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实施策略
霍子平 乔凤霞 梁学优 姚淼 高会奇
保定学院 071000
1 前言
在当今科技迅猛发展与社会深刻变革的双重驱动下,新工科教育应运而生,成为高等教育领域备受瞩目的关键发展方向。《北京指南》[1] 明确指出:“新工科教育应更加注重理念引领,坚持立德树人、德学兼修,着力培养工科学生的家国情怀、国际视野、法治意识、生态意识以及工程伦理意识,着重塑造学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新工科教育的核心目标在于培养能够适应新时代多元化需求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这一教育模式不仅强调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以及创新能力的系统培养,而且将培养全球视野、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置于重要地位。新工科人才需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根基,同时拥有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此应对未来社会与技术领域的复杂挑战[2]。
《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3] 中强调:“必须把课程思政建设视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充分发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此政策导向下,“新工科”建设与“课程思政”展现出高度的内在统一性。一方面,“新工科”致力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育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另一方面,“课程思政”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二者在培养目标、育人模式以及路径选择等方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在此背景下,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作为新时代教育的关键理念,课程思政主张将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深入地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对于新工科人才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意义 [4]。它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也是新工科教育中培育德才兼备人才的核心举措。通过课程思政,可以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显著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在未来职业生涯中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有力推动国家科技进步以及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
2 课程思政实施策略
在新工科教育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本研究课题以“一体两翼”为总体框架,系统构建课程思政的实施体系。“一体”即锚定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致力于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两翼”分别以学科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为关键抓手,将思政教育如红线般贯穿于教学全程,实现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的全景式覆盖,确保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同向同行、协同发力。
于课前而言,精心雕琢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深入挖掘并有机融入思政元素,使其与专业知识相得益彰,为学生的专业学习筑牢思想根基,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与价值认同;课中创新教学方法,巧妙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现场教学等多元化手段,引导学生在汲取专业知识养分的同时,深入剖析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价值判断能力,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深度融合;课后通过精心设计的作业以及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巩固学生对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综合理解,进一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与广度,促进学生将所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5]。经由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系统化的课程思政实施策略,能够全方位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与专业素养,使其在知识、能力与素质的有机统一中迈向全面发展,为未来投身科技创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奠定坚实基础,助力国家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3 学科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案例
3.1 课程思政融入学科专业基础
以《环境监测》课程为例,其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关键基础课程,肩负着为学生奠定专业知识根基的重要使命 [6],主要系统阐述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方法与技术体系。在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挖掘课程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巧妙融合育人元素。例如,结合实际案例,讲述我国近年来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取得的卓越成效,通过一系列创新监测技术的应用,实现对空气质量数据的精准、实时监测,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进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环境监测工作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深远意义。同时,在讲解监测数据处理环节时,可引入真实案例,凸显数据准确性在环境决策中的关键作用,借此强化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职业道德意识,使其深刻认识到作为环境监测人员所肩负的社会责任,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筑牢思想根基。
3.2 课程思政融入学科专业核心课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聚焦于大气污染的来源、危害机制以及多样化的控制技术等内容。在课程思政教育融入过程中,紧密联系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现实背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剖析实际问题。例如,在深入讲解各类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原理与应用时,引入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成功案例,如英国伦敦针对交通源大气污染所采取的拥堵收费与新能源公交推广协同治理模式,以及我国“煤改气”“煤改电”工程在京津冀地区冬季取暖季对改善空气质量的显著成效等,让学生全面了解不同技术在特定场景下的优势与局限性,培养其辩证思维和因地制宜解决复杂环境问题的能力。此外,借助对大气污染治理技术成本效益分析的内容,引导学生理性思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辨证统一关系,使其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鼓励他们积极探索高效、经济、可行的治理方案,为我国大气污染治理事业注入新动力,培养其在未来职业实践中勇担使命、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家国情怀。
4 实践教学课程思政育人案例
4.1 课程思政融入实验课程
《环境监测实验》作为环境工程专业关键的实践课程,肩负着培养学生掌握环境监测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的重任。在课程思政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师可充分利用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全方位引导学生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实验前,教师着重强调实验安全规范,分享真实案例,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安全是实验开展的底线,从而树立牢固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实验过程中,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的操作流程,及时纠正不规范行为,要求学生精确测量、准确记录数据,培养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熟练的实验技能;实验后,组织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和热烈讨论,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数据背后的环境问题,提出创新性见解,从而培养其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结合实际环境监测案例,如水体污染监测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优化监测方案,提高监测效率,为解决实际环境监测中的问题提供支持,增强其专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
