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近视预防的家园协同策略研究
夏薇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实验幼儿园
一、当前幼儿近视预防家园协同存在的核心问题
幼儿近视是遗传、环境以及行为习惯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家庭和幼儿园在环境创设以及行为引导方面的情况,会对幼儿用眼习惯产生直接影响。虽然双方都比较重视近视预防工作,不过在协同合作的过程中依旧存在不少问题,这也使得预防效果不是很理想。
(一)家园认知协同不足:近视预防观念偏差与割裂
认知方面的差异对协同效果起到了制约作用。有一部分家长秉持着‘近视遗传决定论’的观点,过分忽略了后天因素的作用,所以对于幼儿园开展的用眼培养相关要求,他们的配合程度比较低。还有一部分教师则过度着重于幼儿园环境所起到的作用,把近视的责任片面地归咎到家庭身上,没有充分重视园内存在的用眼隐患,比如照明条件不够充足、教具上的字体过小等情况。除此之外,家园双方对于预防知识的认知深度也存在差异:多数家长仅仅了解一些基础常识,而对于专业方面的知识知晓程度较低,幼儿园在知识普及方面也缺乏针对性,使得核心认知很难达成统一。
(二)家园沟通协同不畅:信息传递壁垒与断层
有效沟通是协同工作的基础,当下在沟通方面存在着‘单向沟通的情况较多,而双向沟通的情况较少’以及‘碎片化的信息较多,具有系统性的信息较少’等问题。从沟通方式来讲,缺少主动去收集反馈的情况,并且没有针对特定情况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就沟通内容而言,多是关于‘要求’和‘告知’方面的内容,缺乏深度的解读以及相关的指导。除此之外,还存在着‘信息断层’的问题:幼儿园在发现幼儿出现眯眼、歪头看物等异常情况时没有及时进行沟通,家长在完成视力检查之后也未能将结果反馈回来,进而导致错失了干预的时机或者无法对园内的管理工作做出相应的调整。
(三)家园行动协同脱节:预防措施难以闭环
行动协同构成了核心目标所在,然而当下呈现出一种‘各自为战的局面,在家庭这一层面来讲,部分家长存在着‘知行不一’的情况,虽说知晓预防的重要性,可是由于时间以及精力方面的欠缺,便任由幼儿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又或者因为安全方面以及天气方面的顾虑而减少了户外活动的安排。就幼儿园层面而言,部分幼儿园有着‘形式化的倾向,仅仅在‘全国爱眼日’的时候开展一次性的主题活动,并没有将其融入到日常当中,而且在环境创设方面也忽视了视觉健康,像是座位背对着光线、阅读区光照不足、教具距离过近等等情况都存在。并且家园行动之间还缺乏联动,幼儿园所引导的‘正确坐姿’并没有得到家庭方面的强化,家庭里适宜的阅读光源和园内不达标的照明形成了矛盾,如此一来,便难以切实保障幼儿的视觉健康。
二、幼儿近视预防家园协同的优化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需从四个维度来构建系统化的协同策略,以此打破原有的壁垒,进而形成一个‘目标一致、信息互通、行动同步’的预防共同体。
(一)观念协同:构建 “认知统一 - 理念共鸣” 的家园共识体系
要借助知识的广泛传播以及理念方面的引导来促使大家在认知层面达成一致。幼儿园搭建起具有“分层化”特性的知识平台。与此借助“家园共育主题活动”来强化相互之间的共鸣:举办“爱眼亲子运动会”,让家长和幼儿能够参与到“户外寻宝”以及“视力小游戏”等活动中来,进而感受户外活动所带来的价值;另外还会组织“家长沙龙”,并邀请有相关经验的家长来分享具体案例,从而增强大家对于“近视可防可控”这一理念的认同程度。
(二)机制协同:建立 “双向互动 - 责任明确” 的家园沟通机制机制协同对于保障家园协同高效运行而言是极为关键的,应当通过构建规范化的沟通机制,以此打破信息壁垒,明确家园各自的责任。一方面要建立“常态化”的双向沟通机制:幼儿园每个月可以设立“近视预防沟通日”,由班级教师和家长展开一对一的沟通,反馈幼儿在园期间的用眼情况,比如是否存在眯眼的情况、坐姿是否正确等,与此同时收集家长在家庭近视预防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另外还要开通“线上沟通通道”,像班级微信群专属的沟通板块、园长信箱这类平台,方便家长随时反馈幼儿的视力情况或者咨询相关问题,教师需要在24 小时内给予答复。