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引领下小学数学几何实践操作的教学策略
朱利娜
邳州市闽江路小学 221300
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其教学做合一思想深远地影响着我国教育的发展。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做”中学,是以“动手做”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操作、实践、实测等数学活动中去学习。然而在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这一主题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忽略学生的具体实践操作,转而进行示范和讲解,无法让学生真正的认识数学的本质是对现实世界的抽象,在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上只是泛泛其谈。下面将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浅谈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小学数学几何实践操作的教学策略。
一、“教学做合一”思想对图形概念理解的价值
教师将“教学做合一”思想科学地用于图形的认识和测量这一主题的教学中去,能让学生在学习方式上转变成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为主。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也能参与合作学习,提高合作能力。并能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尝试对他人的想法提出建议。这也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中的学段目标。
“教学做合一”思想引领下小学数学几何实践操作的策略
(一)重视数学知识的前后联系
张奠宙说:“很多的数学本质,只有从历史的发展才能深刻体会。”因此教师只有在知识的内在联系上下足功夫,知道后续知识的前沿基础是什么,才能够厘清该知识点处于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让学生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1. 打通前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结构中学习
布鲁纳的结构化教学理论强调让学生务必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在课堂前教师也应该注重精心研读课本,读懂该学段的知识脉络,使零碎的知识结论结构化、系统化。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平面图形为例,其重点是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比较能感知平面图形的初步特征,知道各图形名称。并能体会面在体上,感受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联系。教师在这一重点中可以提出以下的“教学做合一”的目标和方法:回顾学习过的立体图形,对应着课前的导入以及课本的第一课时: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依次探究这些图形是怎么得到的,并通过描一描,将立体图形的面“搬”到纸上。通过观察和比较各个平面图形的特征,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同化。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通过拓印的方法也能将平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剥离下来,更进一步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感受数学的学习过程,积累数学的学习经验。 以“做”为探究进行展开教学,“教学做合一”思想清晰明目。
2. 重视方法的贯通,让学生在迁移中学习
数学的学习不仅仅是让学生在学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应让学生掌握“怎么做”的基础上理解“为什么这样做”。以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为例,学生在认识平面图形的开始都是要经历从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中去抽象出平面图形。设计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先通过摸一摸初步感知面与体的关系,再让学生通过描边、拓印的方式从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菱柱的立体积木中得到包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而后续的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认识也是学生经历“描一描”“找一找”这样“做”的过程去抽象出基本图形让学生在整体中学习,理解图形概念教学的本质是对图形和图形关系的抽象。
(二)、重视理解的外在表现
数学逻辑包括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皮亚杰认为人的思维的发展要分为四个阶段。而低段的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做支撑。1. 重视反思与回顾,理解概念的本质。在组织教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反思:如何让学生在“做”中思,在“做”中求。例如:教学《用三角形拼组》一课中,先设计让学生用 4 个相同的三角形去拼不同的图形,学生能够拼出不同的图形,然后再组织学生以长方形为例,移一移:移动一个三角形,变成不同图案(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小鱼等等)。通过多样化的形式,让学生去感悟不同的图案都是由相同的三角形拼组而成,在变化中寻求不变,在不变中变化的辩证统一思想。
2. 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助力学生直观理解。数学的概念又是抽象的,借助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将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弥补了传统抽象教学的不足,让学生能在动态的环境下去展开“教”、“学”、“做”。例如: 从立体积木中抽象出平面图形,除了让学生描一描,拓印的方法,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动画播放,从体上剥离出面。通过动态展示,让学生去说清所学知识与相关知识的联系,同时又区别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概念。有利于建立平面图形的表象。促进学生对平面图形的理解,形成思维的结果。又如:在《用三角形拼组》一课中,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中移一移,学生仅仅可能描述出是怎样移动的,说不清具体的移动方法。这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虚化原图形,在原图的基础上保留移动后的图形,通过一明一暗的对比,让学生更清楚、更直接了当理解图形是怎么移动的,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在“做”中思,在“做”中求。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确定具体的信息技术“优教”方法,让“教学做合一”在信息技术的加持下取得最佳效果。
(三)、重视知识技能的适当勾连
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必然是单一的、线性的,无法形成网络化的知识结构。这样必然造成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是浅显的,这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将思维结构化,即将知识、技能、信息、方法甚至对知识的顿悟结合起来,能有综合地应用于问题解决中去。经历“感性具体”—“感性一般”—“理性具体”—“理性一般”这样才能使得知识变得具有整体性,学生的认知结构才能得到扩充。
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在情境中创设联结点。比如:在教学完《用三角形拼》的新授知识之后,可以进行巩固练习,层次一:出示方格图让学生画出用 4 个三角形拼成的长方形,先让学生建立拼组后的图形表象,再在练习中巩固拼成的图形与原三角形的关系。层次二:“能只移动一个三角形拼成其他的平面图形吗?”让学生变化一个三角形,平成其他的平面图形,这样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就会联想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和斜边的位置关系,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印象及不同图形之间的关联和区别。当学生在遇到用长方形拼组时可以触类旁通,联系所学知识和方法,综合运用并思考长方形的长和宽的位置关系,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
结束语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思想要与现代小学数学教育融合,突出以几何实践操作中的“做中思”、“做中求”。让学生实现以人为本,教师也应顺应学生的逻辑思维,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在重视关联知识体系,重在理解数学知识本质,勾连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求得真知,发展学生的推理和想象能力,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参考文献:
[1] 方齐珍. 为理解而教—增进学生理解数学本质的教学策略[J].福建教育(小学版), 
[2] 王芳 .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及现代意义 [J]. 学周刊 ,2011.102(06):63.
[3] 朱淑瑶.“教学做合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试试策略探究[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1(6):21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