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产教融合背景下" 三融三化" 职业本科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作者

张楠

民政职业大学 北京 102600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社会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愈发迫切。国家将深化产教融合作为推动教育、人才、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战略,从相关政策到《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产教融合已延伸至高等教育领域,成为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核心举措。职业本科教育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新层次,以培养适应产业高端化和智能化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根本任务,这对其“德技并修”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

学术界虽对“产教融合与思政教育”“职业教育思政课改革”等议题多有探讨 [1][2] ,但现有研究多侧重宏观理念倡导或某一教学环节的单点改革,缺乏针对“职业本科”这一特定层次、能系统性解决困境的可操作教学模式。本文立足产教融合背景和职业本科类型特质,系统构建并阐释“三融三化”教学模式,旨在为职业本科思政课改革提供逻辑清晰、路径明确、可复制推广的解决方案,以实现立德树人与技术技能培养的有机统一。

1 产教融合与职业本科思政课的时代要求与现实困境

产教融合的深化不仅是教育模式的变革,更对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提出根本要求。职业本科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需主动适应变革,回应时代要求,正视现实困境。

时代要求:从“德才兼备”到“德技并修”

产教融合的本质是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双重的,既需精湛专业技能(技),也需良好职业道德、责任担当和工匠精神(德)[3]。思政课作为学生价值观养成的关键课程,是指导学生形成正确职业意识、态度、伦理的基石,因此思政教育必须深度融入专业教育。职业本科教育与普通本科侧重理论研究不同,以培养能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和从事技术创新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这意味着其思政课需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场景实践、职业伦理养成紧密相连,将思想价值引领具体化为可感知、可践行的职业素养,实现“扶智”与“扶志”统一,培养产业需要的“可靠的人”。

现实困境:教学改革的“堵点”与“痛点”

职业本科思政课教学在实践中面临诸多“堵点”与“痛点”:。一是内容供给与专业需求脱节。思政理论的宏大叙事与学生专业、未来岗位的微观实践场景缺乏有效链接。如讲授“爱国主义”时难与集成电路产业“卡脖子”技术攻关关联,阐述“诚信”时少涉及具体行业商业伦理和职业规范,导致思政教育“悬浮”空中。二是师资能力与融合教学要求不匹配。存在“两类教师、两种思维”现象——思政课教师理论功底扎实但缺乏产业经验和行业视野;专业课教师懂技术但思政育人意识和能力不足,难以形成协同育人合力。三是实践教学与真实场景隔离。思政课实践环节多为“走马观花”式参观走访,未深入产业一线真实问题和职业伦理困境,导致实践教学流于形式,育人效果不佳。

2 “三融三化”教学模式的核心内涵与系统构建

为破解上述困境,本文提出“三融三化”教学模式。该模式通过“融入”和“转化”两个层面,重塑职业本科思政课教学范式,打通理论与实践、思政与专业的壁垒,实现育人实效最大化。

2.1 以“三融”为路径,重塑思政教育教学体系

“三融”是顶层设计,从目标、内容到方法系统性融入,改变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状况。

2.1.1 融入课程目标:实现价值引领与职业发展同向同行

这是教学改革的起点。核心是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具体岗位核心素养要求结合,确立“政治认同、职业精神、法治意识、人文素养”四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在教学大纲设计中,每一章节理论知识点都需明确对应的职业素养培育点。

2.1.2 融入教学内容:挖掘产业元素的“思政富矿”

这是教学改革的核心。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传统教材,而是深入合作企业的生产案例、技术革新、管理文化、发展历程,挖掘其中的“思政富矿”。如邀请大国工匠、全国劳模进课堂,讲述其精益求精、攻坚克难的故事,将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课堂。教学内容需模块化重构,形成“思政理论+ 行业案例”的教学专题。

2.1.3 融入教学方法:打造“理实一体”的沉浸式课堂

这是教学改革的载体。教学方法需从单一讲授转变为多元互动体验,引入案例教学法、项目式学习(PBL)、情景模拟法等,将学生置于准职业场景中思辨和决策。更要打破物理课堂限制,将课堂延伸至企业车间、研发中心、产业园区,打造“行走的思政课”。

