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家庭读写乡土课程与民间体育活动的跨学科融合路径探究

作者

尹现军

诸城市龙都初级中学262200

一、融合的价值:破解家庭乡土教育的双重困境

当前家庭乡土教育存在“重认知轻实践”与“重技能轻文化”的双重失衡。一方面,家庭读写乡土课程多局限于书本阅读,缺乏与真实乡土生活的联结;另一方面,家庭引导的民间体育活动,如踢毽子、跳皮筋、滚铁环等,多以“锻炼身体”为单一目的,忽略了其背后蕴含的乡土故事、民俗规则与文化符号,难以实现文化传承的价值。

二者的跨学科融合,能有效破解这一困境。读写为民间体育赋予“文化深度”;民间体育为读写提供“实践场景”,形成“身体实践—文化认知—语言表达”的完整育人链条。

二、融合的路径:从“活动设计”到“习惯养成”

家庭读写乡土课程与民间体育活动的融合,需依托具体场景与任务设计,避免流于形式。可通过“准备—实践—总结”三阶段推进,将读写自然嵌入体育活动的全流程。

(一)准备阶段:以“读写”铺垫体育认知

在开展民间体育活动前,通过轻量化读写任务,帮助孩子建立对体育项目的文化认知。例如,计划周末学“滚铁环”时,家长可与孩子共同完成两项任务:一是“读故事”,查找本地关于滚铁环的民俗传说或老一辈的童年回忆短文,用 10 分钟梳理故事核心;二是“写计划”,让孩子用简单文字记录“想学的滚铁环技巧”形成100 字左右的活动预案。

(二)实践阶段:以“观察”联结体育与读写

在民间体育活动过程中,引导孩子以“观察者”身份记录体验,避免读写与运动脱节。让孩子描述运动感受,家长帮忙记录;若孩子年龄较大,可携带便携笔记本,随时记录“碎片化体验”。这一阶段的核心是“即时性”,让读写成为运动的“延伸”,而非额外负担。

(三)总结阶段:以“表达”深化体育认知

活动结束后,通过多样化的读写成果输出,帮助孩子梳理体验、深化认知。例如,“跳皮筋”活动后,可开展“多元表达”任务:低年级孩子可画“跳皮筋场景图”,并在图旁写1-2 句感受;中高年级孩子可写“乡土体育日记”,记录活动中的趣事与发现;全家还可共同制作“民间体育手册”,将每次活动的读写成果整理成册,标注日期与地点,逐步形成家庭专属的“乡土体育文化档案”。

三、融合的关键:家庭角色与氛围营造

家庭作为融合的场域,家长的角色与家庭氛围的营造,直接影响融合效果。家长需避免“监督者”身份,转而成为“参与者”与“引导者”。一方面,家长要“亲身参与”,而非“旁观指导”。例如,在“滚铁环”活动中,家长可主动分享自己童年“学滚铁环摔跟头”的故事;在“写总结”时,家长可与孩子共同完成,如“你写运动感受,我写文化发现”,通过“共同创作”降低孩子的畏难情绪。

另一方面,要营造“无压力”的融合氛围。不要求孩子的读写成果“完美”,允许出现错别字、短句甚至涂鸦;不将活动视为“教育任务”,而是作为“家庭亲子时光”的一部分。

四、结语

家庭读写乡土课程与民间体育活动的跨学科融合,实则是将 " 乡土文化 " 以鲜活的姿态融入家庭生活场域,实现代际传承的生动实践。这种融合无需繁复的教具支撑,亦不依赖刻板的课程框架,只需以 " 文化联结 " 为纽带,巧妙地将读写元素渗透于体育活动的每个细节——在跳竹竿时吟诵乡谣,在踢毽子间讲述民俗,让文字与运动同频共振。这种立体化的教育模式,既能让孩子在奔跑跳跃中强健体魄、在读写创作中启迪心智,更能在亲子协作中感受土地的温度,在文化浸润中锚定精神原乡,最终达成" 体文交融、薪火相传" 的家庭育人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