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737NG 客舱压力控制系统 AUTO FAIL 故障诊断与排故研究

作者

张爱学

Ameco 重庆分公司

一、引言

某737NG 飞机多次出现 "AUTO FAIL" 故障,表现为飞行或地面阶段自动失效灯(AUTO FAIL)与备用模式灯(ALTN)同时点亮,故障具有间歇性、复发性特点,给维护工作带来极大挑战。

二、客舱压力控制系统原理与组成

系统组成:737NG 客舱压力控制系统主要由以下核心部件构成:

客舱压力控制器(CPC):共 2 部(CPC1、CPC2),作为系统的控制核心,接收来自大气数据惯性基准单元(ADIRU)、飞行管理计算机(FMC)、空调组件等的信号,计算目标客舱压力与变化率,驱动溢流活门动作。两部CPC 交替工作,每次飞行自动切换控制权限,通过内置测试设备(BITE)实时监测自身与系统状态。后溢流活门(OFV):位于机身尾部,通过电机驱动调节开度,控制客舱空气流出速率,是实现客舱压力调节的执行部件。2.工作原理:自动模式控制逻辑:在自动模式下,CPC 根据飞行阶段(起飞、巡航、着陆)自动计算目标客舱高度。关键信号交互:CPC1 与 CPC2 通过"AUTO_UNDER_TEST_CTR_CTR_OUT" 信号线实现状态交互,确保控制权限切换的同步性;继电器 R557、R558 则参与电源转换控制,保障 CPC 供电稳定性。

三、故障现象与排故过程

(一)故障现象概述

在连续多日的飞行与地面操作中,反复出现 "AUTO FAIL" 与 "ALTN"灯点亮故障,具体表现为:飞行阶段:着陆滑跑、地面滑行时故障触发,伴随自动模式失效,需人工切换至手动模式维持客舱压力。地面阶段:航前准备、过站检查时,故障无规律复现,静态测试时部分时段显示正常,具有间歇性特征。

(二)阶段性排故措施与结果

针对故障的复发性与间歇性,维护团队分阶段采取了部件更换、串件测试、线路检查等措施,具体过程如下:1. 初期排查:聚焦 CPC 部件失效,7 月 14 日:首次出现故障后,结合故障代码指向 CPC1,更换 CPC1(部件号 PN:21933-01AC),地面测试正常,但后续飞行中故障复现。7 月 16 日:故障再次触发,测试代码仍指向 CPC1,更换另一同型号 CPC1(PN:7121-19971-01AC),测试正常,但故障未彻底消除。7 月 17 日:为排除 CPC1个体差异影响,将另一架同型机的 CPC1 串至目标机,并更换客舱增压控制面板,地面测试正常,但次日飞行中故障再现。分析:多次更换 CPC1 后故障仍复现,表明故障根源可能并非单一 CPC 部件失效,需扩展排查范围。2. 扩展排查:覆盖溢流活门与电源系统,7 月 18 日:检查发现着陆滑跑时故障触发,量线检测线路导通性正常后,更换 CPC2(PN:21933-01AD)与后溢流活门,测试正常。但当日地面滑行时故障再次出现,提示故障与动态工况(如滑行阶段的振动、电源波动)相关。7 月 19 日:地面测试显示 "CPC1FAULT",办理故障保留后深入检查,发现继电器 R557、R558 阻值为 1.1 千欧,显著高于同型机的 740 欧。从另一架机串件更换 R557、R558 后,阻值恢复正常(730 欧),测试正常。分析:继电器阻值异常可能导致电源转换时产生瞬时干扰,触发 "AUTO FAIL",但次日航前故障再次出现,表明仍存在未排查的隐患。3. 系统隔离:通过串件定位故障区域,7 月 22 日:为隔离故障,将目标机与另一架同型机对串后溢流活门、CPC2、TRU1(变压整流器)、空调控制面板 P5-10,并将第三架机的 CPC2 串至目标机 CPC1 位置,测试正常,但故障仍间歇性复现。7 月 23 日:重点检查 CPC1 与 CPC2 之间的信号交互线路(参考 WDM21-31-24 手册),发现 D10738A Pin D3 至D10740B Pin B2 的导线存在隐性损伤(外表无破损,内部线芯接触不良)。更换该段导线后,系统连续多日测试正常,故障未再出现。

(三)故障代码解读与辅助诊断

排故过程中,故障代码为关键指引:代码 060(AUTO_UNDER_TEST_WA_FAIL):根据 CMM 手册(21-33-21),该代码表示 "AUTO_UNDER_TEST_CTR_CTR_OUT" 线路的环绕测试失败,即 CPC1 与 CPC2 之间的状态交互信号异常。代码关联分析:Boeing 技术支持指出,代码 060 多与线路污染、插钉松动或导线隐性损伤相关,需重点检查 CPC 间的信号线路(如D10738A、D10740B 插头)。验证:更换 D10738A 至 D10740B 的导线后,代码 060 消失,印证了线路故障是触发代码与 "AUTO FAIL" 的核心原因。

四、排故经验总结与建议

(一)建立系统性排故流程

针对客舱压力控制系统的 "AUTO FAIL" 故障,建议遵循以下流程:

故障代码优先:通过 BITE 测试读取故障代码(如 060、040 等),结合 CMM 手册定位故障范围(部件、线路或软件);

分层排查:先检查核心控制部件(CPC、溢流活门),再扩展至电源系统(继电器、TRU)与信号线路(插头、导线);

动态测试补充:对间歇性故障,采用 " 晃动测试"(振动导线与插头)、" 电源切换测试"(模拟 APU 与地面电源转换)等动态方法,暴露隐性问题。

(二)线路维护的关键要点

老龄机重点关注:机龄超过 14 年的航空器,导线老化、插钉氧化概率增加,建议定期检查 CPC 间信号线路(如 D10738A、D10740B 插头)的插钉紧密度与导线绝缘层状态;

规范线路更换标准:更换导线时需严格遵循 SWPM 手册(20-61-11),确保压接质量与线径匹配,避免因人为操作引入新故障;

对比测试验证:对关键参数(如继电器阻值),通过同型机对比确认标准值,避免因手册未明确参数范围导致误判。

(三)技术资料与团队协作

手册整合应用:结合 FIM(故障隔离手册)定位故障树,CMM 手册解读代码含义,WDM 手册梳理线路走向,形成闭环诊断依据;

跨团队协作:及时与制造商(如 Boeing、Nord-Micro)技术支持沟通,获取同类故障案例与排故建议,缩短排查周期。

五、结论

本文通过对某机型客舱压力控制系统 "AUTO FAIL" 故障的完整分析,揭示了故障的复合成因:继电器 R557、R558 阻值异常与 "AUTO_UNDER_TEST_CTR_CTR_OUT" 线路隐性损伤的叠加作用。排故过程表明,仅依赖部件更换无法彻底解决间歇性故障,需以故障代码为指引,结合系统原理与动态测试,全面排查线路、电源与信号交互环节。

研究总结的系统性排故流程与线路维护要点,可有效提升同类故障的诊断效率,为保障客舱压力控制系统的可靠性提供技术支撑,对航空器维修工程具有实践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Boeing. 737 Aircraft Maintenance Manual (AMM) 21-33-21[S]. 2025.

[2] Collins Aerospace. Component Maintenance Manual (CMM) 21933[S]. 2025.

[3] 北京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客舱压力控制系统排故指南 [Z]. 2025.

[4] Nord-Micro. Service Information Letter (SIL) B737-21- 001[S].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