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艺术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实践探索
刘子瑄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
引言
乡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石与寄托处,乡村文化建设是达成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部分。伴随全球化推进和城镇化发展,传统乡村文化遭遇传承断层、活力匮乏等重重挑战,基于数字技术、交互技术的新媒体艺术蓬勃兴起,其别具一格的创新表达形式和卓越的场景塑造本领,为解决乡村文化发展难题开拓了新途径。新媒体艺术已突破城市精英文化的专属藩篱,逐渐走进乡村,与地方知识、本土文化元素相互融合,成为促进乡村文化记忆复苏、空间重构以及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关键动力。本文将基于资源活化、实践模式、社会价值三个维度,全面探究新媒体艺术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实践途径与重大意义。
一、 激活与转化:新媒体艺术对乡村文化资源的重塑
新媒体艺术不是单纯把技术手段搬到乡村,关键是深入挖掘并创造性解读乡村固有的文化资源,达成其当代价值的重新发现与转化。
(一) 乡村文化记忆的数字化保存与再现
众多乡村区域蕴含着极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地方戏曲、传统手工艺、民间传说等,它们既是地域文化的关键承载,还是民族集体记忆的生动呈现。伴随社会发展与代际更迭,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正遭遇“人亡技失”的严峻难题,利用新媒体艺术中数字采集、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前沿技术,可对濒危文化项目开展高精度、高保真的数字化记录与存储,构建出成体系、可延续的数字档案库,为其永久留存提供技术支撑。
更深入地看,新媒体艺术并非仅停留在静态存档,还能营造出极具沉浸感的感官体验空间。观众利用 VR 设备可“走进”早已不见的古村落庙会,还能借助AR 交互亲身体验传统陶艺制作流程,达成时空跨越与情感共鸣这种可被感知、可让人参与、可实现互动的传承途径,大幅提高了文化传播的感染力与影响力,进而使传统文化从静态的“博物馆式”保存状态,转变为动态鲜活的当代传承,切实达成非遗在数字时代的生机重振。
(二) 乡土美学元素的创新性表达与升华
乡村的自然风貌、建筑格局、色彩组合与材质纹理,共同构筑出魅力独特的乡土美学意境,山川、田野、溪流搭建起自然框架,如民居、祠堂、街巷等人文建筑承载着地域过往和集体回忆。历经漫长岁月,这些元素融合成了协调一致的视觉系统,展现出质朴、温暖且充满活力的美学特质,成为乡村文化身份的关键标识。
新媒体艺术凭借声、光、电、影像等综合媒介方式,可对这种乡土美学开展提炼、放大及艺术重塑。以稻田、古厝、竹林作为天然的投影幕布,利用投影映射技术赋予它们动态叙事与数字视觉的迷人魅力,让传统景观在夜晚展现出全新的艺术活力。这类创作既源于本土文化底蕴,又凸显出现代审美理念,既改善了乡村视觉环境质量,又拓展了乡土美学传播范围,营造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艺术盛景。
(三) 本土叙事与现代传播的跨界链接
每个村落都承载着特有的历史线索与集体记忆,这些故事多以口头传承、习俗延续的形式留存,却因时代更迭愈发碎片化乃至面临消亡。地方传说、历史事件以及村民口述等非文本形式的叙事,是乡村文化认同的核心,然而急需当代化的表达与传播媒介来使其激活和持续。
新媒体艺术凭借其非直线、多感官的叙事特性,为这些分散的地方记忆带来了全新的呈现途径。它可以利用互动装置、数字动画、虚拟展演等样式,将抽象的情感与破碎的叙事重新构建成可感知、可介入的艺术现场。这种变化不仅增强了乡村文化叙事的深度与广度,还让其以视觉化、沉浸式形态适应互联网传播情境,进而突破物理界限,覆盖更广泛人群。新媒体艺术助力乡村以自身话语体系向全球传播故事,在数字时代重新塑造文化影响力。
二、 模式与路径:新媒体艺术介入乡村的多元实践
