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在小学生心理健康课中的运用探析
葛敏
沭阳县广州路小学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绘本在小学生心理健康课中的有效运用。分析了绘本应用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价值,如契合儿童认知特点、增强情感共鸣等。阐述了绘本选择的依据与原则,包括内容适宜性、年龄针对性等。结合具体教学实践,详细论述了绘本在心理健康课导入、主体教学、拓展延伸等环节的应用策略,并提出运用过程中需注意的教师引导作用发挥、课堂互动促进以及课后拓展深化等问题,为提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提供了有益参考。
关键词:绘本;小学生;心理健康课
一、引言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然而,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往往较为抽象和理论化,难以引起小学生的浓厚兴趣。绘本作为一种图文并茂的儿童读物,以其生动形象的故事和丰富的情感表达,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种新颖且有效的教学资源。
二、绘本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
(一)契合小学生认知特点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色彩鲜艳、画面生动的事物充满好奇。绘本以精美的图画和简洁的文字相结合,能够直观地呈现故事内容和情感信息,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心理概念和情感体验。例如,在表达情绪变化时,绘本中通过人物表情、色彩变化等视觉元素,让学生更易感知愤怒、快乐、悲伤等情绪的不同表现。
(二)增强情感共鸣与心理投射
优秀的绘本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情感主题,能够触动小学生内心的情感琴弦。小学生可以在绘本角色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将自己的情感、经历投射到故事中,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如在绘本《大卫不可以》中,许多孩子能从调皮捣蛋的大卫身上看到自己的某些行为,进而理解自己的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以及父母的爱与包容。
(三)促进心理健康知识的传递与理解
绘本以故事为载体,可以巧妙地融入心理健康知识和应对策略。通过有趣的情节和生动的角色示范,小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中学习到诸如人际交往技巧、情绪管理方法、挫折应对策略等知识,比单纯的说教式教学更易被接受和理解。
三、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绘本的选择原则
(一)内容适宜性
绘本的内容应紧密围绕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和发展需求,如自我认知、情绪管理、同伴交往等。避免选择内容过于成人化、复杂或消极的绘本。例如,对于低年级学生,可以选择《我喜欢自己》这类帮助建立自我认同的绘本;对于中高年级学生,则可选用《一百条裙子》来引导关于尊重和友谊的思考。
(二)年龄针对性
不同年龄段的小学生在认知水平、阅读能力和心理需求上存在差异。低年级学生宜选择画面简单、文字简洁、故事趣味性强的绘本,如《猜猜我有多爱你》;高年级学生可选择情节较为复杂、主题更具深度的绘本,如《小王子》,以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思维和情感需求。
(三)文化多元性与包容性
选择绘本时应兼顾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品,让小学生在阅读中了解多元文化,培养开放包容的心态。例如,可以引入国外经典绘本如《爷爷一定有办法》,同时也选取国内优秀绘本如《团圆》,使学生感受不同文化下的家庭情感与价值观。
四、绘本在小学生心理健康课中的应用策略
(一)导入环节 —— 激发兴趣与引出主题
在心理健康课的导入部分,教师可以选择与本节课主题相关的绘本片段或封面进行展示,通过提问、猜测故事内容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教学主题。例如,在一节关于情绪管理的课上,教师展示绘本《我的情绪小怪兽》的封面,让学生猜测小怪兽的不同颜色代表什么情绪,从而引出情绪的种类和识别情绪的重要性。
(二)主体教学环节 —— 深入剖析与互动体验
故事讲述与情感体验
教师完整地讲述绘本故事,引导学生沉浸其中,感受角色的情感变化。在讲述过程中,适时停顿提问,让学生思考角色的行为动机和心理状态。如在讲述《小黑鱼》时,教师问学生:“小黑鱼独自面对大鱼时害怕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故事中的情感和心理元素。
小组讨论与角色扮演
讲完绘本故事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故事的理解、感受以及与自身经历的联系。然后安排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绘本中的角色,进一步体会角色的情感和行为。例如,在《三只小猪》的教学中,学生分组表演三只小猪和大灰狼的故事,在表演过程中感受不同角色的性格特点和应对危险的方式,从而思考在生活中如何面对困难和挑战。
(三)拓展延伸环节 —— 巩固应用与反思提升
续写或改编绘本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对绘本进行续写或改编,进一步深化对故事主题和心理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学习《丑小鸭》后,学生可以续写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后的生活,思考如何保持自信和善良。
生活实例分享与应用
引导学生分享生活中与绘本主题相关的经历,讨论如何运用所学的心理知识和策略来解决实际问题。如在《不要随便发脾气》的教学后,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让自己生气的事情,以及如何运用绘本中的方法控制情绪。
五、绘本在小学生心理健康课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师在绘本教学中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从绘本的选择、教学环节的设计到课堂讨论的引导,都需要精心策划。在学生讨论偏离主题或理解出现偏差时,教师要及时纠正和引导,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例如,在讨论《爱心树》时,学生可能只关注到大树给予小男孩的物质帮助,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大树背后的爱与奉献精神。
(二)促进课堂互动与合作
鼓励学生在绘本阅读和讨论中积极互动、合作交流。教师可以采用小组竞赛、小组合作汇报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团队协作能力。如在绘本剧表演环节,小组内成员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表演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会沟通、协调和互相支持。
(三)注重课后拓展与深化
课后拓展活动是巩固绘本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教师要认真设计课后任务,及时跟进学生的完成情况,并给予反馈和指导。对于亲子阅读任务,要与家长保持沟通,了解学生在家中的阅读表现和家庭互动情况,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
六、结论
绘本作为一种极具魅力的教学资源,在小学生心理健康课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通过精心选择绘本、合理设计教学策略以及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能够有效地利用绘本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情感共鸣和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提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创新绘本在心理健康课中的应用方式,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年修订)[S]. 北京:教基一厅 [2012] 15 号.
[2] 朱自强。儿童文学概论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3] 陈晖。图画书的讲读艺术 [M]. 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8.
[4] 方素珍。绘本阅读时代 [M]. 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7.
[5] 彭懿。世界图画书:阅读与经典 [M]. 南宁:接力出版社,2016.
[6] 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8.
[7] 吴念阳。绘本是最好的教科书:跟着绘本学阅读 [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8] 严淑女。绘本的欣赏与应用 [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本文系宿迁市教育学会“十三五”规划一般立项课题“绘本阅读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XHLX2016—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