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思政教育背景下心理干预策略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作者

蔡晓惠 王斯婷 林宇 王昭纯 陈佳儿 夏晓忠

汕头技师学院 广东汕头 515000

一、引言

在全国技工教育思政课改革的持续深化中,尽管已取得明显的改革成果,但仍需应对一系列新出现的现象和挑战,其中,技工教育领域中凸显的“知行不一”现象尤为值得关注。这种现象表现为学生在课堂上接受思政教育时表现出积极的态度,但在实际行动中却背离了思政教育的初衷,呈现出知行脱节的角色错位。“大思政课”作为技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然而,“知行不一”现象的存在,严重削弱了“大思政课”的育人效果。

为了提升技工教育领域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必须加强“大思政课”的建设改革,积极采取心理干预措施,坚决抵制“知行不一”现象,努力纠正知行不一的问题,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技工教育领域中“知行不一”现象的表现

(一)内外界限不分,人格面具错位现象

在技工教育的班级环境中,存在一种被称为“知行不一”的现象,其核心在于学生在自我认知与外界应对之间的界限模糊。此种模糊状态导致学生难以界定其真实的自我与为应对外界所塑造的“人格面具”之间的差异。在日常交往中,他们可能会过度抑制个人的真实情感和观点,以适应社会和家庭的期待。但在某些特定场合,他们可能不自觉地展现出与平常大相径庭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的非一致性造成了他们“人格面具”的失位,进而触发了认知与行为之间的矛盾冲突。

(二)功利性的虚假认同现象

在技工教育领域中,部分学生受到利益驱使,表现出双重人格的特点,他们认同“个人利益至上”和“追求虚名”等错误观念。在学业、荣誉、奖学金和入党等利益面前,他们刻意展现符合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积极形象。但一旦脱离特定场合和利益驱动,他们便背离马克思主义立场,暴露功利性。例如,为奖学金而塑造勤俭节约形象,但日常挥霍;在学生会选举中,表面大公无私,私下却为个人利益不正当竞争、拉帮结派。这些行为违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损害学生群体形象和信誉。

三、技工教育领域中“知行不一”现象的归因

(一) 人格面具的角色错位对技工教育领域中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荣格提出的“人格面具”是一种位于精神结构表层的重要原型,它代表着个体通过伪装自我人格以向社会展示的形象 [2]。这一概念具有双重性,对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具有显著影响。

人格面具是个体在社会交往中为适应不同场合而展现的外在形象,有助于获得社会认同、促进人际和谐及个人成就。对青少年而言,适当使用人格面具可推动其社会性发展,但也可能诱发网络成瘾或自我认同危机。尤其在自我界限尚模糊的成长阶段,过度依赖面具可能导致内心冲突,使真实自我与外在形象割裂,出现“知行不一”等问题。因此,应在运用人格面具时保持适度,既实现社会适应,也维护心理健康。

(二)错误思想的功利性虚假价值观认同导致“知行不一”现象的出现

在技工教育中,部分学生存在“知行不一”的表现:人前符合规范,私下却受“个人利益至上”等观念影响,形成功利性价值观。这种表里不一反映出其义利观扭曲,重私利轻公义,虽明知应兼顾国家、集体与个人利益,却难以践行。该现象源于错误思潮影响,导致诚信缺失和信仰危机,背离了“知行合一”中思想认识与道德实践相统一的要求,阻碍其健康成长和正确义利观的形成。

策略

四、解决技工教育领域班级管理中“知行不一”现象的心理干预

(一)通过“大思政课”加强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建立学生的全局观念,帮助其构建整体人格

要有效遏制并消除“知行不一”的现象,关键在于从思想根源入手。必须高度重视并加以纠正,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其潜在危害,从而自觉约束自身行为。由此,学生才能将“表里如一”内化为学习态度,并外化为健康的生活方式。一旦自愿将其作为价值准则,把外部规范转化为内在自觉,便能真正从内心认同和践行这一理念,实现知与行的统一。

在此过程中,学校层面要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确保“大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同时,教师要加强“大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通过引入更多生动的案例、实践性的教学内容和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班主任还可依托行为矫正理论,采纳其正向强化的核心手段。据行为矫正理论所述,所有行为的养成均系学习环境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并通过强化机制实现对其的有效调控。因此,班主任可以鼓励学生保持一贯的积极奉献和勤奋的工作态度,避免因获得某些成果而产生懈怠。通过正向强化,班主任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欲,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鼓励学生适时采用“自我表露法”,恰当适时表达真实的自己

“自我表露”这一概念,源自人本主义心理学领域,最初由知名心理学家西尼·朱拉德于 1958 年提出,旨在探讨个体在社交互动中自我信息披露的程度与方式。朱拉德认为,自我表露是个体在与他人交往时,自愿向对方展示自己内心的感受和信息的过程[3]。这一行为涉及将个人信息与目标人进行交流,以实现信息的共享。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表露是塑造健康人格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对于提升个体的自我认识与觉察能力,促进人际间的经验共享与反馈交流具有积极作用。这种自我表露的过程,不仅有助于减少人际间的隔阂与神秘感,增进相互理解与信任,从而构建亲密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也有助于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促进个人成长与发展。

在技工教育领域,班主任在正向强化学生良好行为的同时,也应鼓励他们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并适时展现真实的自我。当学生出现不良行为并受到他人提醒时,班主任应教导他们以开放和接受的态度去面对,并积极改正,而不是沉溺于维护一个完美的人设。这样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成长,促进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特质。

五、结论

针对技工教育阶段学生不良品行行为频发,需要深入探究背后的原因,包括学生自身因素和教师思想层面影响。为应对此问题,可在“大思政课”教育背景下引导他们坚定“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4],同时建立师生间坦诚交流和有效沟通机制,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在班级管理中运用行为矫正理论、学生自我表露方法和和谐沟通理论,核心在于激发学生内在潜能,创造温馨教育环境,并增强班主任对学生的信任。

技工教育领域中出现的“知行不一”现象由多种原因造成,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必须采取多元化班级管理措施,积极实施心理干预策略,全面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以确保高质量技工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 张晨阳 . 精准把握大思政课建设的利、理、力 [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4,(12):27-31.

[2] 陶丽 . 浅析人格面具理论在青少年社会性发展中的应用 [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03):25-27.

[3] 王佳权. 运用教师自我表露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效果[J].江苏教育 ,2021,(93):49-51.

[4] 洪向华 , 张杨 . 坚定 " 四个自信 " 的基本依据 : 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 [J]. 治理现代化研究 , 2020, 36(4):9.

基金项目:2023 年广东省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省级课题立项项目“地域文化背景下构筑技工院校“大思政课”的创新实践研究——以为例”(项目编号:KT2023028)。

作者简介:蔡晓惠 (1990-),女,汉族,广东揭阳人,心理辅导教育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 通讯作者:夏晓忠(1975-),男,汉族,广东揭阳人,会计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管理学、思政教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