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育人视角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增效路径
宣广宇
江苏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江苏镇江 212013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强调“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当前,网络文化已成为影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塑造的重要力量,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时代背景与发展契机。在网络信息技术快速迭代更新背景下,思政教育面临着传播方式多元化、受众需求个性化、教育环境复杂化等新挑战,亟需从网络文化育人视角出发,探索更加高效的思政教育新路径,以回应新时代赋予高校思政工作的新要求,切实增强思政教育的时代感与实效性。
一、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政教育的积极影响
(一)拓宽思政教育覆盖维度,延伸育人空间场域
网络文化突破了传统思政教育在时空上的局限性,使思政教育从封闭式课堂走向开放式网络平台,实现了从固定时段向全天候、从特定地点向全覆盖的转变 [1]。线上思政课堂、云端主题班会、网络思政论坛等新型育人场域的出现,极大拓展了思政教育的影响范围与深度。课间十分钟、睡前半小时都成为思政教育的重要窗口,育人效果由点状分布向网状覆盖转变,真正实现了思政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立体化渗透。
(二)创新思政教育表达形式,增强内容吸引力
网络文化催生了思政教育表达形式的革命性变革,使严肃理论内容通过短视频、动漫、H5 等新媒体形式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抽象理论借助直观可视化呈现变得通俗易懂,枯燥说教通过生动互动设计转化为浸润心灵的精神养料。网络热词、表情包、梗图等流行元素与思政内容的巧妙融合,拉近了理论与青年的心理距离。传统单向灌输转变为多感官沉浸式体验,理性说服融入感性共鸣,使思政教育更具情感温度与人文关怀。
二、网络文化育人视角下高校思政教育增效途径
(一)打造优质网络思政内容,构建特色话语体系
高校思政教育面临内容供给不足、质量参差不齐等现实困境,亟需构建具有时代特色、青年亲和力的网络思政内容体系。优质网络思政内容应立足马克思主义理论根基,紧扣时代脉搏,关注青年思想动态,将抽象理论转化为生动故事,将宏大叙事融入微观生活。典型案例、历史故事、社会现象可作为理论阐释的切入点,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与理性思考。思政话语体系建设应摒弃生硬说教,转向平等对话,以青年人听得懂、记得住的表达方式传递核心价值观。思政内容创作应重视原创性,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关注学生心理需求,遵循内容传播规律,注重思想性、艺术性与趣味性的有机统一。通过构建“易于传播、乐于接受、深入人心”的网络思政内容矩阵,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双重目标,让主流价值观真正走进青年学生的内心世界。
(二)优化网络思政载体建设,丰富教育传播渠道
传播渠道的多元化成为网络文化背景下思政教育的必然选择,高校应主动构建全媒体思政教育生态 [2]。校园门户网站作为权威信息发布平台,需增强内容更新频率,优化界面设计;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则应聚焦热点话题,形成特色栏目;短视频平台可通过情感共鸣或幽默表达方式传递思政元素;学习强国、易班等专业学习平台则适合开展系统化思政教育活动。虚拟现实技术为思政教育提供沉浸式体验场景,让爱国主义教育更具感染力。各类新媒体平台应根据自身特点,区分传播定位,差异化设计内容,避免同质化现象。平台建设中应注重用户体验,建立互动反馈机制,创设虚拟社区氛围。
(三)强化思政教师网络素养,培育专业育人队伍
思政教师作为网络思政教育的主导力量,其网络素养直接影响教育成效。当前思政教师队伍面临着网络认知不足、媒介技能欠缺、创新能力有限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网络思政教育质量提升。高校应构建分层分类的教师网络素养培训体系,包括网络伦理道德培训、信息获取分析能力培训、新媒体应用技能培训、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培训等多个维度。教师既要掌握网络传播规律,熟悉青年网络亚文化特征,又要具备数字工具应用能力,能够运用图文设计、短视频剪辑等技术手段制作思政内容。思政教师应积极参与网络互动,融入学生网络社区,感知青年思想动态,实现由“台上讲”到“网上说”的角色转变。高校可设立“网络思政工作室”,组建专兼职结合的教师团队,鼓励跨学科协作,培育一批网络思政领军人才,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技术熟的专业育人队伍。
(四)完善协同育人保障机制,规范网络育人秩序
网络思政教育需要突破部门壁垒,构建全员参与、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高校应健全组织领导机制,明确主管部门职责,建立宣传部、学工部、教务处、网信办等多部门联动机制,形成工作合力。资源保障方面,学校应设立专项经费,完善激励机制,鼓励优质网络思政内容创作;同时加强技术支持,建设专业制作场地与设备,为思政内容生产提供硬件基础。育人评价体系应突破传统思维,将网络思政教育纳入整体思政工作评估范畴,建立过程评价与效果评价相结合的多维评价标准。网络育人秩序规范建设同样不可忽视,高校应强化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建立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机制,设置有效防火墙过滤有害信息,引导学生增强网络辨别能力,培养理性表达习惯,共同营造清朗网络思政教育生态环境,为网络思政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结束语
网络文化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增效路径构建绝非一蹴而就,需要教育工作者持续探索创新,以开放包容心态拥抱网络文化变革。未来高校思政教育发展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网络文化为依托,以价值引领为核心,不断完善内容生产机制,优化传播渠道建设,提升教师媒介素养,健全协同育人体系。通过思政教育与网络文化深度融合,构建全方位、立体化、沉浸式育人新格局,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代同频共振、与学生同心同向。
参考文献:
[1] 孙家宝 , 郭鹏程 . 新时代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路径探析 [J]. 当代教研论丛 ,2025,11(05):95-99.
[2] 王佳惠 . 短视频浪潮下高校网络文化育人新路径 [N]. 中国文化报 ,2024-11-23(003).
作者简介:宣广宇(1995.1—),男,汉族,人,江苏大学工程硕士,讲师,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