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
李萍
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第五中学
摘要:随着新课标实施,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历史素养培养愈发关键。本文阐述历史素养内涵,剖析当前教学存在问题,包括教学方法、史料运用、学生主体地位及教师素养等方面。并提出创新教学、利用史料、开展探究式学习、深化教师自我提升等策略以培养学生历史素养。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历史教学;历史素养
引言:初中历史教学在新课标背景下,核心任务是培育学生历史素养。历史见证人类文明进程,教学中不止于知识传授,更要引导学生借历史理解过往、明晰当下、憧憬未来,从中厚植民族自豪感与社会责任感,助力其终身学习,为长远发展筑牢根基。
一、历史素养的内涵
历史素养具有丰富内涵,是多方面要素的综合体现。它要求学生扎实掌握历史事件、人物与现象等基础知识,这是基石。同时,学生要善于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从经济、政治、文化等视角剖析历史问题,洞察因果关联,形成历史思维。在价值观方面,需尊重不同文化,秉持和平正义理念。此外,还得熟练掌握史料分析、比较、归纳等学习方法,从而获得自主探究历史的本领,全方位构建起历史素养体系,为深入理解历史与社会奠定基础[1]。
二、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素养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单向刻板
部分教师教学时主导课堂,采用灌输式讲授,以自身为核心传递知识,学生处于被动接纳状态。课堂氛围沉闷,互动稀少,难以点燃学生学习热情与自主性,阻碍其历史素养的进阶。如讲解历史事件仅平铺直叙,未启发学生深入思索探究。
(二)史料运用有所欠缺
教学中,有些教师未充分认知史料价值,对丰富的史料资源利用不足。即便引入史料,亦只是浅尝辄止地展示,未深入指导学生剖析运用,致使学生史料实证能力发展滞缓。
(三)学生主体地位遭漠视
教学重心偏向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被轻视。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契机匮乏,缺少表达见解与理解的舞台,束缚了历史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拓展。
(四)教师专业素养待提升
新课标下,教师专业素养需与时俱进。部分教师在历史知识的深广程度、史学研究方法及跨学科融合等方面存在短板,难以有力引领学生历史素养的培育。
三、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的策略
(一)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新课标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而言,创新教学手段对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极为关键。教师可运用情境教学策略,构建鲜活的历史场景,引领学生步入特定历史阶段,使其仿若置身其中,真切体悟历史事件的演进脉络。例如,在讲授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可精心营造“萨拉热窝事件”发生之际的街头景象。教师细致描绘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进行军事检阅时的画面,街道两侧的人群分布、弥漫于空气中的紧张气息等细节。随后安排学生分别饰演塞尔维亚爱国青年、斐迪南大公夫妇、奥匈帝国军官等角色,借由角色扮演,生动重现刺杀情节以及该事件如何触发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诱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全过程。如此教学方式,有效突破传统教学的单调与乏味,助力学生深度洞悉历史事件背后错综复杂的因果关联,进而有力激发其对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2]。
(二)充分利用历史资源,加强史料实证教学
深度挖掘并巧妙运用丰富多元的历史资源,是培育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核心要点。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各类历史素材展开剖析解读,锤炼他们从史料里汲取信息、甄别真伪并推导结论的本领。以俄国改革教学为例,在阐述彼得一世改革时,教师可引入彼得一世出访西欧的相关历史资料。诸如彼得一世在荷兰研习造船技术时的记录片段、他在英国考察期间与当地工匠、学者交流的信件或日记摘录等。教师率先向学生呈现这些史料,让学生自主研读并提炼关键信息,诸如彼得一世对西方先进技术的震撼之感、他对俄国落后现状的深切认知以及他矢志改革俄国的坚定决心等。接着组织学生分组研讨,剖析这些史料怎样映射出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目标及改革走向。借助对这些史料的深度探究,学生能够更为直观地领会彼得一世改革乃是俄国在面临西方先进文明冲击时的必然抉择,同时深刻领悟史料实证于历史探究与学习进程中的关键意义。
(三)开展探究式学习,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推进探究式学习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新思维,使其在探究进程中深度领悟历史知识并提升综合素养。在经济大危机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教学环节,可设计如下探究活动。教师率先抛出问题:“经济大危机是怎样推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随后将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为各小组分配不同任务。比如部分小组专注探究经济大危机背景下德国的经济态势与社会矛盾,他们可深入挖掘德国在经济大危机期间遭遇的失业率急剧攀升、工业生产严重滑坡等困境,以及纳粹党怎样利用民众的不满情绪夺取政权,并逐步推行对外扩张战略。另有小组聚焦日本,研究经济大危机对日本经济的冲击,诸如农业危机致使农民生活困苦、工业原料匮乏等状况,以及日本为摆脱危机如何踏上侵略中国东北进而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并与德意缔结法西斯同盟的道路。各小组在完成探究后进行成果汇报展示,相互交流分享并展开讨论。通过这般探究式学习,学生不再是被动接纳知识,而是主动探寻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逻辑,从而更为透彻地理解经济大危机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间盘根错节的关系,同时显著凸显学生在学习进程中的主体地位。
(四)深化教师自我提升,筑牢专业素养根基
教师身为教学活动的策划者与引领者,其自身专业素养对学生历史素养的培育具有深远影响力。在冷战教学过程中,教师务必深入探究冷战的多元层面,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对峙与竞争态势,方能更出色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一复杂历史时期。例如,教师需对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与华约的创立等关键事件进行深度解析。教师不但要精准掌握这些事件的基本史实,还需洞悉其背后潜藏的战略意图、国际关系格局的变迁以及对世界历史发展走向的长远效应。教师可借助研读专业历史研究论著、参与学术研讨会议等途径持续加深自身对冷战的认知与理解。于课堂教学时,教师能够凭借丰富的知识储备与深刻的见解,为学生阐释冷战时期美苏双方的军备竞赛状况,诸如核武器的研发与对峙局面,古巴导弹危机期间双方剑拔弩张的惊险博弈等内容,使学生明晰冷战虽未引发大规模热战冲突,却深刻重塑了世界政治格局、经济发展轨迹以及国际关系准则,从而在教师的专业引领下,助力学生构建起对冷战这一重要历史时期更为完备且深入的认知框架,为学生历史素养的进阶筑牢坚实基础[3]。
结束语:总之,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素养任重道远。教师需积极应对现存问题,通过多方面策略实施,助力学生全面提升历史素养,使其更好地传承历史文化,适应时代发展需求,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石。
参考文献:
[1]王静.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研究[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 2021(4):0178-0178.
[2]邱云.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分析[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 2023(5):3.
[3]张画.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J].教育界, 2023(35):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