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职院校基层团支部活力提升的逻辑理路与实现机制研究

作者

陈嵊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 安徽合肥 230041

究聚焦摘高要职:院随校着共高青职团教工育作改,革探的讨深如化何和借“助一“站一式站”式学”生学社生区社综区合建管设理契模机式,建破设解的基全层面团推支进部,活高力校不育足人的场难域题正。从文传章统通教过室分延析伸当至前学高生职生院活校空基间层。团本支研部在“一站式”学生社区中面临的功能定位模糊、协同机制不畅、资源供给不足等现实困境,结合实践案例,从强化党建引领、创新组织形态、深化项目运营、赋能数字技术、完善评价激励等维度,提出团支部活力提升的实现机制,以期为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路径。

1 引言

“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作为高校落实“三全育人”的重要举措,旨在将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力量下沉到学生身边,构建起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化、浸润式育人新场域。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学生社区不仅是生活空间,更是彰显职业教育特色、培育工匠精神、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实践平台。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其基层组织——团支部,是引领和服务青年学生的前沿阵地。然而,传统基于专业班级建立的团支部,在完全学分制、大类招生及“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背景下,其组织动员方式、活动开展形式、作用发挥途径等均面临新挑战。如何顺应变革,将团支部建设深度融入学生社区,激发其内在活力,成为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的重要课题。本研究基于对当前实践经验的梳理,旨在探索“一站式”学生社区背景下高职基层团支部活力提升的有效路径。

2 “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为团支部活力提升带来的新机遇“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通过空间重构、力量下沉和资源整合,为基层团支部焕发活力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

2.1 物理空间整合提供活动新阵地

各高职院校在学生社区内建设了丰富的公共活动空间,如党团活动室、自习室、心理咨询室、创新创业工作室、休闲讨论区等。这些空间为团支部开展小型化、 多样化、生活化的活动提供了便捷且友好的物理场所,打破了传统活动对教室 议室的依赖,使团的活动更贴近学生生活。例如,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构建的“1+N”社区空间大格局(1个服务中心 +N 个多元化育人场所),以及湖北工业大学打造的“学院社区驿站”,都为团支部活动提供了坚实的空间保障。

2.2 多元力量下沉注入指导新资源

社区建设推动领导干部、专业教师、思政教师、辅导员、企业导师、优秀校友等多元力量下沉社区。他们可以作为团支部活动的指导者、资源提供者或参与者,极大提升了团活动的专业性和吸引力。例如,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推动“六支队伍”进社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聘请企业导师、优秀校友进社区为学生分享经验,这为团支部链接优质资源、提升活动品质创造了条件。

2.3 育人模式变革催生工作新理念

学生社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生活育人、文化育人、服务育人,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日常、做在个人。这与共青团的工作理念高度契合,促使团支部工作从“管理”转向“服务” 从“灌输”转向“引领” ,从“被动参与”转向“主动创造”,更加注重激发团员青年的主体性和内在动力。

3 当前团支部融入学生社区面临的现实困境

尽管机遇显著,但团支部在融入“一站式”学生社区、提升自身活力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

3.1 组织功能定位模糊,存在“边缘化”风险

在社区丰富的育人体系中,团支部的独特功能和核心优势若未能清晰界定,容易与社区内的其他组织(如楼管会、学生社团、社区自管会等)职能交叉或重叠,导致其存在感减弱,作用被稀释,面临“有组织、无活动”或“有活动、无影响力”的尴尬境地。

3.2 传统组织建制与社区生活逻辑存在张力

传统的“院系- 班级- 团支部”垂直管理体系,与学生社区“按楼栋、楼层住宿”的横向生活空间之间存在一定错位。跨专业、跨班级的住宿模式,使得基于班级建立的团支部在组织动员、信息传达、活动开展上面临效率下降和覆盖不全的问题,传统的“支部带班级”模式在社区场景下遭遇挑战。

3.3 资源协同与整合能力不足

团支部往往缺乏独立调动大量社区资源的能力。若未能与入驻社区的各方力量(如辅导员工作室、心理健康中心、企业导师等)建立有效的协同联动机制,容易导致团支部活动“单打独斗”,资源匮乏,难以持续产出高质量、有吸引力的活动项目。

3.4 工作方式创新滞后,吸引力有待提升

部分团支部活动形式仍较为传统,如理论学习方式单一、实践活动与专业结合不紧、未能充分利用社区线上线下一体化平台等,难以满足 Z 世代青年对活动趣味性、体验感、实用性和数字化等方面的更高期待,导致团员参与积极性不高。

