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创新研究
万秋霞
广州东华职业学院 510540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育人总体目标的进一步清晰明确,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落实被广泛重视。然而在实际开展过程中,新旧教育思想的冲突、价值观念的碰撞、生本思想的理解与落实难题等都影响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教师往往空有概念却缺乏具体实施的方式和路径。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一方面,新媒体技术为思政教育提供了全新载体和平台,另一方面,有害信息的传播也极易引导学生走向错误。因此,本研究从新时代、新发展、新技术、新思维的角度出发,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创新展开系统研究,旨在构建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创新路径体系。
一、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的核心维度
(一)内容创新:紧扣时代脉搏,回应学生需求
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话语的内容创新是提升教育实效性的关键环节。思政教师应依托全媒体平台获取信息高效便捷的独特优势,关注社会热点事件,将其有机融入思政教育,丰富思政教育话语体系。对于处于求职困惑期的学生,思政教师可以为其设计专题讨论和案例分析,帮助其在接受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念,同时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北京市怀柔区通过构建 " 五维一体 " 课程体系,围绕 " 奉献、创新、合作 " 三大主题,实现资源、主题、目标、教法与评价的有机统一。小学阶段以 " 两弹一星 " 功勋故事等可视化素材激发科学兴趣;中学阶段整合科学城案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责任担当意识;大学阶段对接中科院及科学城企业资源,引导学生参与课题研究,践行科研报国理想。
(二)形式创新:技术赋能传播,构建沉浸式体验
形式创新是高校思政教育话语适应全媒体时代传播特征的重要途径。思政教师可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便捷性、互动性和视觉化的独特优势,有效提升思政教育话语传播的多样性和覆盖面。数智技术能大幅提升思政教育的感悟力。今天的各类虚拟化、智能化技术,远超多媒体时代的图片、音视频,令人神往的古老文明、激动人心的革命画卷,都能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人身临其境。VR、AR 技术的运用,更是让学生可以将自己代入到真实场景中,参与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互动。怀柔区构建的
科学研学体系,聚焦科学家精神、科技伦理与前沿科技的人文融合,通过 " 春分工程 "、科研机构体验、科技竞赛和" 科学思政" 论坛,构建" 体验—探索—创新—传播" 育人链。

表1. 新媒体平台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现状与特点
(三)主体创新:教师角色转型与学生主体激活
主体创新是高校思政教育话语创新的核心驱动力。在教师层面,全媒体时代的到来要求思政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向学习引导者转变,同时提升全媒体素养和话语表达能力。作为学习引导者,思政教师应当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较强的应变能力,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网络舆情时,能够根据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表现,对其展开及时高效的开导和教育。在学生层面,思政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思政教育话语创新实践探索,定期组织以思政教育为主题的辩论赛、主题演讲等,鼓励学生主动表达观点、参与讨论,在实践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唤醒主体意识。
(四)环境创新:营造线上线下融合的育人生态
环境创新是高校思政教育话语创新的坚实保障,其核心在于构建一个线上线下融合、校内校外联动的立体化育人生态。在物理环境层面,教育部等十部门 2024 年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明确提出,要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支持建设一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北京市怀柔区桥梓镇中心小学积极响应,创新探索“场域共生”思政教育模式,通过系统构建红色场域、科学场域、人文场域、艺术场域和协同场域(家 - 校 - 社协同),让思政教育从课本走向生活,真正“活”起来。在数字环境层面,数智技术极大地拓展了思政教育的时空边界。各地积极利用LBS 技术发布“红色地图”,引导学生用 AI 规划探访路线,并用 Vlog 记录实践过程,形成线上线下闭环。这种技术支持的多主体、伴随式、全过程评价体系,有效推动了思政教育从封闭的校园“小课堂”走向开放的社會“大课堂”。最终,通过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的深度融合,政策支持与社会资源的有效导入,构建起一个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思政育人新生态。
二、实践案例与典型模式分析
(一)区域化实践:北京市怀柔区" 科学 + 思政" 一体化创新实践北京市怀柔区以科学家精神为内核,实施了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创新实践。作为北京市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改革创新示范区,怀柔区立足科学城国家战略定位,通过机制创新与资源整合,构建了 " 区域特色 + 纵横协同 " 的育人新格局。在机制创新方面,怀柔区通过顶层设计与制度保障,为科学思政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出台《怀柔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方案》,明确科学思政教育的总体目标与实施路径;成立 " 科学思政 " 特色实践联盟,形成 " 大学牵头—区域联动—大中小学贯通 " 的协同机制,实现教育资源的高效整合。在实践探索方面,怀柔区设计 " 五维一体 " 课程体系,纵向贯通构建科学家精神课程链;充分利用 " 两弹一星 " 纪念馆、国科大校史馆、科学城等资源,开展师生实践研修;构建
科学研学体系,实现科技创新与价值引领的深度融合。
(二)高校创新实践:常州大学" 三元赋能" 思政育人模式
常州大学聚焦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增强育人耦合力,创新实施 "思想、网络、文化 " 三元赋能策略,构建特色思政工作体系。在思想赋能方面,学校强化顶层设计,出台系列规章制度,实施红色文化融于人才培养等" 五融" 工程,构建" 十大" 育人体系,形成特色" 大思政" 格局。在网络赋能方面,制定网络思政建设与管理办法,推动思政与信息技术融合,实施内容供给、传播能力、队伍建设 " 三大工程 ",构建协同联动网络育人大格局。在文化赋能方面,将 " 红色文化 " 作为办学特色,建立讲堂、研究机构(含省级青年学习社),创新开展思政 " 墙 " 文化建设,让红色基因浸润校园。这种" 三元赋能" 模式,实现了线上线下、校内校外资源的有效整合,为高校思政工作创新提供了有益借鉴。

表2. 青少年思政教育创新路径的核心维度与策略
三、结语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内容、形式、主体、环境多维度协同推进。本文构建的创新路径体系表明:教育内容的时代化重构是提升吸引力的根本,新媒体与数智技术的赋能是增强感染力的关键,师生双主体的激活与转型是激发内驱力的核心,而线上线下融合的育人生态构建则是提供坚实保障的基础。未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应进一步强化数智技术深度融合,完善大中小学一体化机制,最终构建起“家 - 校 - 社 - 媒”多元协同、良性互动的育人新生态,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而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 华金 .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J]. 新 闻 研 究 导 刊 ,2025,16(15):152-156.DOI:10.26918/j.xwyjdk.2025.15.032.
[2] 阙亚冠 . 坚持以人为本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创新研究 [D]. 中北大学 ,2014.
[3] 张怡君 , 王刚 . 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一体化建设研究:意义、特征与进路 [J]. 大学 ,2024,(26):168-171.
[4] 潘羿同 . 全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困境与应对策略[D]. 吉林师范大学 ,2024.DOI:10.27792/d.cnki.gjlsf.2024.000083.
[5] 余亚文.“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路径创新研究[D].东南大学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