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位管理联合早期活动指导在妇科腹部手术后肠功能恢复中的护理研究
何晓芳
青海红十字医院 810000
妇科腹部手术是治疗多种妇科疾病的常见手段,但术后患者常面临肠功能恢复延迟的问题,表现为肠鸣音减弱或消失、首次排气和排便时间推迟、腹胀等,这不仅增加了患者的不适感,还可能影响术后恢复进程和住院时间[1]。体位管理和早期活动指导作为促进术后康复的重要护理措施,在改善患者血液循环、预防并发症、促进肠功能恢复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2]。本文旨在探究体位管理联合早期活动指导在妇科腹部手术后肠功能恢复中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 2024 年 1 月至 2024 年 12 月收治的妇科腹部手术患者 40 例。纳入标准:行妇科腹部手术(如子宫切除术、卵巢囊肿切除术等);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肺功能不全;有精神疾病史;无法配合护理及随访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 例。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包括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预防感染、指导患者合理饮食(术后禁食一段时间后逐渐过渡到流食、半流食、普食)等常规护理措施。
1.2.2 观察组
采用体位管理联合早期活动指导护理方案,具体内容如下:
体位管理:术后返回病房后,协助患者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以防止呕吐物误吸。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一般术后 6 小时),协助患者取半卧位,将床头抬高 30∘ ° - 45°,此体位可减轻腹部张力,缓解伤口疼痛,同时有利于腹腔内渗出液引流,促进炎症吸收。每隔 2 小时协助患者更换体位1 次,避免局部皮肤长期受压,预防压疮发生。
早期活动指导:术后初期(术后6 - 12 小时),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四肢主动活动,如屈伸膝关节、踝关节,转动腕关节、肘关节等,每个动作重复10 - 15 次,每2 小时进行1 次,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 12 - 24 小时,协助患者进行床上翻身活动,鼓励患者自行向左右两侧翻身,每 2 小时翻身 1 次,同时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和有效咳嗽训练,以增加肺活量,预防肺部感染。术后 24 - 48 小时,根据患者身体恢复情况,协助患者下床活动。先让患者在床边坐立 5 - 10 分钟,无明显不适后,再扶患者在床边站立片刻,最后协助患者在室内缓慢行走,每次行走 5 - 10 分钟,每天3 - 4 次。随着术后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活动时间和活动范围。
1.3 观察指标
肠功能恢复指标:记录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以听诊器在患者腹部听到正常肠鸣音为准)。
腹胀发生率: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腹胀发生情况,腹胀程度根据患者主观感受和腹部体征分为无腹胀、轻度腹胀(患者自觉腹部轻微胀满,无明显不适)、中度腹胀(腹部胀满明显,有轻度疼痛不适)、重度腹胀(腹部高度膨胀,疼痛剧烈,影响呼吸和睡眠),将中度和重度腹胀视为腹胀发生。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 SPSS25.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肠功能恢复指标比较
观察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早于对照组,肠鸣音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肠功能恢复指标比较(h, x±s| )


2.2 两组术后腹胀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术后腹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腹胀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妇科腹部手术后,由于手术创伤、麻醉药物作用等因素,患者的肠蠕动会受到抑制,导致肠功能恢复延迟,进而引发一系列不适症状。体位管理和早期活动指导作为促进术后康复的重要护理措施,在改善患者肠功能方面具有显著效果[3]。
体位管理通过调整患者术后体位,减轻腹部张力,缓解伤口疼痛,有利于腹腔内渗出液引流和炎症吸收,为肠功能恢复创造良好条件。半卧位可使腹腔内脏器下移,减轻对膈肌的压迫,改善呼吸功能,同时促进腹部血液循环,有利于肠蠕动恢复。定期更换体位可避免局部皮肤长期受压,预防压疮发生,提高患者舒适度[4]。
早期活动指导通过鼓励患者尽早进行床上活动和下床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同时,活动可刺激肠道蠕动,促进肠内容物排出,加快肠功能恢复进程。从床上四肢活动到翻身、坐立、站立再到室内行走,活动强度逐渐增加,符合患者术后身体恢复规律,有助于患者逐步恢复体力,增强自信心,积极配合术后康复治疗[5]。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早于对照组,肠鸣音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腹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这表明体位管理联合早期活动指导护理方案可有效促进妇科腹部手术后患者肠功能恢复,减少腹胀发生。
综上所述,体位管理联合早期活动指导护理方案在妇科腹部手术后肠功能恢复中具有显著优势,能有效缩短肠功能恢复时间,降低腹胀发生率,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葛岩 , 张婷 , 刘洁 . 阶梯式心理护理联合早期活动对胃癌手术后患者心理健康及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J]. 现代医药卫生 , 2024,40(7):1151-1154.
[2] 吴丹 . 快速康复理念护理干预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疼痛及康复效果的影响分析 [J]. 山西医药杂志 , 2024, 53(5):389-393.
[3] 凌家丽 , 林小凤 , 伍卫红 , 邱晓真 . 妇科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护理研究进展 [J]. 2023(15):3539-3541.
[4] 董海英 . 艾灸联合穴位按摩护理对妇科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J]. 光明中医 , 2023, 38(3):558-560.
[5] 刘静 , 刘红阁 . 快速康复理念护理干预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疼痛及康复进程的影响[J]. 20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