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低宽:思政作业设计与实施的三个支点
魏莉
慈溪市第二实验小学
引言
在“双减”政策与“五育融合”教育改革的双重驱动下,小学思政作业正经历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的深刻转型,机械记忆题型占比过高,导致“知行脱节”现象普遍;结构维度上,课时作业缺乏系统性规划,难以支撑深度学习需求。若仅通过填空题、判断题巩固“公共设施保护”知识点,学生虽能背诵条文,却难以理解“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平衡”这一深层逻辑,更无法在损坏共享单车等现实场景中作出正确价值判断。
一、高低宽:思政作业设计的意义
(一)聚焦价值启蒙,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小学三四年级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思政作业通过设计“榜样故事分享”“校园文明小卫士”等情境化任务,将抽象的道德准则转化为可模仿的行为范式。例如,在“诚实守信”主题作业中,学生记录自己或他人诚实行为并制作诚信卡,在班级展示交流中感受诚信的力量。这种浸润式教育让学生在解决生活小问题的过程中,逐步理解“爱国”“友善”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为其成长为有担当的公民奠定精神底色,真正实现思政教育“从娃娃抓起”的育人目标。
(二)联结生活实际,搭建认知到行为的桥梁
思政作业设计强调“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通过开发“家庭节水计划”“社区垃圾分类调研”等跨学科任务,将课堂知识延伸至真实生活场景。例如,在学习“爱护环境”单元后,学生需观察家庭用水情况、计算浪费水量,并设计节水方案付诸实践。这种设计让学生意识到思政学习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解决身边问题的工具,从而主动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等理念转化为日常行为习惯,实现知识学习与品德养成的有机统一。
(三)强化实践体验,促进知行合一的转化
小学思政教育需通过具体实践深化认知,作业设计可构建“观察 -体验 - 反思”的闭环。例如,开展“校园植物认养”活动,学生需定期记录植物生长状态、分析环境影响因素,并撰写养护日志。在此过程中,他们不仅学会观察自然的方法,更深刻体会到“责任担当”的意义——认养不仅是任务,更是对生命的守护承诺。这种实践作业将道德认知转化为情感认同,再外化为自觉行动,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稳定的道德品质,为其终身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二、高低宽:思政作业设计与实施的三个支点实践策略
(一)精准匹配学生能力差异
三四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差异显著,作业设计需建立弹性空间。在《我们的公共生活》单元中,教师可设计三级任务:基础层要求学生观察社区公共设施并记录使用情况,培养基础认知能力;拓展层组织“未来社区设计”竞赛,学生需结合环保、便利性等要素绘制设计图并说明理由,锻炼系统思维;创新层开展“公共问题调研”项目,学生自主选择社区噪音、垃圾分类等议题,通过访谈、数据分析提出改进建议。例如,某学生在创新层作业中针对宠物粪便污染问题,设计“宠物公厕”模型并撰写倡议书,最终推动社区增设相关设施。这种分层设计使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均能获得成就感,作业完成率提升,学生提出的可行性建议被社区采纳。
(二)多元形式融合:激活多维学习体验
单一书面作业易导致兴趣衰减,需通过多元形式激发参与热情。在《环境保护》单元中,教师可布置“生态手账”实践作业,要求学生连续四周记录家庭用水、用电数据,并用绘画、贴纸、数据图表等形式制作可视化报告。学生将每周用水量转化为雨滴图案数量,发现节水周比浪费周减少 23 滴“雨”,直观感受到行为改变的成效。此外,可设计“角色扮演”作业,如模拟“联合国气候大会”,学生分别代表不同国家阐述减排方案,在辩论中理解公平与责任的关系。这种形式使知识理解深度提升,学生表示更愿意主动探索环保知识,作业展示环节的互动频率较传统作业提高3 倍。
(三)实践导向任务:构建知行转化桥梁
思政教育需通过真实情境实现价值内化。在《传统美德》单元中,教师可布置“家庭美德传承”实践作业,要求学生与长辈共同完成一件家务并记录过程。学生选择帮助奶奶整理老照片,在分类过程中了解到家族历史,撰写《我家的家风故事》一文,文中提到“奶奶总说‘勤俭是传家宝’,现在我会把用过的草稿纸反面当便签”。此类作业促使学生将抽象美德转化为具体行动,后续跟踪显示,参与学生主动承担家务的频率提高,家长反馈孩子更懂得体谅家人。教师还可设计“社区服务日”活动,如组织学生参与图书馆整理、敬老院陪伴等,作业要求撰写服务日志并绘制“爱心地图”,标记服务地点与感受,使价值观教育从课堂延伸至生活场景。
(四)动态反馈机制:优化作业实施效能
及时反馈能强化学习动机,需建立“布置 - 提交 - 评价 - 改进”闭环。在《规则意识》单元中,教师可设计“校园规则观察员”作业,学生记录违反校规的行为并提出改进建议,学生发现课间操排队混乱,设计“彩色地标”方案并在作业中绘制示意图,教师将其转化为班级讨论议题,最终推动学校在操场增设导向标识。评价环节采用“星级评定 + 语音点评”方式,教师针对作业亮点录制个性化反馈,如“你提出的‘垃圾分类监督岗’很有创意,如果能补充轮值表就更完善了”。数据显示,动态反馈使作业修改率提升,学生在后续单元测试中分析题得分增长,学生表示更重视作业反馈意见,形成“评价- 改进- 提升”的良性循环。
结语
思政作业设计是播种于童心、生长于生活的育人工程。当三四年级学生通过“社区微调研”发现公共设施的改进空间,在“家庭美德手账”中记录长辈的教诲,于“角色扮演辩论”里理解规则背后的公平逻辑,思政教育便真正实现了从“课本”到“心田”的跨越。教师需以“慢教育”的耐心,让作业成为滋养道德认知的土壤,而非揠苗助长的工具。当教育回归生活本真,思政作业的每一笔设计,都在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责任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写下生动注脚。
参考文献
[1] 陈亮 .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设计的逻辑理路 [J]. 教师教育学报 ,2025,12(04):89-96.
[2] 曾志伟 . “双新”背景下小学思政课全情境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J]. 华夏教师 ,2025,(01):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