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虚拟仿真与案例驱动的《控制工程基础》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

作者

张彧萌

南通理工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 江苏南通 226002

前言

随着教育信息化发展,虚拟仿真技术凭借低成本、高安全性、可重复性等优势,成为突破传统实验教学局限的重要手段;案例驱动教学则以真实工程案例为载体,能有效搭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因此,将虚拟仿真与案例驱动融入混合式教学,构建适配《控制工程基础》课程特点的教学模式,对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工程人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传统《控制工程基础》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教学抽象,学生理解困难

《控制工程基础》课程理论性强,包含Laplace变换、系统时域/频域分析、控制器设计等内容,涉及复杂数学模型与抽象概念。传统教学多采用“教师讲授 + 板书 /PPT 演示”模式,教师侧重理论推导与公式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难以理解抽象概念的工程内涵[1]。例如,在讲解“系统稳定性”时,学生虽能记忆劳斯稳定判据的计算步骤,但无法将其与实际控制系统(如电机调速系统、温度控制系统)的稳定性问题关联,导致“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二)实验教学局限,实践能力培养不足

传统实验教学以实验室真实设备为依托,存在明显局限:一是实验设备成本高、维护难度大,多数高校难以配备充足的多样化实验装置,导致实验内容单一,多为“按步骤操作”的验证性实验(如验证 PID 控制器对特定对象的控制效果),学生缺乏自主设计、参数优化与故障排查的实践机会;二是部分实验存在安全风险(如高压电机控制实验),教师为规避风险往往简化实验流程,限制学生探索性学习;三是实验课时有限,学生难以深入研究系统动态特性,无法充分理解控制理论在工程中的应用逻辑。

(三)教学模式单一,互动与反馈不足

传统教学以线下课堂讲授为主,教学模式固化:一方面,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缺乏主动思考与互动交流机会,课堂氛围沉闷,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另一方面,教师难以实时掌握学生学习进度与知识薄弱点,课后作业批改反馈滞后,无法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提供精准指导,导致教学效果参差不齐。此外,课程评价多以期末笔试为主,侧重理论知识考核,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评价,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综合素养。

二、基于虚拟仿真与案例驱动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

(一)案例驱动的理论教学模块

以工程实际案例为核心,重构理论教学内容,将抽象理论与真实应用场景结合。案例选取遵循“贴合课程重点、贴近工程实际、难度梯度适配”原则,涵盖典型控制领域(如机械系统调速、工业过程温度 / 液位控制、机器人运动控制等)。例如,在“PID 控制器设计”章节,以“工业烤箱温度控制系统”为案例:首先,引入烤箱温度控制的工程需求(如温度精度 、响应时间 <5min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控制算法实现温度稳定控制”;其次,结合案例讲解 PID 控制原理(比例、积分、微分环节的作用),推导温度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如传递函数);最后,引导学生分析 PID 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如比例系数过大导致超调、积分环节消除静差),使理论知识具象化 [2]。同时,依托线上教学平台(如超星学习通、雨课堂),提前发布案例背景资料、预习任务(如观看案例相关工程视频、完成基础理论测试),引导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线下课堂采用“小组讨论 + 教师点拨”模式,组织学生围绕案例展开讨论(如“如何解决烤箱温度滞后问题”),教师针对讨论中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二)虚拟仿真的实验教学模块

依托虚拟仿真平台(如 MATLAB/Simulink、LabVIEW、工业控制虚拟仿真软件),构建覆盖“系统建模 - 动态分析 - 控制器设计 - 性能优化”全流程的虚拟实验体系,突破传统实验局限。虚拟实验设计分为三个层次:基础验证型实验:针对课程核心知识点设计验证性实验,如“一阶 / 二阶系统动态特性仿真”“劳斯稳定判据验证实验”,学生通过调整系统参数(如阻尼比、时间常数),实时观察系统阶跃响应曲线(超调量、调节时间、稳态误差),直观理解理论知识;综合设计型实验:结合案例驱动的理论教学,设计综合性实验,如“工业烤箱温度控制系统虚拟设计实验”,学生自主搭建系统模型(包括被控对象、传感器、PID 控制器),通过虚拟仿真优化PID 参数(如采用试凑法、Ziegler-Nichols 整定法),验证控制效果是否满足工程需求;创新探究型实验:设置开放性实验任务,如“基于模糊PID 的机器人关节控制仿真”,鼓励学生结合前沿控制算法(如模糊控制、自适应控制),设计改进型控制系统,探索不同控制策略的优劣,培养创新思维。虚拟实验过程中,学生可通过线上平台实时保存实验数据、生成仿真报告,教师在线查看学生实验进度,针对问题实时反馈指导;线下课堂组织实验成果交流,选取典型实验案例(如参数优化效果优秀或存在问题的案例)进行分析,深化学生对实验原理与工程应用的理解。

(三)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块

为实现“虚拟仿真”与“真实实践”的衔接,设计“虚拟预演- 真实操作-对比分析”的实践教学流程:首先,学生在虚拟仿真平台完成实验方案设计与预演(如确定电机调速系统的 PID 参数);其次,在实验室利用真实设备(如直流电机控制实验台、温度控制实验装置)验证虚拟仿真结果,对比虚拟与真实系统的差异(如真实系统存在的噪声、参数摄动);最后,引导学生分析差异原因,优化控制方案(如加入滤波环节、设计鲁棒控制器),实现“虚拟仿真指导真实实践,真实实践反哺理论理解”的闭环。例如,在“直流电机转速控制系统”实践中,学生先通过MATLAB/Simulink 搭建虚拟模型,优化 PID 参数,使转速控制误差 <2% ;再在真实实验台上搭建电路,接入电机与控制器,调整参数并测量实际转速响应,对比虚拟与真实系统的超调量、调节时间;最后,分析真实系统中摩擦阻力、电源噪声对控制效果的影响,改进控制方案,提升系统鲁棒性。

三、结束语

本文构建的基于虚拟仿真与案例驱动的《控制工程基础》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案例驱动实现理论知识具象化,依托虚拟仿真突破实验教学局限,结合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优化教学流程,有效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理论抽象、实践不足、互动欠缺等问题。实践表明,该模式能显著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与参与度,增强学生理论应用与工程实践能力,为《控制工程基础》及同类工科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可行路径。

参考文献

1. 孙轶红 , 丁乔 . 基于云班课和云教材的工程制图课程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J]. 高教学刊 ,2021,7(18):92-95.

2. 范丽婷 , 张阳 , 姜泊羽 . 基于云班课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与实现——以《控制工程基础》课程为例 [J]. 智慧课堂 ,2023(04):23-24.

作者简介:张彧萌(1995-),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机械电子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