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压配电系统漏电故障定位技术优化
王峻
齐齐哈尔技师学院(中国一重技师学院) 机械工程系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 161000
一、引言
低压配电系统直接连接用户端,覆盖范围广、线路结构复杂,漏电故障是其高频故障类型。据行业统计,我国低压配电系统中 40% 以上的电气安全事故由漏电故障引发,快速精准定位故障点是降低事故损失、保障供电可靠性的关键。然而,传统定位技术受线路分支多、负载波动、电磁干扰等因素制约,在实际应用中存在明显短板[1]。因此,针对漏电故障特征优化定位技术,成为低压配电系统运维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二、低压配电系统漏电故障类型及成因
(一)故障类型划分
根据故障表现与发生机理,低压配电系统漏电故障可分为三类,不同类型故障的定位难点存在显著差异:
间歇性漏电:故障点接触电阻受环境影响(如湿度、温度变化)呈动态波动,导致漏电电流间歇性出现。此类故障常见于线路绝缘层局部老化、接头松动场景,因信号不持续,传统定位技术易漏检[2]。
永久性漏电:故障点绝缘层完全破损,形成稳定漏电通道,漏电电流持续且幅值较大。多由线路被外物击穿、设备内部短路引发,若未及时定位,易导致开关跳闸、设备烧毁,甚至引发电气火灾。
多点漏电:系统内存在两个及以上故障点,各点漏电电流叠加后信号特征复杂。传统定位技术基于单点故障模型设计,无法有效区分故障点数量与具体位置,易出现误判。
(二)故障成因分析
漏电故障的产生与线路状态、施工质量、环境条件及设备性能密切相关,具体成因包括:
线路老化:低压配电线路设计寿命通常为 15-20 年,超期运行后绝缘层易开裂、硬化,绝缘电阻下降,导致线路对地漏电。尤其在高温、潮湿环境中,老化速度加快,故障风险显著提升。
施工缺陷:线路敷设时若存在接头处理不规范、绝缘层破损等问题,长期运行中易形成故障点。例如,导线接头未做绝缘包裹,会因氧化、腐蚀导致接触电阻增大,进而引发漏电[3]。
环境干扰:潮湿、多尘、腐蚀性气体等恶劣环境会加速绝缘层损坏。如地下配电线路防水措施失效,雨水渗入会降低线路对地绝缘性能;化工厂区的腐蚀性气体会侵蚀绝缘层,引发漏电故障。
设备故障:配电系统中的变压器、断路器、接触器等设备,若内部绝缘部件老化或损坏,会导致设备对地漏电。例如,变压器绕组绝缘老化会造成绕组与外壳之间漏电,影响系统正常供电。
三、漏电故障定位技术优化方案
针对传统技术的缺陷,结合低压配电系统漏电故障特征,从硬件选型与系统集成两大维度提出优化方案,提升定位技术的实用性与可靠性:
(一)硬件选型优化
硬件是定位技术的基础,通过选用高精度、高稳定性的硬件模块,可从源头提升漏电信号采集与处理能力:
高精度采样模块:替代传统 8 位模数转换器(ADC)与普通电流互感器(CT),采用 16 位高精度 ADC 与宽频带电流传感器。16 位ADC 采样分辨率可达 0.1mA ,能精准捕捉微弱漏电电流信号;宽频带电流传感器频率响应范围为 0-1kHz ,可同时采集漏电电流的基波与谐波分量,为后续定位提供高质量数据支撑,避免因信号采集不完整导致的定位误差。
无线通信模块:摒弃传统有线通信方式,采用 LoRa 无线通信技术。LoRa 技术通信距离可达 5km ,抗干扰能力强,能适应低压配电线路分散、布线困难的场景,实现故障数据实时传输。同时,避免了有线通信线路故障导致的定位中断问题,保障数据传输稳定性。
高效处理模块:选用 ARM Cortex-M4 内核的微控制器(MCU),其运算速度可达 100MHz ,支持浮点运算,能快速处理采集到的漏电电流数据。相比传统 8 位 MCU,数据处理效率提升 3-5 倍,有效缩短故障响应时间,满足实时定位需求。
(二)系统集成优化
通过多模块协同与功能整合,提升定位系统的适应性、可靠性与运维便捷性: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集成电流、电压、温度、湿度传感器,通过加权平均法融合多维度数据,减少单一传感器的不确定性。例如,电流传感器检测到漏电信号时,结合温度传感器数据判断线路温度是否异常,避免因线路温度升高导致的漏电误判;结合湿度数据,可区分环境潮湿引发的暂时性漏电与绝缘损坏导致的永久性漏电,提升定位准确性。
远程监控与诊断平台:搭建基于云平台的远程监控系统,现场定位装置将故障数据(如漏电电流幅值、故障时间、线路温度)实时上传至云端。运维人员可通过手机 APP、PC 端远程查看故障信息,包括故障位置、故障类型、故障严重程度,无需现场排查,大幅缩短故障处置时间。同时,云端平台可存储历史故障数据,为后续故障分析与预防提供依据。
自适应调整功能:赋予系统自学习能力,通过分析历史故障数据,自动调整故障检测阈值与运行参数,适应不同环境与故障类型。例如,在潮湿环境中,系统自动降低漏电电流检测阈值,提升对轻微漏电的灵敏度;针对间歇性漏电,动态调整采样周期,捕捉间歇性信号,避免漏检;面对多点漏电,自动优化数据处理逻辑,区分不同故障点的电流特征,实现多故障点精准定位。
四、结论
低压配电系统漏电故障定位技术的优化,需围绕故障特征与传统技术缺陷展开。本文通过分析漏电故障的类型、成因及传统技术的不足,从硬件选型与系统集成维度提出优化方案:硬件层面采用高精度采样、无线通信与高效处理模块,提升信号采集与处理能力;系统层面通过多传感器融合、远程监控与自适应调整,增强定位技术的适应性与可靠性。优化后的技术可有效解决传统技术精度低、响应慢、抗干扰弱等问题,为低压配电系统漏电故障的快速精准定位提供支持,保障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 岳首志 , 洪海生 , 邓祺 . 基于曲线特征聚类与信息聚合的电力负荷预测 [J].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 ( 自然科 版 ),2023,20(6):128-139.2. 邓志祥 , 潘建兵 , 黄灿英 . 基于傅里叶变换与最大关联距离相结合的配电网故障选线新方法 [J]. 电网与清 洁能源 ,2022,38(4):95-103.3. 汪倩 , 陈思磊 , 刘家欣 . 低压直流系统剩余电流检测技术研究综述 [J]. 高压电器 ,2023,59(6):1-12.王峻(1986-),男(汉族),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学士,任职于,讲师,研究方向:电子信息工程(电工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