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学生厌学心理归因与教育对策探究

作者

李宏伟

会东县民族中学

01 厌学心理归因

1.1 家庭系统失能

1.1.1 监护者教育能力不足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当地就业机会有限,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以谋求更好的经济收入,导致出现很多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常年在外,这些孩子大多由祖辈照顾。祖辈们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且在少数民族地区大多习惯使用本民族语言,汉语水平有限。同时,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祖辈们的教育观念相对陈旧,这使得他们在辅导孩子学习方面力不从心,代际教育能力差。

1.1.2 家庭文化资源建设性低

物质资源的匮乏束缚着贫困家庭的发展可能。当基本生活开支已占据家庭收入的绝大部分时,购买书籍、订阅报刊这类教育投资不足。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问题,优质的教育资源大多集中在大城市和城镇,而乡村学校的图书、多媒体设施等却捉襟见肘,家庭更是无力为孩子提供额外的补充和帮助。

1.2 学校教育局限

1.2.1 优质教育资源的匮乏

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地理、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长期以来面临着优质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具体表现在许多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设施简陋、教学设备陈旧、师资力量薄弱等方面。地理因素更使得这些地区交通不便,信息传播受限,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这种情况进一步加剧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形成了恶性循环。

1.2.2 课程文化设置的失衡

当前的课程文化呈现出一种失衡的状态,教材的内容与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学生真实的生活经验严重脱节。尤其是在城市导向的课文案例中,这种脱节表现得尤为明显。学生们往往难以在这些案例中找到与自己生活实际的共鸣,导致留守儿童认为学习变得枯燥且缺乏实质性的意义。

1.3 个体心理机制

1.3.1 负面榜样效应

“读书无用论”的扩散部分原因在于早期辍学者在短期内获得了相对可观的经济收益,在社会上形成了一种错误的示范效应,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质疑接受教育的重要性,对于那些通过务工获得经济收益的人来说,他们可能认为不需要通过教育这条途径也能实现生活改善,在很大程度给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学生树立了负面榜样,影响其价值观的形成。

1.3.2 防御性认同形成

在少数民族地区,部分留守学生存在内心自卑、怯懦,安全感不足等心理问题,为了避免别人说出“留守儿童学习不行”,维护自己的自尊,往往会主动贬低学业的价值,他们可能会说:“这不是因为我学不会,而是我根本不想学。”形成防御心理,主动采取不学习的方式来对抗,这种心态不仅限制了他们个人的发展,固化了厌学心理,也对整个社会的教育进步造成了阻碍。

1.3.3 动机系统损伤

在教育的道路上,学生们常常面临诸多挑战。其中之一便是学习目标断裂。这种现象常常源于学生缺乏“为谁而学”的意义支撑。当学生不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动机时,他们很容易迷失方向,感到学习毫无意义,进而产生厌学情绪。这种目标的缺失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动力,还会对他们的自我效能感造成负面影响。

02 教育对策探究

2.1 打造家校社协同支持网络

2.1.1 加强亲子沟通质量与频率

学校可定期组织活动,帮助留守学生与在外务工的父母保持联系,缓解情感缺失问题。例如建立"3D 亲情教室",通过视频技术让留守学生与父母" 虚拟共处",定期开展远程亲子课堂。通过这些举措,不仅能够拉近留守学生与父母之间的距离,还能为学生创造一个充满爱与温暖的学习环境,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情感缺失的问题,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2.1.2 提升监护人教育能力

针对隔代抚养的祖辈监护人,学校可开设“祖辈家长课堂”,教授基础的儿童心理辅导和学习管理技巧。这样的课堂能够为祖辈监护人提供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孙辈的心理需求,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从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同时,学校和社区还可以建立“家庭教育指导站”,由专业社工或经验丰富的教师定期入户指导,帮助监护人优化家庭教育方式。

2.2 推动文化适应性教育创新

2.2.1 政策保障优化

(一)政府政策支持

为了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完整的义务教育,推动“控辍保学”政策落地生根势在必行。贯彻落实“乡- 村- 校”三级责任体系,明确各级职责,确保责任到人,从而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对于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更是要给予重点关注和关爱,有力地保障留守儿童打消厌学情绪,顺利完成义务教育,为他们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整合支持资源

社会组织与志愿者积极参与,推动公益机构实施“周末陪伴计划”,为留守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业辅导和情感陪伴。为了进一步丰富留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经历,联合高校和企业建立还可“社会实践基地”。这些基地为孩子们提供宝贵的职业体验机会,让他们在亲身参与中了解不同职业的内涵与要求,从而激发他们对未来的憧憬和学习动力。此外,为了给留守学生创造一个更加良好的学习环境,可联合公安、妇联等部门,积极整治校园周边的不良环境,如网吧和游戏厅等,减少外部干扰,保障孩子们能够专注于学业,追求自己的梦想。

2.2.2 教学方法适配

(一)建立动态监测与帮扶机制

建立动态监测与帮扶机制,为每一位厌学留守学生建立“一生一档”的个人档案。详细记录学生的学业情况,包括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还会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涵盖心理状态、情绪波动及心理辅导记录,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在此基础上,制定个性化的帮扶计划。计划应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明确帮扶的目标、措施和时间节点,确保帮扶工作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丰富校园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厌学心理,可开展“五育融合”课程,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有机结合起来。例如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够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成就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3 加强学生心理资本建设

2.3.1 推动心理认同干预

(一)配备专职心理教师

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筛查,对厌学学生进行认知行为干预。专职心理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处理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通过定期的心理健康筛查,学校可以及时识别并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防止心理问题恶化。对于厌学的学生,采用认知行为干预的方法,帮助他们改变消极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组织“同伴互助小组”

为留守学生提供了一个平台,让他们能够与同龄人分享经历、感受和困惑,互相支持和鼓励,从而减少孤独感,增强归属感。这种支持性的社交网络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还能促进他们的社交技能和人际关系的健康发展。

2.3.2 推动抗逆力培养

(一)心理韧性课程

学校可以通过定期开设抗逆力主题班会,来系统地教授学生问题解决、冲突管理等关键技能,帮助学生识别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增强他们应对压力和挑战的能力。例如,通过模拟现实生活中的困境,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多种解决方案,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决策能力。

(二)“挫折教育”活动

设计各种富有挑战性的团队任务,如户外拓展活动、辩论赛等,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去体验失败,并从中学习如何克服困难。让学生明白,失败是成功的一部分,通过反思和改进,他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