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绘“ 文” 绎“ 美” :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中美术元素的融入策略与审美生成研究

作者

施金花

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实验小学

引言

在当今教育多元化、综合化发展的大趋势下,小学语文教学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字词讲解与篇章分析,而是向着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向迈进。大单元教学作为一种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强调以主题为引领,整合教学内容,打破学科界限,为学生构建起更为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美术,作为一门极具感染力与创造力的艺术学科,与语文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语文文本中丰富的形象、细腻的情感,为美术创作提供了无尽的灵感源泉;而美术独特的视觉表达形式,又能将语文中的抽象内容具象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

一、绘“文”绎“美”: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中美术元素的价

(一)深化文本理解,提升语文学习深度

在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中融入美术元素,能为学生搭建起一座从抽象文字到具象画面的桥梁,助力他们深入理解文本内涵。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象和情感,但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单纯依靠文字描述难以全面把握。而美术创作则能将文字转化为直观的图像,让学生通过视觉感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例如,在学习描写自然风光的课文时,学生可以根据文字描绘进行绘画创作,在勾勒山川、描绘花草的过程中,更真切地感受作者笔下自然景色的壮美与秀丽,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这种将文字与图像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从多个角度去解读文本,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层含义,从而提升语文学习的深度和质量。

(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课堂参与活力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相对单一,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劳和厌倦感。而美术元素的融入为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美术活动具有趣味性和创造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文插图绘制、故事漫画创作等活动,让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语文知识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呈现出来。这种充满趣味的学习方式能够打破课堂的沉闷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知识,增强课堂的参与度和互动性,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乐于探索和学习的乐园。

(三)培养审美能力,促进综合素养发展美术是一门注重审美教育的学科,将美术元素融入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文学作品,它们不仅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还蕴含着独特的审美价值。通过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插图、分析文字所描绘的美,以及进行相关的美术创作活动,学生能够逐渐学会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例如,在学习古诗词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美,并通过绘画的方式将这种美展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提高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还能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和艺术修养。同时,美术与语文的融合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等,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全面发展。

二、绘“文”绎“美”: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中美术元素的融入存在的问题

(一)融入的深度与系统性不足

在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中融入美术元素时,教师往往只是简单地在课堂上展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进行简单的绘画活动,没有将美术元素与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教学内容进行深度融合。例如,在讲解古诗词时,只是让学生根据诗词内容画一幅画,却没有引导学生从美术的角度去分析诗词中的色彩、构图等元素,以及这些元素如何与诗词的意境、情感相呼应。这种浅尝辄止的融入方式,难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美术元素在语文教学中的独特价值,也无法充分发挥美术元素对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促进作用,使得美术元素的融入流于形式,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

(二)教师专业素养的局限

小学语文教师大多缺乏系统的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将美术元素融入教学时,往往力不从心。他们可能对美术的基本理论、表现手法等了解有限,无法准确地引导学生欣赏和运用美术元素。比如,在让学生进行绘画创作时,教师不能给予专业的指导和评价,只能从语文的角度提出一些建议,而无法从美术的构图、色彩搭配等方面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这使得学生在运用美术元素表达语文内容时,难以达到较高的水平,也影响了美术元素融入教学的效果。

(三)教学资源的整合困难

要将美术元素有效融入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需要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如美术作品、绘画工具、多媒体资料等。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校往往缺乏这些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一方面,学校可能没有专门的美术教学资源库,教师难以获取到与语文教学相匹配的美术资源;另一方面,即使有一些资源,也存在着分散、陈旧等问题,无法满足教学的实际需求。此外,不同学科之间的教学资源缺乏共享和交流机制,也使得语文教师在获取美术资源时面临诸多困难,从而限制了美术元素在语文教学中的融入和应用。

三、绘“文”绎“美”: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中美术元素的融入与审美生成实践策略

(一)以主题统整实现学科融合

以“大自然的秘密”大单元为例,教师巧妙整合《古诗二首》《雷雨》《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等课文,构建起自然探索主题的丰富学习场域。在《古诗二首》教学里,学生开启“诗画共创”之旅,绘制“诗中四季图”。他们以画笔捕捉“接天莲叶无穷碧”中荷叶层层叠叠、生机勃勃之态,用暖色调渲染夏日荷塘的热烈;以冷色调勾勒“窗含西岭千秋雪”里雪山的静谧与悠远,让静态文字跃然纸上。美术教师适时指导构图技巧,助力学生建立“诗画互译”思维,实现文字与画面的深度联结。而在《雷雨》教学中,学生分组绘制“天气变化图”,用渐变色细腻呈现乌云从淡到浓的堆积过程,以折线精准描绘闪电的曲折轨迹。这一过程不仅深化了学生对文本中天气变化的理解,更在色彩与线条的运用中,有效培养了色彩感知与运用能力,让语文学习与美术审美相得益彰。

(二)以跨学科备课构建融合框架

在《富饶的西沙群岛》的教学方案设计中,语文与美术教师展开深度联合备课,充分发挥各自学科优势,为学生打造了一场跨学科融合的学习盛宴。语文教师聚焦文本,精准提炼出“总分总”的段落结构,引导学生梳理文章脉络,把握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总特点,以及从海水、海底、海滩到海岛的具体描写,让学生对文本框架有清晰认知。美术教师则精心准备海洋生物图鉴,为学生呈现珊瑚的千姿百态、海参的蠕动姿态、大龙虾的威武模样等,为学生创作提供直观参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启“海底世界长卷”创作之旅。在绘制过程中,他们巧妙运用比喻修辞描述生物特征,“珊瑚像绽放的花朵”生动展现出珊瑚的艳丽与灵动,“大龙虾挥舞着钳子像威武的将军”则赋予大龙虾鲜活的神态。创作完成后,教师设置“画面解说”环节,鼓励学生将画中的视觉元素转化为生动的文字表达,进一步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与运用。这种跨学科备课模式,打破了学科界限,实现了美术元素与语文教学的无缝对接,让学生在观察中积累素材,在绘画中发挥想象,在写作中提升表达,形成了“观察—绘画—写作”的完整学习链,有力推动了语文核心素养与美术审美能力的协同发展。

