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综合评估及政策建议
毛曲功
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会计学院 中国河北 石家庄 05002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逐步实现较快增长,但也面临农产品竞争力不足、供需结构性失衡等问题。2017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增强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逐步实现农民增收。河北省作为农业大省,近年来不断探索、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文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出发,评估河北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河北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状
(一)农业生产现代化要素支撑效应明显
新结构经济学认为,经济体中的要素禀赋及结构(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决定农业发展的结构特征及比较优势,只有在生产中遵循比较优势时才能将农业生产成本压至最低,最终实现农民增收。河北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状况,在生产过程中不断依托科技等现代化要素,优化农业生产。藁城区以农科深度融合,推动着农业科技成果加速转化。该区依托农科所培育出的“藁优9415”、“藁优 5766”等一系列强筋优质小麦品种,通过节水、节肥等核心技术的攻关与集成,推动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截至2024 年底,藁城区强筋麦种植覆盖率高达90%,原粮“优质优价”转化率 100%。这种通过统一供种、标准化管理和订单农业的管理模式,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量和品质。同时,产业链延伸至深加工领域,提升附加值,并借助品牌的建设有效拓宽了销售市场。该区绿色优质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实现了农民降本、增产和增收。这类优秀经验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的范例,未来有望在更多地区推广,助力乡村振兴和粮食安全战略。
(二)软硬件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化
根据新结构经济学的观点,特定的农业生产结构要求相应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包括农业
保险制度、农业信贷体系、农田水利建设、交通网络等)与之相配套,交易成本才能尽可能被降低,农业生产的剩余才会达到最大化,形成强大的产品竞争力。邢台威县依托国家农产品出村进城试点项目,大力推进智慧农业建设,建成了农业气象观测站、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并配置智能型虫情测报设备,实现精准监测和科学管理。这些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完善,有效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降低了资源浪费,增强了抗灾能力,为农产品品质提升和稳定供应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打造农业物联网数据监测平台、建成指挥调度中心,实现了农业气象观测、水肥监测、销售去向等相关信息采集展示,完善了软件基础设施。通过软硬件基础设施的完善,提高了农产品生产环节管理的精准度,从而实现降本增效、节能增产。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加快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是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的过程,也是弥补农产
品市场竞争力不足这一比较劣势的过程。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将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相结合,形成一体化的经营模式,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竞争力的必然选择。统计数据显示,2023 年河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率高达55.4%,农副产品加工增值率(68.6%)相比2014 年60.9% 的水平高7.7 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增收占比为58.1%,相比 2014 年高了18.1%。河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发展迅速,截至2024 年6 月,河北省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目前已发展农业合作社11.23 万家、家庭农场10.8 万家,并培育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000 家,构建了完善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通过" 合作社+ 农户"、" 企业+ 基地" 等模式,形成了涵盖小麦、玉米、乳业等优势产业的完整产业链,推动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这一体系有效促进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带动了农民增收,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展现了河北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二、河北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分析
