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 与核心素养引领下初中地理智慧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构建
徐曼
安徽省亳州市第八中学 236800
摘要:在“双减”政策与核心素养导向的背景下,探索初中地理智慧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教学评价的角度切入,提出了构建多元评价主体、丰富评价内容、创新评价方式、优化评价反馈等策略建议,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双减;核心素养;智慧课堂;教学评价
引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双减”政策的实施以及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已不能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求。初中地理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亟需探索符合学科特点、突出核心素养培养的智慧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以更好地引导教学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构建多元评价主体,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在“双减”背景下构建初中地理智慧课堂教学评价体系,首要任务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评价活动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有着最直接、最真实的体验,因此学生自评是教学评价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自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评价观,学会客观审视自己的学习,找出优点和不足,明确改进方向。同时,学生互评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反思自我,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以七年级地理“海陆的变迁”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先设计一些与知识目标相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交流自己的认知,然后请每个学生对照问题,写出自己对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教师再针对学生的自评结果进行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引导学生明确努力方向。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说说对方在讨论中的表现,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了解孩子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二、丰富评价内容,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双减”政策的核心要义在于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评价中必须转变观念,突破传统的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做法,将评价的重点从单纯的知识考查转移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上来[1]。
以七年级“海陆的变迁”一课为例,教师在设计评价内容时,首先要关注学生对板块构造学说、海陆变迁史等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这是学科学习的基石;其次,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地理思维能力的提升,如通过阅读世界地图分析海陆轮廓、从地壳运动角度探究海陆变迁成因等,考查学生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要关注学生在探究海陆变迁过程中体验自然力量、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地理观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这是学科育人的关键所在。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教师还应当注重设计丰富多样的评价任务和情境,激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兴趣。比如围绕“海陆的变迁”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请学生阐述自己对地球演化历程的看法;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搜集古陆残余、冰川遗迹等我国地质遗迹资料,推测相关地区的海陆变迁历史。
三、创新评价方式,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在地理智慧课堂教学中,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评价模式是大势所趋。教师要充分利用智慧教学平台,设计丰富的测评题目和任务,让学生课前、课中、课后都参与到评价活动中来。
以“海陆的变迁”一课为例,授课前,教师可在智慧教学平台发布导学案,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分享见解,展示自己对板块构造学说等知识的初步理解,教师据此及时掌握学情;课堂中,教师继续利用平台设置情境问题和小测验,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实时生成学生答题数据,便于分析共性问题;课后,学生在线提交探究报告、思维导图等拓展作业,系统会智能批阅并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进一步巩固提高。
与此同时,教师要注重采集学生发展的多维数据,用电子学习档案记录学生成长的点点滴滴。档案内容可涵盖考试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学业数据,还可纳入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过程性资料,如小组讨论实录、研学心得等,呈现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进步轨迹[2]。教师还可邀请学生本人对档案内容进行补充和说明,集多方视角于一体,使评价更加立体饱满。此外,教师还要学会利用大数据技术盘活评价数据,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学生的薄弱环节和潜在优势,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案,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四、优化评价反馈,注重评价的引导作用
教学评价的意义不止于呈现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在于及时发现问题,不断改进教学,助力学生成长。教师要把评价视为教与学的“连心桥”,通过有效反馈,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
首先,评价反馈要做到及时、全面、准确,为学生提供改进方向。教师要抓住教学过程中的关键节点,利用智慧教学平台,把学业评价、能力评价、品格评价相结合,使反馈内容更加丰富饱满,让每个学生都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找准今后努力的方向。比如针对“海陆的变迁”,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在理解板块构造学说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运用多样化的反馈形式,通过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引导学生消除疑惑,纠正偏差;课后要结合电子档案数据和学生自评,以个性化评语的形式指导学生巩固提高。
其次,评价反馈要坚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增强学习动力。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哪怕是一点点进步,也要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成就感[3]。例如,对于能运用海陆变迁知识分析现实地理事象的学生,要给予表扬,同时引导学生探索更多应用场景;对于质疑问题、勇于探究的学生,要赞赏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鼓励其不断深化思考。
结束语:构建“双减”与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地理智慧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要突出学生主体,丰富评价内容,创新评价方式,优化评价反馈。这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与改进,将先进评价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不断提升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以评价引领教学,以评价促进发展,切实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余佼佼.基于学生地理素养培养的初中地理教学路径探索[J].西部素质教育,2025,11(03):124-127.
[2]何源成.核心素养下初中地理“教-学-评”一致性对策探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4,(12):71-73.
[3]胡玥.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地理智慧课堂设计及效果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