新媒体艺术凭借多种具体形式渗透进乡村场域,构建起各有特色的实践模式,极大转变了乡村文化面貌与活动形式。
(一) 大地艺术节与光影秀模式
大地艺术节与光影秀模式的关键特点是规划并开展大型周期性艺术活动,一般按年或季节有规律地举办,系统地邀约国内外知名艺术家开展驻地创作,促使他们深入当地环境去挖掘灵感,打造出与地域特色深度契合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以长久陈列或短期展览的形式,被精心布置于村庄的公共空间、废弃院落乃至自然田野中,构建起艺术与环境的交流。
在国际上备受关注的大地艺术节中,整个乡村地区摇身变为一座无围墙的露天美术馆。艺术家通过当地竹木、石材、农作物等自然素材,整合地方传说、传统工艺等文化标识,打造出兼具当代艺术特质与在地精神内涵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还充当起讲述地方故事的新载体[2]。借助古镇建筑群、自然山体及水系景观打造的大型实景光影秀,成为夜间旅游的创新模式。通过高科技光影技术把地方历史文化叙事用震撼视听语言呈现出来,既突破了传统日间旅游的时间局限,又大幅延长游客停留时长。这类项目成为激活夜间经济的成功范例,既增强文化体验,又大幅拉动消费,达成了艺术价值与经济效益的有效融合。
(二) 数字展馆与智慧文旅模式
数字展馆与智慧文旅模式关键是借助数字技术全面提升传统文化展示与旅游体验,利用并改造乡村里的闲置房屋、公共建筑等空间,搭建数字文化展厅与乡村数字博物馆。通过交互式触摸屏、全息成像装置、VR 虚拟现实设备等科技途径,全面系统地呈现地方历史、非遗技艺、民俗文化等多样内容。全息成像可立体再现传统手工艺的制作情形,VR 技术能让游客深度沉浸感受当地历史场景与传说故事。
构建基于地理位置服务(LBS)的增强现实(AR)导览应用程序,游客只需拿起手机扫描实地的古建筑、景观节点或特定标识,能触发场景中隐藏的数字内容。这些内容可能包含历史人物的动画阐释、消失建筑的数字重建、传统活动的虚拟重现等,形成虚实结合的叙事体验。此创新途径不仅充实了观光内容,还让文化认知过程更具生动性,达成了 " 线上数字内容 " 和" 线下实体场景 " 的深度整合。构建起融合知识、趣味与互动特性的智慧文旅体验模式,既留存了传统文化核心,又赋予契合当代受众偏好的呈现方式,为乡村文化振兴和旅游升级开辟创新通道。
(三) 社区参与与共创共享模式
该模式的显著特征是切实突显了村民在艺术创作中的主体身份与参与意义。艺术家在其中的角色不再是传统的创作者,而是转型为项目的引导者与赋能者。他们举办了系列工作坊,给村民教授基本的数字工具运用技能,如手机拍摄、简单音频剪辑、图形设计软件运用乃至基础的交互编程,这种知识的转移让村民掌握了艺术表达的技术能力。
基本技能掌握完毕,村民着手把个人生活经历、情感记忆与地方知识打造为别具一格的数字艺术作品,他们有可能一同创作记录村庄日常点滴的影像日记。运用本地采集的自然音效制作电子乐,抑或借助老照片与口述历史搭建数字档案,这些作品除具备艺术价值外,还充当起记录和传承地方文化的新载体 [3]。该过程引发了极为深远的社会文化作用,村民借助艺术创作重新认知自身文化的价值,唤起了文化自觉与创造活力。新落脚的艺术工作者和本地老村民在共同创作时增进相互理解,构建起新的社区纽带。艺术不再是生硬嵌入的元素,而是源自社区内部自然生发的文化呈现,带动了不同群体间的文化汇合与情感呼应,给乡村注入了持久文化活力。
三、 赋能与价值:新媒体艺术对乡村文化生态的多维影响
新媒体艺术实践,其价值远不止于艺术活动范文,对乡村文化生态、经济结构与社会网络产生了多层面、系统性积极效应。
(一) 重塑文化认同与增强文化自信
当村民们亲身见证那些田间地头干活、屋檐下做手工、世代传承的民俗活动等熟悉的日常场景,经艺术家创造性转变,以充满视觉冲击力和符合当代审美的艺术形式展示于公共空间时,往往会被强烈触动情感。当这些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创作赢得外来游客真诚的赞赏与认可时,村民会重新发掘日常习见生活细节中的文化价值与美学意义。