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包括分散的小农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个人或组织。在竞争性的市场中,农业经营主体若能遵循比较优势进行生产,且较少地依赖政府补贴就可以预期获得或满意的利润水平,则具有较强的自生能力。当前,河北省农产品成本利润率仍较低。稻谷、玉米和小麦为河北主要农作物,数据显示,2014-2023 年间河北三种粮食作物成本利润率表现为波动式下降特征,由 2014 年的 29.21% 降至 2018 年的 -11.66%,再逐渐上升至 2021 年的 9.63%,再降至 2023 年的 4.67%。年均成本利润率仅为 5.576%,除 2014 年、2020 年、2021 年和 2022 年,其余年份成本利润率均低于该均值水平。较低的成本利润率意味着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自生能力并不十分强,传统农业经营主体,即分散的小农户难以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规模收益。虽然河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已突破20 万家,但多数仍面临规模小、带动能力弱、产业链整合不足等问题。特别是在智慧农业应用、品牌化运营、精深加工等关键环节,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仍存在差距。未来需通过政策扶持、金融助力、科技赋能等举措,重点培育一批示范性家庭农场和合作社,推动其向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转型,真正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现代农业体系中的核心作用,带动小农户共同增收致富。因此,在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仍未占主导的现状,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自生能力仍有待提高。
(二)农业科技人才不足抑制农业潜在比较优势发挥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离不开农业技术人才的支撑作用,而当前农业人才短缺问题带来
的农业创新不足将不利于农业潜在比较优势的发挥,农业技术人才短缺问题已成为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瓶颈。统计数据显示,2023 年河北省乡村从业人员约为3623 万人,尽管农村劳动力基数较大,但整体文化程度不高,初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的农村劳动力占比81.69%。而能带动农民致富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高技能农业人才短缺,根据估算,2023 年河北省农业科技人员约为48147 人,占全国农业科技人员的4.44% 左右。一方面,稀缺的农业科技领域创新人才大多集中于高等农业院校或科研机构,难以有效下沉基层,导致农村地区涉及农业技术、数字化、信息化、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人才十分匮乏;另一方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尚不完善,难以满足智慧农业、数字农业等新业态发展需求。这种人才断层导致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受阻,直接影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
三、推进河北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建议
(一)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
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一是:重点扶持示范性家庭农场、合作社,推动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增强产业链整合能力。河北省政府部门应设立专项扶持资金,优先支持经营规范、带动能力强的示范性家庭农场和合作社,推动土地适度规模流转,完善农田基础设施。通过统一农资采购、技术指导和产品销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标准化水平。同时鼓励经营主体向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等环节延伸,建设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二是:完善" 龙头企业+ 合作社+ 农户" 利益联结机制,提升农业组织化程度,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建立订单农业风险保障基金,规范龙头企业与合作社的契约关系,确保农户获得稳定收益。支持龙头企业建设标准化原料基地,通过合作社向农户统一提供良种、技术和培训。搭建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生产数据共享和质量追溯,提升小农户组织化程度。政府应加强监管,防止龙头企业挤压农户利益,构建互利共赢的长期合作机制。
(二)重视科技创新农业人才培养
建立" 院所 + 企业+ 基地" 协同创新平台,重点示范推广智能灌溉、精准施肥等核心技术,对采用新技术主体给予设备补贴。实施“新农人”培育计划,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吸引青年人才返乡创业,破解农业人才短缺瓶颈。建设农村创业孵化基地,完善" 县乡农技员+ 土专家" 服务体系,确保每个新型经营主体配备1 名技术指导员,破解" 最后一公里" 技术推广难题。通过以上举措,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人才体系,为释放农业高质量发展潜能提供智力支撑。
(三)强化农业品牌化与市场化建设
整合区域资源,打造" 冀农优品" 省级公用品牌,建立标准化、可追溯的质量管理体系。建议制定《" 冀农优品" 品牌管理办法》,建立" 省级统筹+ 县域特色" 的品牌架构体系。重点围绕优质强筋麦、富硒杂粮等特色农产品,制定团体标准,实现" 一物一码" 全程溯源。设立品牌准入机制,对通过认证的主体给予相应检测费用补贴,每年评选100 个" 冀农优品" 示范企业,提升品牌公信力。通过拓展电商、直播等新业态营销渠道提升品牌影响力,推动优质农产品溢价销售,实现从" 卖产品" 向" 卖品牌" 转变。
参考文献
[1] 石鹏 . 推进平凉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 [J],甘肃农业,2017,(01):29- 30。
[2] 王岩 . 供给侧视角下农业现代化实现困境与路径选择——以江苏省为例 [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18,17(09):18- 25。
[3] 张乾渝.丰盛镇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策略选择及优化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硕士论文,2024,(01)。
[4] 李坤晓 . 育出优质粮 端稳“ 金饭碗” [N],日报,2025(04)。
[5] 万俊菊 . 向土地要效益 用科技增产量 [J],农村工作通讯,2021,(04):39- 41。
作者简介:毛曲功(1986- ),男,汉族,江西宜丰,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农业和农村发展。
基金项目:2022 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 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河北省农业供给侧改革能力综合评估及政策建议” ,课题编号:20220202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