2.2 以“三化”为抓手,提升思政教育教学实效“三化”是实施策略,是“三融”理念的具体落地,确保教学改

革取得实效。

2.2.1 教学目标具体化:从“宏观”到“微观”

将宏观育人目标分解为可观察、可测量、可达成的具体学习目标。如将“培养工匠精神”具体化为:(1)能清晰阐述本专业领域至少一位“大国工匠”的核心事迹与精神品质;(2)能在课程模拟实训项目中展现严谨、专注、精益求精的操作态度;(3)能对产品或流程中的瑕疵提出至少一项改进建议。这既便于教师设计教学活动,也利于教学评价。

2.2.2 教学内容案例化:从“灌输”到“启迪”

案例化是改变纯理论讲授模式的关键。教学以鲜活、真实、典型的产业案例为核心载体,引导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深化理论认知。案例选择需遵循典型性(反映行业共性问题或发展趋势)、时代性(紧跟产业技术前沿和社会热点)、思辨性(包含伦理或价值冲突,激发深入讨论)标准。如讲解“知识产权保护”时,选用真实芯片设计侵权案例,引导学生从法律、道德、国家战略等维度探讨。

2.2.3 教学方法多样化:从“单一”到“立体”

多样化旨在构建全方位、立体化教学矩阵,综合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校内校外联动式教学、课内课外一体化教学。典型实践模式为:课前,学生通过在线平台学习基础理论;课中,采用企业专家和思政教师“双师同堂”方式,深度研讨产业案例;课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深入企业开展项目式实践调研,完成调研报告。这种设计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实现从知识吸收到能力生成的转化。

3 “三融三化”教学模式的实践路径探索

将“三融三化”理论模式转化为教学成果,需从机制、资源、师资三方面进行系统性路径探索,为改革提供保障。

3.1 机制保障:构建校企协同的“育人共同体”

单靠学校或教师难以实现深度产教融合,必须构建校企协同“育人共同体”。组织层面,牵头成立由学校领导、院系负责人、行业专家、企业高管参与的“产业学院”或“思政课建设指导委员会”,统筹课程开发、师资共建、实践基地建设等核心事宜。制度层面,建立常态化协同机制:将企业专家参与思政课教学的工作量纳入校企合作协议并给予激励;将思政课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锻炼(不少于规定时长)作为教师发展的刚性要求,与职称评定、绩效考核挂钩。

3.2 资源建设:共建共享“活”的教学资源库

教学改革需要“弹药库”支撑,即鲜活、生动、与时俱进的教学资源。学校应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发系列“活”资源,包括记录行业发展的微纪录片、展现工匠精神的访谈视频、剖析职业伦理困境的典型案例集、模拟真实工作场景的VR/AR 教学软件等。同时,搭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方便本校师生使用,面向区域内其他职业院校开放共享,服务“大思政课”建设,形成规模效应。

3.3 师资发展:培育“双师素养”的教学团队

教师是改革的关键,培育既懂思政理论又懂产业实践的“双师素养”教学团队是重中之重。需双向发力:一是实施“思政教师产业行”计划,定期安排思政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1-3 个月挂职锻炼、参与企业项目合作,使其了解产业运作模式、技术前沿和文化氛围,提升产业认知和实践教学能力。二是实施“企业专家课堂讲”计划,建立由企业技术骨干、管理精英、劳模工匠组成的兼职思政导师队伍,将其一线经验、职业精神和行业理解带入课堂,与思政教师形成优势互补。

参考文献

[1] 谢存旭. 产教融合背景下思政课的教学向度与范式 [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 2022, (35): 69- 71.

[2] 陶慧, 王华锋.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 构建与实践 [J]. 职教论坛 , 2022, 38 (09): 48- 54.

[3] 宋亚峰 , 汪萌 . 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话语聚焦与变迁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 , 2025,43 (01): 155- 160.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 产教融合背景下‘ 三融三化’ 职业本科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以为例”(JBKY QN2025-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