另一方面要建立“个性化”的信息反馈机制:幼儿园可以为每一位幼儿建立“视力健康档案”,记录幼儿在园期间的用眼习惯、视力检查结果等相关信息,像每学期两次的园内视力筛查数据等等,并且定期(每个季度)向家长反馈档案的内容,依据档案信息为家长提供个性化的建议,例如针对视力筛查中发现存在“轻度远视储备不足”情况的幼儿,建议家长增加幼儿的户外活动时间,减少近距离用眼的时长。最后要明确家园责任分工:通过签订“家园近视预防责任书”的形式,明确幼儿园的责任,比如保证班级照明符合国家标准、开展日常用眼习惯指导、定期组织视力筛查等等,还有家庭的责任,比如保证幼儿每天有 2 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时间、控制电子产品使用时间每天不超过 15分钟、定期带幼儿到正规机构检查视力等等,从而让家园在协同的过程中有依据可循、责任清晰明确。
(三)资源协同:整合 “园内 - 园外” 的近视预防资源网络
资源协同对于提升家园协同效能而言,乃是极为重要的支撑所在,这就需要将幼儿园、家庭以及社会三方的资源加以整合,进而构建起多元化的近视预防资源网络。其一,幼儿园应当充分发挥出“资源整合者”的作用,去链接社会专业的资源来服务于家园。其二,要鼓励家庭发挥出“资源补充者”的作用,参与到幼儿园资源建设当中来。比如邀请有着医学背景(如眼科医生、护士)的家长来担任“家长志愿者”,让他们参与幼儿园爱眼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工作。鼓励家长分享家庭近视预防的“创意资源”(如自制的视力保护小游戏、家庭户外活动方案等等),借助幼儿园平台来进行推广,从而达成家园资源的互补效果。除此之外,幼儿园还能够利用社区资源,像是与社区合作去开辟“幼儿户外活动场地”,组织“家园社区联合户外活动日”,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户外活动空间,与此同时推动家园在社区场景之中的协同互动。
(四)行动协同:打造 “在园 - 在家” 的预防行动闭环
实现措施的衔接强化,进而形成行动的闭环。在幼儿园行动方面予以优化:环境创设依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来开展;在教学环节当中,每一节课之后组织诸如“眼保健操”“远眺 5 米外景物20 秒”之类的放松活动;在生活方面,引导孩子保持“正确坐姿”“每分钟眨眼 15 至 20 次”,同时控制拼图、阅读等近距离活动的时间,使之每次不超过15 分钟。就家庭行动而言同样需要优化:幼儿园会提供“家庭用眼管理清单”;幼儿近视预防属于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其中家庭和幼儿园相互协同配合的情况,对于提升预防效果而言是极为关键的。当下家园协同在认知方面、沟通方面以及行动方面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已经对幼儿近视预防工作的开展形成了制约作用。若能构建起“观念协同- 机制协同 - 资源协同 - 行动协同”的家园协同体系,那么便可以打破家园之间存在的壁垒,进而形成“目标一致、信息互通、行动同步”的协同格局,以此来为幼儿的视觉健康给予全方位的保障。在未来,仍然需要持续去探索家园协同的长效机制,比如可以考虑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借助其对协同效果展开监测与反馈,不断地对协同策略加以优化,从而推动幼儿近视预防工作朝着更深层次以及更高质量的方向不断发展前行。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的通知 [Z].2018.
[2] 王陇德,刘力生,孔灵芝。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 年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
[3] 张军,李丽。幼儿近视预防中家园共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J].学前教育研究,2021 (05):6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