(三)以情境任务驱动审美创造

在“美丽中国行”大单元教学里,教师精心创设“制作旅行手账”这一充满趣味与挑战的任务情境,巧妙地将语文学习与美术创作紧密相连。学生结合《黄山奇石》《日月潭》等经典课文,充分施展创意,运用水彩、剪贴等丰富技法来设计手账页面。学习《黄山奇石》时,有的学生以细腻的素描精准勾勒出“猴子观海”中猴子蹲坐凝望的灵动姿态,还借助马克笔清晰标注“仙人指路”的具体方位说明,让奇石形象跃然纸上。学习《日月潭》后,学生用渐变水彩晕染出晨雾中日月潭朦胧而迷人的湖光山色,再用精巧的贴纸模拟出游船在湖面穿梭的轨迹,画面生动逼真。教师随后开展“最美手账评选”活动,组织引导学生从构图是否合理、色彩搭配是否和谐、文字描述是否生动三方面进行互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审美判断力与批判性思维得到充分锻炼与提升。

(四)以传统艺术激活文化审美

教学《古诗二首》时,教师巧妙引入传统水墨画技法,为学生开启了一场诗画交融的美妙之旅。在描绘“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诗意画面时,学生们先用淡墨轻盈勾勒出荷叶的柔美轮廓,似在诉说着夏日的温柔;接着以浓墨精心点染“映日荷花”的花蕊,让娇艳之姿跃然纸上;更运用“泼墨”之法,大胆挥洒,将“接天莲叶”的丰富层次表现得淋漓尽致。学习《绝句》时,学生们采用青绿山水画法,以鲜明色彩展现“两个黄鹂鸣翠柳”的生机盎然;又巧妙运用留白技法,营造出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空灵悠远意境。教师适时结合画作,深入讲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审美传统,引领学生细细体会古人“以形写神”的艺术追求。课后,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尝试用扇面画形式创作古诗配图,在亲身体验传统艺术的过程中,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不断深化。

(五)以现代媒介拓展审美维度

在《太空生活趣事多》的教学中,教师别出心裁地运用数字绘画工具,开启了一场充满创意与科技感的“未来太空城”设计活动。学生们手持平板电脑,充分发挥想象,先精心绘制出太空站的初步草图,那线条虽稚嫩却饱含着对宇宙的无限憧憬。随后,借助 3D 建模软件,他们为作品添加上灵动的动态元素,旋转的太阳能板似在源源不断地汲取宇宙能量,漂浮的太空舱宛如神秘的宇宙方舟自在遨游。在撰写创作说明时,学生们巧妙运用课文里的“失重”“固定”等科学术语,严谨地阐述设计原理,展现出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同时,他们还运用比喻句为作品增添文学色彩,“太空舱像晶莹的水母在宇宙中漫游”,让冰冷的科技设计瞬间有了温度与诗意。教师则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将优秀作品立体化呈现。学生们戴上设备,仿佛置身于自己设计的未来太空城中,沉浸式体验“人在画中游”的奇妙审美效果。这一过程不仅让学生感受到科技的魅力,更培养了他们科技与人文相融合的审美视野,为未来的学习与生活打开了一扇充满无限可能的大门。

(六)以生活实践强化审美应用

结合《中国美食》单元,教师精心策划并开展了“舌尖上的传统文化”项目式学习活动,为学生开启了一场探寻美食文化奥秘的奇妙之旅。学生们分组行动,积极调研各地特色美食,深入挖掘美食背后的故事与文化内涵。在动手实践环节,他们用五彩黏土精心制作“美食模型”,饺子形态逼真,褶皱清晰可见;青团色彩鲜艳,仿佛散发着艾草的清香。制作说明时,学生们巧妙运用课文中的“煎、炒、炖、炸”等动词,生动描述烹饪过程,让人仿佛能看到美食在锅中翻滚的热闹场景。同时,用细腻的形容词表现食物的色香味,“金黄的酥皮包裹着鲜嫩的肉馅”让人垂涎欲滴;“碧绿的艾草汁染出春天的气息” ,充满了诗意与美感。教师还组织学生举办“美食文化展”,邀请家长担任评委,从“造型创意”“文化解说”“味觉体验”三方面进行综合评分。这一活动将审美教育巧妙延伸至生活场景,学生们在展示与交流中,不仅提升了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更深刻感受到中华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真正实现了“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目标,让传统文化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结语

在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的探索之路上,绘“文”绎“美”的实践犹如一颗璀璨星辰,照亮了学科融合的新路径。将美术元素巧妙融入语文教学,绝非简单的技艺叠加,而是一场深度且富有意义的跨学科对话,为语文课堂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与独特的审美韵味。通过这一创新教学模式,学生们在文字与色彩的交织中,开启了对语文知识更丰富、更立体的认知之旅。从描绘古诗中的四季画卷,到构建未来太空城的奇妙蓝图;从制作传统美食的黏土模型,到设计旅行手账的创意表达,每一次实践都是语文素养与美术审美能力的协同提升。

参考文献

[1] 陈倩荣 . 整体视域下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分析 [J]. 语文教学通讯·D刊 ( 学术刊 ),2025,(07):41- 43.

[2] 王娥 .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习作大单元教学优化路径 [J]. 华夏教师 ,2025,(18):93- 95.

[3] 张德静 .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 [J].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25,41(02):41-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