱节,进一步削弱思政课的引导力和感染力,导致学生获得感不足。

(四)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和网络空间的影响

社会环境和网络空间,对高职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日益显著,而思政课教学未能有效回应这一现实挑战。一方面,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和多元价值观念通过互联网迅速传播,冲击学生的价值判断和思维模式;另一方面,课堂教学对现实问题的回应滞后,缺乏对热点事件的深度解析与正确价值引导,导致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信息时缺乏辨识力和定力。同时,校园文化环境与思政课教学的协同效应未能充分发挥,缺少将课堂教育与日常思政有机融合的有效机制,使得学生在课内外获得的价值引导不一致,从而削弱了思政课的实际成效和获得感。

三、提升高职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途径

(一)加强教师队伍:培养“职业型”思政教师

作为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深厚的理论知识是他们的看家本领和基本功,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所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要通读、精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通悟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确保教师理论素养的源头活水充足不间断。此外定期组织开展“思政课教学竞赛”和“教研活动”,推广优秀教学案例,如“思政 + 职业”融合教学案例和实践教学案例,以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和经验共享;要求教师定期通过座谈会、微信等多种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深入了解学生的困惑,并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回应相关问题,

(二)激发学生主动性:树立“思政 + 职业”价值认同

加强价值引领,将思政教育与学生所学专业和未来职业发展紧密结合,增强思政课的现实关联性和实践指导性。通过引入行业典型案例、职业道德规范以及优秀工匠精神事迹,引导学生在价值认同中提升职业素养,从而激发其学习思政课的内在动力。例如,在机械制造专业中融入“大国工匠”精神,讲述技术工人如何通过精益求精的态度推动产业升级;在财经类专业中融入诚信守法理念,结合金融风险防范与职业道德失范案例,剖析法律规范与道德底线在行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创新教学方法:打造“实践 + 互动”课堂

强化实践教学,推行“实践教学常态化”,将实践环节纳入思政课考核,例如让学生调研本地企业的“诚信经营状况”,形成调研报告;采用互动式教学:减少讲授法的比例(不超过 50% ),增加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环节。例如,在讲“职业理想”时,让学生分组讨论“‘躺平’与‘奋斗’的选择”,并分享自己的职业规划;在讲“职业道德”时,让学生角色扮演“企业员工”“消费者”,模拟“诚信经营”的场景。

(四)营造育人环境:构建“校园 + 社会”协同机制

从学校的角度来看,需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打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育人环境。同时,推动校园与社会资源的有效联动,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社区的合作,开展志愿服务、职业体验、社会实践等活动,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此外,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作用,建设思政教育网络空间,营造浸润式、互动性的育人氛围,拓宽思政教育场域,深化对国家发展战略的理解与认同。通过多元化的实践平台,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知与责任感,提升其服务意识与实践能力。

结语

高职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是衡量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其提升需要“教师、学生、方法、环境”协同发力。本研究分析了高职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影响原因,提出了“激发学生、加强教师、创新方法、营造环境”的提升途径,不断增强高职学生的思政课获得感,培养德技双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熊皇 , 许艳艳 . 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改革创 新 [J].中国高等教育 ,2021(3): 63-65.

[2] 武立强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J]. 公关世界 ,2024,(22):109-111.

[3] 黄燕,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生成逻辑、现实困境与提升路径[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3,(20):45-48.

[4] 龚咏梅 .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现状 [J]. 思想政治课 研究 ,2023,(03):97-100

作者简介:郑然(1983-)女,汉族,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

课题来源:2025 年度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研究和课改课题 《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获得感策略研究》(课题编号:SZJY202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