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点灯
黄云
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周巷镇义四小学
一、案例描述
小裕是休养半年后转学至我班二年级的学生。他的行为问题是班级管理的主要难点:严重漠视纪律,行为散漫随意;课堂上常说不当言语甚至脏话,引发哄笑,干扰教学;与同学相处缺乏耐心,稍不顺心便推搡或欺负弱小,导致同学畏惧反感。
学习方面同样堪忧:作业潦草,错误率高,上课注意力涣散,成绩长期垫底。多次谈心,他均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即使被严肃指出问题也嬉皮笑脸,毫无认错意识。然而,当在集体中被公开指出问题(如欺负人)时,他却会突然委屈哭泣,状似受害者。
这种反复无常的表现已引发部分同学模仿其不良行为,班级逐渐形成浮躁散漫的风气。家庭方面,小裕来自单亲家庭,父亲管教方式简单粗暴(多以责骂为主),缺乏耐心引导,且家庭经济依赖老人接济,使问题更加复杂和棘手。
二、案例分析
1、童年缺少父母陪伴
在与小裕奶奶的沟通中,我了解到孩子的行为问题与其原生家庭环境密切相关。小裕的父亲因不务正业导致父母早年离异,母亲离家后,他从小由祖父母抚养。老人对孙子过度溺爱,将所有资源都倾注在孩子身上,这种教养方式使小裕逐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缺乏共情能力。此外,祖父母对早期教育重视不足,纵容孩子沉迷手机—幼儿园时期,小裕就经常通过刷短视频消时间,不加筛选地模仿网络中的语言和行为模式。这些不良影响使他的言行举止与同龄人格格不入,也为其后续的适应性问题埋下了隐患。
2. 家庭教育知识匮乏
小裕的父亲未能承担起家庭责任,不仅不务正业,还忙于结交女友,导致其无暇学习科学的育儿知识。在教育方式上,他表现得随意而缺乏耐心,当孩子犯错时,往往采取简单粗暴的责骂方式,甚至有时会诉诸体罚,这种不当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严重负面影响。
三、实施策略
在一次班主任培训中,我有幸接触到了《正面管教》这一教育理念。《正面管教》由美国心理学家简·尼尔森提出,以阿德勒的 " 个体心理学 " 为理论基础,倡导既不娇纵也不惩罚的教育方式。该理论认为,只有在和善而坚定的教育氛围中,孩子才能培养出自律性、责任感、合作精神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掌握终身受益的社会和生活技能。在接下来的教育实践中,我尝试将这些理念付诸行动,并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成效。
策略一:建立情感联结的" 特别时光"
基于《正面管教》“先建立情感联结,再引导解决问题”的理念,我积极寻找与小宇深度联结的契机。将他的座位调至最近,利用课间或放学后真诚交流:询问他“最开心的事”、“难忘经历”,并分享我的快乐。日常中,对他坐姿、走神给予温和提醒,并请他帮忙取物等。关键转变在于,当他遇问题时,不再说教,而是问“需要我的帮助吗?”,引导他表达真实想法,鼓励他自己寻找解决方案。通过这些互动,在平静、友善、尊重的氛围中加深联结。
策略二:爱的致谢条
鲁道夫·德雷克斯曾说:“孩子们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在正面管教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主动解决问题,而非依赖奖惩。学生小裕的转变让我深刻体会到鼓励的力量。一次课前,我发现黑板未擦,正要动手时,小裕主动上前擦净。这个细微的举动展现了他内心的善良。课后,我特意准备了一张“爱的致谢条”,上面写着:“亲爱的小裕,感谢你今天主动帮助老师擦黑板。”当我郑重地在全班面前递给他时,他羞涩地低头微笑,这让我确信他拥有巨大潜力。
此后,我持续关注并肯定他的点滴进步:“这节课你成功控制了自己,没有随意插话,真棒!”、“今天的作业书写工整了许多,继续保持!”、“当秦同学对你说粗话时,你选择告诉老师而不是冲突,这是很大的进步!”……每次收到致谢条,小裕都如获至宝,小心珍藏。渐渐地,课堂上的小裕更能约束自己,开始主动举手发言。同学们对他的“投诉”也显著减少。这些变化清晰印证:真诚的鼓励与肯定,能有效唤醒孩子内心向善的力量,引导他们走向积极成长。
策略三:爱的微班会
在正面管教的课堂上,我们营造规则明晰、相互尊重的环境,鼓励学生为集体问题贡献智慧,培养责任感和归属感。
一次微班会,从互相致谢开始。当“感谢小裕在体育课搀扶扭到脚的同学”这句话响起时,我有些意外。紧接着,更多同学开始讲述小裕的暖心举动:“感谢他放学主动留下打扫卫生”、“感谢他把食堂多余的面包带回教室分享”……致谢结束时,我看向平时沉默的小裕,发现他连耳根都泛起了红晕。
进入班会议程讨论领操员调整。按惯例,这类岗位由同学自主申报。这时,教室后排缓缓举起一只犹豫的手——是小裕。在全班注视下,他的手又悄悄往下缩了缩。“小裕是想竞选领操员吗?”我轻声问。见他微微点头,便鼓励他上台发言。台上的小裕紧张得满脸通红,我轻拍他的肩膀:“试试看,老师相信你。”
令人动容的是,当小裕结结巴巴完成发言后,教室里自发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饱含着真诚的鼓励与期待。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这个曾经腼腆的男孩展现出崭新面貌:他认真整队的样子,细心提醒同学的专注,都给了我太多惊喜。
这件事让我深刻认识到:每个孩子内心都渴望被看见、被肯定。当我们给予他们展现自我的舞台时,那些潜藏的美好品质就会自然绽放。教育的真谛,或许就在于点亮每个孩子心中的那盏灯。
四、收获与反思
经过近一年的探索与实践,小裕的成长令人欣喜。科任老师们反馈,最显著的变化是 " 课堂纪律问题明显改善,终于能专注于教学内容的完成 "。数学老师特别提到:" 虽然学习主动性和兴趣仍需培养,但他坚持每天完成作业的态度令人欣慰,这种持之以恒的进步难能可贵。"
家长方面也传来积极反馈。小裕奶妈欣慰地说:" 孩子最近变得懂事多了,放学回家主动完成作业,有时还会帮忙做家务。更让我们惊喜的是,他开始主动分享校园生活,家庭交流明显增多。" 小裕爸爸在见证孩子的转变后,不仅表达了对老师的感激,更反思并调整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沟通方式。
班级氛围的转变同样令人触动。当我摒弃 " 坏孩子 " 的刻板印象,以正面管教的方式引导小裕时,整个班级都受到了积极影响。同学们逐渐学会相互鼓励、彼此感恩,这种正向互动让班级充满温暖与善意。
这段教育实践让我深刻认识到:良好的师生关系与亲子关系,都建立在爱与责任的双重基础上。缺乏责任的爱是盲目的,没有爱的责任则是机械的。通过运用正面管教理念,我为小裕创设了安全包容的成长环境,让他能够理性反思自身行为及其影响,从而激发内在的改变动力。
教育者的使命,就是以智慧之爱助力每个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我始终相信:每个行为偏差的孩子都值得被给予改过自新的机会,而我将继续用专业与热忱,守护这份教育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