4 团支部活力提升的实现机制构建

针对以上困境,结合成功实践经验,本文提出以下实现机制。

4.1 强化党建引领与顶层设计,明确团支部功能定位坚持党建带团建,将团建工作纳入“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整体规划。学校党委和团委应出台指导性文件,明确团支部在社区中的政治功能(思想引领)、组织功能(凝聚青年)、服务功能(成长成才)和协同功能(参与治理)的定位。例如: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确保社区建设有高度,实现了党团同频共振。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打造公寓基层‘红色堡垒’”,建立“公寓党员网格” ,形成“支部带楼幢、党员带积极分子”的机制,为团组织融入提供了借鉴。团支部可在此模式下,探索“楼栋团小组”、“楼层团员责任区”等,将组织根系扎进社区。

4.2 创新组织形态设置,推动组织覆盖与活力覆盖相统一突破单一依托班级建团的模式,探索“多种模式、多重覆盖” 的团组织设置方式,实现组织存在与社区生活逻辑的深度融合。

巩固班级团支部:夯实基本盘。

试点功能型团支部:基于社区内稳定的兴趣团体、项目团队、志愿服务队等建立功能型团支部,如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的“匠心”功能型团支部。探索社区楼宇团支部:在住宿相对集中的楼栋或楼层,探索建立跨专业的楼宇团支部或团小组,如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推动党团组织对学生社区全覆盖。建设网络团支部:利用“智慧团建”系统、微信群、社区APP 等,建设线上支部,开展线上活动,实现“永不关门”的支部活动空间。

4.3 深化项目化运作与品牌建设,实现资源精准赋能推动团支部活动向项目化、品牌化转型,通过优质项目吸引资源、凝聚成员、提升影响。打造思想政治引领项目:利用社区空间,开展“微团课” “青年读书会” “红色观影”等,如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在社区开展“红色观影周”打造职业素养提升项目:结合高职特色,链接社区内的企业导师、优秀校友、专业教师资源,开展“技能小讲堂” “职业规划工作坊”“模拟面试”等活动,如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的“工匠精神培育工程”“双导师”育人提升工程。打造志愿服务与公益项目:围绕社区治理、环境保护、助老扶弱等,设计可持续的志愿服务项目,如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工 + 社工”双工联动模式,社工带领志愿者开展服务。打造文化休闲与身心关爱项目:组织社区文体活动、心理减压工作坊等,营造温馨包容的社区氛围。

4.4 赋能数字技术与智慧平台,提升工作效能与吸引力

充分利用“一站式”学生社区的智慧化建设成果,为团支部赋能利用线上平台进行组织管理:通过社区 APP、小程序等实现活动发布、报名、签到、反馈一体化,提升效率。借助大数据分析学生需求:如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深入分析学生信息、活动报名、意见反馈等数据,精准分析学生需求”,使团支部活动策划更精准。创新活动形式:运用 VR、直播等技术开展沉浸式、体验式活动,提升对青年的吸引力。

4.5 完善评价激励与保障机制,激发内生动力

建立科学的评价激励机制和稳定的资源保障机制。改革评价体系:将团支部在社区中的工作成效纳入考核,重点考察其思想引领实效、服务同学成效、参与社区治理贡献度等。强化激励措施:对活力强、成效好的团支部及成员给予表彰奖励,并在评优评先、综合素质评价中予以体现。落实资源保障:学校应为团支部在社区开展活动提供必要的经费、场地和道具支持。同时,建立团支部与社区管理方、职能部门、入驻导师的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确保其能有效整合利用社区资源。

5 结论与展望

“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为高职院校基层团支部带来了挑战,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提升团支部活力,关键在于主动适应变革、精准定位功能、创新组织形态、深化项目运作、善用数字技术、完善制度保障。未来,随着社区建设的深入和职业教育的发展,团支部如何进步凸显高职特色,在培育工匠精神、促进产教融合、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如何更深度地参与社区治理、构建和谐的社区文化,仍需持续探索。团支部活力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党委、团委、学工部门、二级学院以及社区管理服务方的协同努力,共同将学生社区打造成共青团工作的坚强阵地和充满活力的育人平台。

参考文献

1.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EB/OL].江苏教育 , 2023.

2. 许昌职业技术学院:“一核五擎六度” 有力推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提质增效 [EB/OL]. 河南省教育厅 , 2025.

3. 凌镜 . 将思政力量和管理服务力量下沉 [N]. 中国教育报 , 2023-09-26(6).

4.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工+ 社工”双工联动 提升“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实效[EB/OL].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22.

5.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 笃学砺能担使命 多维融通育匠才 [EB/OL]. 中国教育在线 , 2024.

6. 用好党建新引擎 打造育人新阵地——湖北省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撷英 [EB/OL]. 湖北省教育厅 , 2023.

7. 黄冈师范学院:以学生为中心 打造“一站式”学生社区 [EB/OL]. 湖北省教育厅 , 2024.

8. 社区“一站式” 育人“零距离”[EB/OL]. 央视网 , 2024.

作者简介:陈嵊,1987 年1 月,男,浙江省慈溪市, 汉族,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管理学、学生管理、共青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