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加强农业标准化管理促进品牌发展

作者

邓士博

辽宁省锦州市北镇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北镇市植物保护中心)121300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以及消费者对农产品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农业标准化管理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升级、促进品牌发展的关键力量。本文深入剖析了农业标准化管理与品牌发展的内在关联,详细阐述了当前我国农业标准化管理面临的困境,包括标准体系不完善、执行力度不足、监测监管薄弱等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农业标准化管理、助力品牌发展的一系列策略,涵盖完善标准体系、强化执行与监督、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等多个维度,旨在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品牌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农业;标准化管理;品牌发展

1引言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农民增收以及农村经济繁荣。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品牌成为农业产业竞争力的核心体现,而农业标准化管理则是打造优质农产品品牌的基石[1]。通过实施标准化管理,能够规范农业生产流程、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农产品品质一致性,进而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赢得消费者信任,推动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

2农业标准化管理与品牌发展的关系

2.1标准化是品牌质量的保障

农产品品牌的核心在于稳定可靠的质量,农业标准化管理为其提供了坚实的制度支撑。从种子种苗选择、种植养殖技术规范,到农药化肥使用、病虫害防治,再到收获采摘、加工包装等各个环节,标准化详细规定了操作流程与技术参数,确保农产品符合质量标准,减少质量波动,为品牌赢得口碑奠定基础。例如,“五常大米”严格遵循产地环境标准、种植技术规程,使得其独特口感与优良品质得以代代传承,成为国内大米品牌的佼佼者。

2.2标准化助力品牌差异化塑造

在同质化竞争严重的农产品市场,品牌要脱颖而出需具备鲜明特色。农业标准化管理能够挖掘和凸显农产品的地域、品种、工艺等差异化优势。各地依据独特的自然条件制定地理标志农产品标准,如“库尔勒香梨”的特定气候土壤条件下的栽培标准,使其在外形、口感、营养成分上区别于普通梨子,凭借差异化特征树立品牌辨识度,吸引目标消费者群体。

2.3标准化推动品牌规模化扩张

品牌成长离不开市场份额的扩大,规模化生产是必经之路。标准化使得农业生产摆脱传统的分散、粗放模式,实现统一规划、集中管理、批量生产,降低成本的同时保证质量稳定。企业或合作社按照统一标准组织农户生产,将零散的小农户纳入产业链条。

3我国农业标准化管理现状与问题

3.1标准体系不完善

部分农产品尤其是特色小众农产品缺乏配套标准,一些新兴农业业态如休闲农业、农村电商农产品上行的标准更是空白,导致生产经营无章可循,质量把控困难,制约品牌开发。农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种植养殖技术、农资产品、加工工艺不断涌现,但相关标准更新速度缓慢,无法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使实际生产与标准脱节,影响品牌产品的先进性与竞争力。

3.2标准执行不到位

农业生产仍以小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受知识水平、传统习惯制约,许多小农户对农业标准认知不足、执行意愿不强,在生产过程中随意性大,为追求短期产量忽视标准要求,导致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危害品牌根基。一些农业企业虽知晓标准重要性,但出于成本考量,在原料采购、生产加工环节未能严格落实标准,以次充好、违规添加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损害品牌声誉,扰乱市场秩序。

3.3监测监管薄弱

基层农业检测机构设备陈旧、技术人员短缺,难以对农产品进行全项目、高精度检测,许多有害物质残留无法及时准确检出,给问题农产品流入市场留下隐患,威胁品牌安全。涉及农业标准执行的监管部门众多,包括农业农村、市场监管、生态环境等,部门间协调不畅、信息共享不及时,易出现监管漏洞与重复执法问题,削弱标准执行的严肃性,不利于品牌持续健康发展。

4加强农业标准化管理促进品牌发展的策略

4.1完善农业标准体系

组织农业专家、科研院校、企业技术骨干等多方力量,针对市场需求与产业短板,开展农产品全产业链标准研制。重点填补特色农产品、新型农业业态标准空白,及时更新过时标准,引入国际先进标准理念,使我国农业标准与国际接轨,提升品牌国际竞争力。

构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协同互补的体系。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侧重于基础性、通用性规范;地方标准突出地域特色农产品保护与开发;鼓励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制定团体标准,快速响应市场创新需求;企业标准作为内控标准,应高于国标行标,打造品牌质量优势[2]。

4.2强化标准执行与监督

通过举办培训班、田间学校、发放明白纸等多种形式,向农户普及农业标准知识,将标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操作手册,让农户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同时,建立示范基地,展示标准化生产成效,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农户自愿参与标准化生产,为品牌农产品提供稳定优质货源。

督促农业企业建立健全标准化管理体系,将标准贯穿于采购、生产、销售全过程,实行标准化岗位责任制,加强员工培训,确保标准落地。政府部门加大对企业执行标准的监督检查力度,建立诚信档案,对严格执行标准的企业给予政策扶持、荣誉表彰,对违规企业予以曝光、处罚,强化企业自律,维护品牌公信力。

加大投入改善基层检测条件,配备先进设备,培养专业检测人才,构建覆盖省市县乡四级的农产品质量检测网络,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监控。整合监管部门力量,建立统一协调的综合执法机制,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实现农产品质量追溯与监管信息共享,一旦出现质量问题,迅速精准定位责任主体,保障品牌农产品质量安全。

4.3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标准化

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资金、技术、市场优势,鼓励其牵头制定和实施标准,建设标准化原料基地,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将小农户纳入标准化生产体系,以品牌企业带动产业标准化发展。

支持农民合作社开展标准化生产,为成员提供农资供应、技术指导、产品销售等统一服务,按照标准组织生产经营活动,提高社员组织化程度与标准化水平,增强品牌创建合力。

4.4加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支撑标准化

鼓励科研机构围绕农业标准化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研发绿色高效种植养殖技术、精准农业装备、智能化加工设备等,为标准提升提供技术支撑。如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培育抗病抗逆农作物新品种,配套制定精准栽培标准,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助力品牌产品科技含量提升。加强对基层农技人员、监管人员的继续教育,更新知识结构,提升业务能力,打造一支高素质农业标准化人才队伍,为品牌发展注入持久动力[3]。

结论

农业标准化管理贯穿农业品牌发展的全过程,是破解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困境、提升品牌竞争力的必由之路。面对当前存在的诸多问题,只有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农户协同发力,完善标准体系、强化执行监督、培育经营主体、依靠科技创新与人才支撑,才能推动农业标准化水平迈上新台阶,打造出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

参考文

[1]施凯.加强农业标准化管理促进品牌发展[J].河北农业,2023,(11):43-44.

[2]李白家,设施农业标准化生产与智能化管理技术应用示范.青海省,青海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2020-04-24.

[3]洪登华,郑玉艳,张金金,等.安徽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8,24(2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