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金融与绿色金融协同助力绿色发展
贾文瑶
中国建设银行东营分行 山东东营 257000
一、绿色金融与数字经济对绿色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绿色金融通过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加强环境信息披露提高地区绿色发展水平
一方面 , 绿色金融发挥杠杆撬动效果引导信贷资金和生产要素从高能耗高污染产业流向低碳、节能、环保的绿色产业 , 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 鼓励产业向绿色化生产方式转变。同时 , 绿色金融要求提升环境违法成本 , 对环境违法企业设置高融资门槛和惩罚性高额利率 , 以此来加强对污染型企业的融资约束力度 , 迫使企业进行绿色转型。另一方面 , 金融机构在发放绿色信贷时以企业的环境监测指数标准作为重要评估参数 , 对清洁型公司给予信贷优惠 , 对污染型公司限制资金发放。
在生态环境愈加恶化的背景下 , 清洁型企业可以吸引政府关注和更广泛的投资者基础 , 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和竞争优势 , 污染型企业为寻求社会资本和金融机构的支持会积极进行绿色转型。
(二)数字经济通过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引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发展
一方面 , 绿色技术拥有降低能耗、减少污染、服务绿色低碳发展的鲜明特征 , 绿色技术创新已成为数字转型降低污染的重要路径。数字技术的应用可以替代具有重复性高、机械化特征工作的部分低端劳动力 ,降低企业的劳务成本 , 提升信息传输效率 , 降低企业的信息传递和沟通成本。同时 , 数据要素通过对实物要素的替代打破资源稀缺的束缚 , 数字经济利用数据的无距离界限特征实现地区间数据共享和知识交互 , 缓解信息不对称 , 产生直接的技术溢出效应 , 为地区的绿色创新提供技术支撑。
另一方面 , 消费引导投资和生产 , 成为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电子消费平台的建立和发展促使部分消费者将线下消费转为线上消费 , 同时推动移动支付、线上金融服务等电子支付体系代替纸币交易 , 从而降低能耗和碳排放。此外 , 绿色产品具有信任品特征 , 数字经济可以对产品的环保属性和使用过程的环境绩效进行有效识别并提供追溯渠道 , 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 向消费者传递有效“绿色信号”, 提升消费者对绿色标签的认可和绿色消费意愿。
二、绿色金融与数字经济的协同效应
(一)数字经济能够缓解绿色金融发展中存在的信贷错配问题
基于传统金融和环境治理双重功能 , 绿色金融以环境治理表现作为投融资依据 , 发挥资源配置功能引导资金向节能环保型项目倾斜 , 激发绿色创新活力 , 鼓励产业绿色转型。然而 , 受信息壁垒和制度不完善等因素影响 , 绿色金融在金融资源配置过程中存在着杠杆系列错估和资本价格扭曲的可能 , 其释放出的紊乱信号会直接导致信贷资金错配。而数字经济具备的渗透性、融合性和可替代性特征能够缓解市场信息不对称,打破要素流动壁垒 , 有效降低信贷错配概率。一方面 , 数字经济可以将市场信息转化为数据 , 扩大要素流动范围 , 疏通市场主体之间的信息反馈渠道 , 避免供给与需求错配造成资源浪费。另一方面 , 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数字技术渗透到信贷分配的全过程 , 辅助绿色金融对项目进行环境风险评估 , 精准匹配绿色资金供给和清洁企业融资需求 , 减轻属性、领域和阶段错配问题, 使绿色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地区绿色发展。
(二)绿色金融能够缓解数字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高耗能问题
数字经济能够利用其网络特征赋予市场主体感知力 , 快速捕捉绿色需求变化 , 挖掘绿色市场新业态下的价值空地。同时 , 数字技术通过跨领域、跨层次突破市场壁垒 , 营造潜在绿色市场机会 , 推动绿色成果实现加速度价值转化。但是 , 从能耗视角出发 , 数字化产业属于能源密集型产业 , 产业的存续以大量开采利用有色金属为基础 , 会产生严重的能源消耗 ; 作为一种范围经济 , 数字化产业前期投入高且回报周期长 , 可发展空间受限 , 导致能源利用效率较低。此外 , 通信技术的应用需要基础设施支撑 , 在数字经济发展初期 , 相关的设施建设需要消耗大量能源 ,清洁能源无法替代传统能源, 能耗供给难以满足新增需求。
而绿色金融具有的环保导向性特征与资源配置的能力有助于缓解数字经济带来的高能源强度问题。绿色金融在环境规制目标下引导资金流向绿色技术相关产业 , 在竞争压力下 , 数字产业为争取绿色资金支持 ,会加速进行绿色技术创新 , 改善资源利用方式以降低能耗 , 提高自身绿色属性。绿色金融将信贷资源配置到具有清洁能源需求的低能耗和环保产业 , 从资金供给侧减少传统化石能源需求 , 推动能源消费结构优化 ,降低能源消耗强度。
三、政策建议
(一)加快推进绿色金融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
在数字经济发展进程中 , 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信贷配置功能 , 加大对绿色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与金融科创公司使用数字技术共同开发数字化的绿色金融产品 , 服务于绿色产业和企业的发展。政府部门应出台激励政策 , 引导双方合作与协同创新 , 发挥各自在专业领域的优势 , 实现产业融合发展 , 构建绿色金融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的生态系统。
(二)公共部门应当制定差异化的区域政策
针对资源型地区 , 政府可以制定有针对性的数字化转型政策或行动方案 , 支持和引导数字科技与企业在绿色产品、绿色工艺、组织结构和管理流程上深度融合。对于非资源型地区 , 政府应该加强绿色金融生态圈建设 , 推动资金向绿色产业倾斜 , 同时制定相关政策 , 支持金融机构开展绿色信贷业务 , 鼓励企业发行绿色债券和股票 , 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环保产业, 落实绿色金融服务于地区绿色发展。
(三) 构建面向区域协同的区块链技术与绿色金融生态
政府应支持区域间的政府部门、监管机构、行业组织、高校与企业开展区块链技术与绿色金融方面的交流合作 , 共同探索其在不同区域的应用路径与模式,推动开放数据共享和标准统一 , 实现跨区域互联互通, 共享数字红利, 激发绿色金融创新活力。鼓励区域内外的金融机构、技术企业与产业企业合作 , 共同设计面向区域协同发展的区块链与绿色金融解决方案, 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工具、金融产品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