这种体验推动村民实现从 " 被观察的客体 " 到 " 主动展示的主体 " 的身份转换,他们不再消极地接纳外来者对本土文化的阐释与界定,而是积极成为文化表达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在这一进程中,村民们慢慢意识到那些过去被认为 " 土气 " 的传统技艺以及生活方式,其实具备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当代价值 [4]。这种对文化认同的重塑带来了深刻影响,村民愈发积极投身文化传承活动,年轻一代对老手艺的学习与传承意愿也更强。尤为关键的是,这种文化自信成为激发内源性发展动力的根基,促使村民自发探索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融合的创新办法,实现文化保护与乡村发展的良性循环。艺术在此并非是外部强行植入,而是切实融入社区自我表达与文化振兴体系。
(二) 驱动文旅融合与激发经济活力
通过独特的互动体验优势,已然成为极具吸引力的新型旅游打卡地与文化象征。这些项目不仅可吸引艺术爱好者,还能经社交媒体传播营造出广泛的文化影响力,成为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强劲动力。游客为深入体验这些艺术项目,常常要增加停留时间,这直接推动了当地住宿行业的繁荣,民宿、精品酒店等住宿设施的需求大幅增长。
游客停留时间的增加带动了餐饮消费的提升。本地特色的餐馆、咖啡馆、茶室等吸引到更多顾客,借助创意包装与艺术赋能,价值得以提升。变身热门旅游伴手礼,以艺术项目为依托开发出的文创衍生品,比如艺术复制品、设计商品、数字藏品等,催生了新的消费增长契机。“艺术 + 旅游 + 消费”的产业模式给乡村引入全新经济业态,改变了传统农业单一的经济结构,艺术布展、项目运营、导览服务等工作环节催生了多元化就业岗位,为当地居民供给新的工作机遇。尤为关键的是,这些饱含创意的工作机遇吸引不少年轻人返乡开启创业之路,他们带来全新理念与技能,为乡村经济发展增添了可持续的动力,构建起良性循环的发展格局。
(三) 培育文化主体与构建和谐社区
在参与式艺术项目推进期间,村民的角色实现了彻底转变,从以往文化的被动传承者、被观察对象,转变为主动的文化创作者与自信的传播者。这种转变不只是呈现在作品创作中,更集中体现为村民对自身文化价值的重新认知与主动展现,他们主动着手挖掘本土文化资源,运用当代艺术形式诉说专属故事。
在此过程中,艺术化作连接人们的特别纽带,村民通过共同参与创作项目,搭建起更紧密的合作关系;与外来艺术家、志愿者、策展人的深入协作,打破了传统乡村封闭的社会网络格局,搭建起跨地域、跨文化的全新社会联系,这些关联并非仅存在于项目实施阶段,大多会发展成长期的文化交流与合作纽带。合作开展的艺术创作和展览筹备事宜,比如集体布置展场、举办开幕式、承担导览工作等,都离不开村民间的紧密配合和相互支援 [5] 。这些实践活动大幅度强化了社区凝聚力,孕育了协作精神。尤为关键的是,全程营造的开放、包容、创新文化氛围,逐步融入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助力社区发展的关键软实力。这种从内部孕育并向外散发的文化活力,为建设保留传统特质且富有现代感的乡村社区,提供了强大的文化黏合力量,让乡村在现代化进程中维持独特的文化魅力与社会凝聚力。
总结:
新媒体艺术与乡村文化建设相结合,是一次极具深度的文化实践革新,借助数字技术,切实激活且转化了乡村充裕的文化资源,摸索出包含艺术节、数字展馆、社区共创等的多样实践路径。它的价值不仅是营造出美的视觉享受与文化体验,更在于深入激发了乡村的文化自觉,激活了经济活力,重新构建了村民的文化认同感,还为城乡文化对话打造了新纽带。在未来,要深入挖掘可持续运营模式,提升社区参与的深度,使新媒体艺术全方位融入乡村发展,成为推动乡村文化全方位振兴的长期动力。
参考文献:
[1] 叶维娜. 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乡村艺术建设的分析[J]. 艺术评鉴,2024(5):171-176.
[2] 杨涛 . 声韵互舞 启数字篇章——广电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探索[J]. 新闻文化建设 , 2024(6):130-132.
[3] 孟婷 . 新媒体语境下播音主持的语言艺术 [J]. 新闻文化建设 ,024(18):169-171.
[4] 赵亚伟 , 董泽超 , 孔祥铮 , 等 . 乡村振兴背景下优秀民俗文化品牌形象建设研究——以河北省为例 [J]. 传媒 , 2023(7):74-77.
[5] 蔡建军 , 罗崇鑫 . 新媒体艺术助力乡村建设 [J]. 艺术市场 ,2024(2):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