4.2 课程思政融入见习实习
在专业见习环节,教师结合实际见习内容,多维度引导学生树立安全意识、专业认同感、科技发展观念、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参观污水处理厂时,教师详细讲解污水处理厂的工艺流程、设备运行情况以及处理效果,用实际成效展示环境工程专业的应用价值和对社会的重要贡献,激发学生的专业自豪感;同时,提出当前污水处理工艺面临的挑战,鼓励学生思考改进和创新方案,培养其创新意识。
在实习环节,教师依据实习单位实际工作情况,引导学生树立安全意识、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精神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实习单位的安全规章制度,认真完成实习任务,通过言传身教和案例分析,强化其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组织学生与实习单位工作人员交流互动,了解行业前沿技术、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4.3 课程思政融入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作为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环节,为课程思政的融入提供了深度场景。选题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选择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和创新性的课题,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能力,使其认识到所做研究对环境改善和社会发展的潜在意义;实验开展阶段,教师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实验安全操作规程,规范使用仪器设备,培养其安全意识和扎实的实验技能;论文撰写阶段,指导学生认真分析实验数据,准确表达研究成果,遵循学术规范,培养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写作能力。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教师反复强调学术诚信的重要性,通过签订学术诚信承诺书、开展学术道德讲座等方式,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学术规范,杜绝抄袭、造假等不端行为。同时,结合毕业(设计)论文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研究成果如何转化为实际应用,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有效方案,增强其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5 课程思政实施效果
5.1 学生成长与目标达成
在新工科教育体系下,课程思政的全面实施促使学生在思想政治素养、专业素养以及综合素质等关键维度均实现了显著跃升。具体而言,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愈发坚定,他们能够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与学习实践,进而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与此同时,学生的专业素养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仅扎实掌握了专业知识与技能,而且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剖析并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方位的锤炼与拓展,创新意识愈发强烈,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沟通技巧均得到了有效提升。这些斐然成果有力印证了课程思政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精准对接社会需求以及达成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方面的显著效能,为新时代环境工程专业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5.2 教师进步与能力提升
课程思政的深入推进不仅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肥沃土壤,也为教师的专业进阶开辟了全新路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中,教师们积极投身于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创新,熟练掌握并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显著提升了自身的教学能力。同时,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深度钻研,教师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与内涵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能够更加游刃有余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无缝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之中,实现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此外,在与学生的密切互动中,教师们也实现了教学相长,一方面不断汲取新知识、新理念,拓宽自身的专业知识边界;另一方面,在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身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也得到了同步提升。综上所述,课程思政的实施不仅全方位促进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更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了广阔舞台,构建起了一幅师生共同进步、教学相长的生动画卷,有力推动了环境工程专业教育向更高水平迈进。
6 总结
在新工科教育蓬勃发展的宏大背景下,课程思政的实施承载着独特的使命与价值,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提出的“一体两翼”实施策略,即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将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深层次地贯穿于学科专业课程与实践教学课程的全过程,构建起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育人新路径。
在实际教学中,通过精心设计与组织课程内容,将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地融入各类课程教学环节,打破学科界限,促进知识与价值的有机融合。这种融合不仅深度塑造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让其价值观更加坚定,还显著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使其能够更加精准地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在课程思政的浸润下,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创新意识愈加强烈,实践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以及沟通技巧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为学生未来的学术发展与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持新工科教育理念,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和时代发展前沿,持续深化课程思政改革,不断探索更加科学、高效的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完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确保课程思政的质量与效果。同时,注重总结经验,加强交流与合作,形成可推广的课程思政模式,为我国新工科人才培养贡献更多的智慧与力量,助力更多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脱颖而出,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新工科网站 . 新工科建设指南(“北京指南”)[EB/OL].http://eee.tju.edu.cn/info/1028/1334.htm.
[2] 沈齐英, 居瑞军, 王腾, 张志红, 管洁, 晁建平, 彭效明, 郭晓燕.“新工科”背景下专业课教学中课程融思政的改革与实践[J]. 教学研究,2019(17):79-81.
[3] 教育部网站. 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10/t20191011_402759.html.
[4] 高明,“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 黑龙江教育,2021(6):83-86.
[5] 张倩倩,樊晓燕,张婷 . 新工科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 [J]. 高教学刊 ,2025(4): 47-50.
[6] 万均, 李玲玲, 邓晓燕, 王磊. 一流专业背景下环境监测课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与实践探索 [J]. 高教学刊 ,2025(15):31-38.
项目名称:“新工科”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实施策略研究
项目编号:2022BYSZ00
项目来源: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