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信息化教学在护理实训中的应用与反思

作者

贾欣 姜宗良

郑州卫生健康职业学院 河南郑州 450100

护理实训是连接护理理论与临床实践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护理人才临床能力培养质量,传统护理实训受限于实训场地、设备数量、病例资源等因素,存在高风险操作难以反复演练、临床场景还原度低、学生实操机会不均衡等问题,难以满足现代护理教育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需求。随着教育信息化 2.0 时代的到来,虚拟仿真、在线平台、数字资源等信息化手段逐渐融入护理实训教学,为突破传统实训瓶颈提供了新路径。

一、借助虚拟仿真技术,还原临床真实场景

虚拟仿真技术依托计算机图形学、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与临床高度一致的虚拟护理场景,为护理实训提供安全、可重复的实操环境,在基础护理实训中,可通过虚拟患者模型模拟静脉穿刺、导尿、吸痰等操作场景,系统能实时反馈操作力度、角度、步骤规范性,如穿刺角度偏差时发出警示,帮助学生精准掌握操作要点,避免传统实训中因操作失误对真实患者造成风险。在急救护理实训中,可模拟心肌梗死、休克等紧急场景,设置病情动态变化节点,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病情评估、急救操作、医嘱执行等流程,系统自动记录操作时长与正确率,还原临床急救的紧迫性与复杂性,此外,虚拟仿真技术可突破病例稀缺限制,模拟罕见病、重症病例护理场景,如肝衰竭患者人工肝治疗护理,让学生接触传统实训中难以覆盖的病例类型,数据显示,采用虚拟仿真技术的实训班级,学生操作规范率较传统班级提升 30% 以上,临床应急反应能力显著增强,有效架起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桥梁。

二、依托在线教学平台,优化实训教学流程

在线教学平台通过整合教学资源、打通教学环节,实现护理实训教学的全流程优化,解决传统实训中教学反馈滞后、师生互动不足等问题,课前,教师可在平台发布实训任务书、操作视频、知识点课件等预习资料,学生通过平台完成预习测试,教师依据测试结果掌握学生理论薄弱点,针对性调整实训教学重点,避免实训课堂中理论讲解与实操脱节。课中,平台支持实时互动功能,学生在实操过程中可通过拍照、录像上传操作过程,教师在线实时点评,对共性问题集中讲解,对个性问题一对一指导,打破传统实训中教师难以兼顾所有学生的局限。课后,学生通过平台提交实训报告、操作视频,教师在线批改并标注问题点,同时平台自动生成实训成绩分析报表,涵盖操作正确率、完成时长、知识点掌握度等数据,帮助教师精准评估教学效果,此外,平台设置讨论区,学生可分享实操心得、提问解惑,形成线上学习共同体。

三、运用数字资源库,丰富实训教学内容

护理数字资源库以系统化、标准化的资源整合方式,弥补传统实训教材内容单一、更新缓慢的缺陷,为护理实训提供多元化教学支持,资源库涵盖基础护理、专科护理、急救护理等多个领域,包含操作规范视频、3D 解剖模型、病例分析案例、考核题库等资源类型。在基础护理实训中,学生可通过观看高清操作视频,清晰掌握铺床、口腔护理等操作的细节要点,如无菌操作中无菌区划分、手卫生步骤等;3D 解剖模型支持三维旋转、结构拆解,帮助学生直观理解人体器官位置与生理结构,为实操奠定解剖学基础。在专科护理实训中,资源库收录内科、外科、妇产科等专科病例案例,每个案例包含病情介绍、护理评估、护理措施、效果评价等模块,学生可通过案例模拟开展护理方案设计,提升专科护理思维能力。同时,资源库实时更新临床护理新规范、新技术,如最新版《基础护理服务工作规范》解读、智慧护理设备操作教程等,确保实训内容与临床实践同步,运用数字资源库的实训教学,学生对实训内容的满意度非常高,而且专科护理知识测试成绩也有所提升。

四、结合教学效果反馈,反思信息化应用不足

尽管信息化教学在护理实训中成效显著,但基于教学效果反馈,仍存在三方面不足:一是技术适配性不足,部分虚拟仿真系统操作复杂度高,老年教师信息化操作能力薄弱,导致系统功能未充分发挥;部分虚拟场景与临床实际存在差异,如虚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规律与真实患者不符,影响实训真实性;二是虚实衔接失衡,部分学生过度依赖虚拟操作,在后续真实设备实操中出现操作生疏、应急能力不足的问题,如在虚拟静脉穿刺中操作熟练,但面对真实患者时因紧张导致穿刺失败,反映出虚拟实训与真实实操的衔接存在断层;三是评价体系不健全,当前信息化教学评价多聚焦操作正确率、测试成绩等量化指标,对学生护理人文素养、沟通能力等质性指标关注不足,而这些指标在临床护理中至关重要,评价体系的片面性影响教学效果评估的全面性,此外,部分数字资源库存在资源重复、更新不及时的问题,难以持续满足实训教学需求。

结束语:

总之,信息化教学为护理实训教学改革提供了创新路径,虚拟仿真技术、在线教学平台、数字资源库的应用,有效突破传统实训局限,提升护理人才培养质量,但需正视应用中的技术适配、虚实衔接、评价体系等问题,通过加强教师信息化能力培训、优化虚拟场景与真实实操的衔接机制、构建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完善数字资源库更新机制等措施,推动信息化教学与护理实训深度融合。未来,应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在护理实训中的应用,持续优化信息化教学模式,为培养适应临床需求的高素质护理人才提供更强支撑。

参考文献:

[1] 潘超君, 杨晓仙, 多威. 信息化教学在急救护理实训课程中的应用——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教程》 [J]. 中国科技论文, 2020,15 (05): 620.

[2] 王静 , 刘婷 , 郭丽 , 等 . 基于任务的信息化教学在护理实训课程中的应用 [J]. 卫生职业教育 , 2020, 38 (03): 81-83.

[3] 李悠梦 . 信息化教学手段在护理实训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J]. 教育现代化 , 2019, 6 (64): 275-276.

贾欣(1979.7),男 汉族 人 学历:本科 职称:副教授,从事护理教育、职业教育教学研究

姜宗良(1995.3),男 汉族 人 学历:硕士 职称:助教,从事护理教育、康复护理研究

项目: 2024 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课题:人工智能背景下人机互动联合研讨式教学在高职护理实训中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024SJGLX0959,项目负责人:贾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