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路径与策略研究

作者

李悦

沈阳市于洪新城第一小学 辽宁沈阳 110141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

小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与文化认知建立的关键期,语文教学兼具语言能力培养与文化传承使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意义深远。能提升文化素养与人文底蕴。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如《论语》的 “仁”“礼” 思想、古诗文中的家国情怀、传统节日内涵等,可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感受文化魅力,理解民族价值追求。如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同时,能了解重阳节 “登高”“敬老” 习俗,培养尊重长辈的品质,实现 “文”“德” 协同培养。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现存问题

2.1 内容选择碎片化,缺乏系统性

部分教师融入传统文化时缺乏整体规划,内容选择随意、碎片化。教学古诗仅简单介绍诗句含义与作者背景,未结合当时社会文化、传统习俗;讲解传统节日课文仅提及节日名称与习俗,未挖掘背后的文化寓意。这种方式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停留在表面,无法形成完整知识体系。此外,部分教师过度侧重古诗文等 “经典文本”,忽视民间故事、传统技艺等内容,导致学生接触的文化形式单一。

2.2 教学方法单一,缺乏互动性与体验性

多数教师仍采用 “教师讲解 + 学生倾听” 的传统教学方法。教学《精卫填海》等神话故事时,仅口头讲述或播放课件,学生被动接受;介绍传统书法仅展示作品,不让学生动手练习。这种方法忽视小学生 “形象思维为主” 的认知特点,难以激发学习兴趣,使传统文化教学流于形式,学生无法真正 “走进” 文化。

2.3 文化与文本脱节,缺乏深度融合

部分教师存在 “为融入而融入” 的问题,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文本割裂。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生硬插入海洋神话故事,与课文“描写西沙群岛风景与物产” 的核心内容无关,分散学生注意力;讲解现代记叙文时强行关联传统文化元素,显得突兀、缺乏逻辑。这种 “脱节式” 融入让传统文化成为 “附加项”,无法发挥对语文教学的支撑作用。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路径与策略

3.1 深度挖掘教材资源,构建系统性文化内容体系

语文教材是传统文化融入的核心载体,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按 “主题分类” 构建系统体系。按 “文化主题” 梳理教材内容,将传统文化元素分为 “思想文化”“民俗文化”“语言文化”“艺术文化” 四类:“思想文化” 包括古诗文中的家国情怀、道德规范;“民俗文化” 包括传统节日、民间习俗;“语言文化” 包括成语故事、谚语俗语;“艺术文化” 包括传统书法、传统音乐元素。通过分类,教师可明确不同学段文化教学重点,形成 “低年级感知文化现象、中年级理解文化内涵、高年级认同文化价值” 的递进式教学体系。延伸教材内容,丰富文化层次。教学《静夜思》时,补充 “古人思乡的其他诗句”,介绍 “古人寄情于月” 的文化传统;教学《司马光》时,补充 “其他古代智慧儿童的故事”;教学《伯牙鼓琴》时,补充 “古琴文化” 知识,让学生了解传统乐器背后的文化内涵。

3.2 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文化学习的互动性与体验性

利用多媒体、道具创设传统文化情境。教学《元日》时,播放春节习俗视频、展示春联实物、播放春节歌曲,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诗句含义;教学《嫦娥》时,通过动画展示 “嫦娥奔月” 故事,结合月球模型讲解古人对月亮的想象。

设计动手实践活动。教学传统书法时,让学生练习简单笔画,感

受书法美;教学《剪纸》课文时,让学生剪简单图案,体会剪纸技艺;

教学《中国美食》时,让学生制作简单传统美食,了解背后的民俗文化。

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教学《西门豹治邺》时,让学生讨论 “西门豹为什么要破除迷信”“古人为什么会产生迷信思想”,理解 “科学思想与封建迷信的区别”;教学传统节日内容时,让学生分组收集不同地区节日习俗并分享,了解民俗文化多样性。

3.3 设计主题文化活动,拓展文化学习的广度与深度

结合传统节日开展活动。春节开展 “写春联、送祝福” 活动;清明节开展 “缅怀先烈” 活动;端午节开展 “包粽子、讲屈原故事” 活动;中秋节开展 “赏月、品月饼、诵中秋诗” 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节日文化内涵。

成立 “古诗朗诵社”“书法社”“民间故事社” 等社团。“古诗朗诵社” 开展朗诵比赛;“书法社” 邀请专业教师指导;“民间故事社”组织学生收集、改编、表演民间故事,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文化魅力。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保障措施

为确保融入工作顺利推进与效果提升,需从三方面提供支持。

4.1 加强教师培训,提升传统文化素养与教学能力

学校应加强语文教师传统文化培训。开展 “传统文化知识培训”,邀请专家讲解传统文化核心内涵、历史脉络等,提升教师文化素养;开展 “传统文化教学方法培训”,通过示范课、教学研讨等,传授融入技巧,提升教学能力。此外,组织教师参加 “传统文化研学活动”,积累教学素材。

4.2 完善资源保障,为融入工作提供物质与技术支持

学校应完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保障。建设 “传统文化教学资源库”,收集书籍、图片、视频等资源,方便教师使用;创设 “传统文化教学环境”,在校园设置 “传统文化长廊”,在教室布置 “传统文化角”,让学生潜移默化感受文化氛围。投入专项经费,购买教学道具、举办文化活动。

4.3 建立科学评价机制,保障融入效果

建立 “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的传统文化评价体系。评价内容包括学生 “文化认知”“文化情感”“文化实践”;评价方式采用 “课堂观察”“作品展示”“问卷调查”“家长反馈”。评价结果纳入学生语文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教师教学考核参考指标,激发师生参与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王宁 . 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89-112.

[2] 窦桂梅. 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实践研究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 134-167.

作者简介:

李悦,女,1986.05 .23,辽宁省沈阳市班主任,研究方向: 小学班主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