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视域下的高中地理项目式教学设计研究
杨斌
浙江省义乌中学
引言
在全球化与科技革命背景下,单一学科知识已难以应对复杂现实问题。高中地理作为一门兼具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属性的学科,亟需通过跨学科整合打破知识壁垒,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复合型人才。然而,传统地理教学常陷入“重知识轻实践”“重单科轻综合”的困境,例如在“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中,学生虽能背诵洋流分布规律,却难以运用气候、生态、经济等多学科知识分析纽芬兰渔场兴衰的人地关系。
一、跨学科视域下的高中地理项目式教学特点
(一)问题驱动的真实性
跨学科地理项目式教学以真实世界问题为核心,例如设计“城市内涝治理”项目时,学生需面对暴雨频发、排水系统老化的现实困境,而非抽象的课本案例。此类问题需整合地理(地形、气候)、工程(排水管网设计)、数学(流量计算)、生物(耐涝植物选择)等多学科知识,促使学生在解决“某老旧社区积水点改造”的实践中,理解“人地关系”的复杂性。
(二)技术赋能的综合性
项目式教学高度依赖技术工具的跨学科整合。例如,在“农业区位优化”项目中,学生需运用GIS 技术叠加土壤肥力图、交通网络图与市场分布图,通过空间分析确定最佳种植区;借助 Python 脚本计算运输成本与收益比,结合生物知识选择抗病虫害作物品种;最终利用 3D建模软件呈现立体农场设计方案。技术工具不仅降低了跨学科学习的认知负荷,更通过“数据采集—模型构建—方案可视化”的完整链条,培养学生“用技术解决地理问题”的综合能力,例如通过 AI 图像识别监测作物长势,动态调整种植策略。
(三)协作探究的开放性
跨学科项目强调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例如,在“长江生态廊道建设”项目中,学生需分组扮演“政府规划师”“环保 NGO”“渔民代表”等角色,通过辩论、协商制定兼顾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方案。协作过程涉及地理(生态承载力)、经济(补偿机制)、法律(湿地保护条例)等多领域知识,例如在“退渔还湿”方案中,学生需用数学模型计算渔民损失,结合社会学调查提出“技能培训 + 就业替代”补偿措施。
二、跨学科视域下的高中地理项目式教学设计策略
(一)以真实问题为锚点,构建跨学科知识网络
跨学科项目式教学需从现实问题出发,打破学科壁垒,引导学生构建知识关联。例如,在“城市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利用”项目中,教师以“某社区垃圾处理成本超支 30% ”为切入点,要求学生整合地理、化学、经济学知识。学生需分析社区人口密度与垃圾产量的空间分布(地理),研究厨余垃圾堆肥的化学反应原理(化学),并设计基于成本效益分析的分类方案(经济学)。具体任务包括:利用GIS 绘制垃圾收集点热力图,结合化学实验数据优化堆肥配方,通过数学建模预测不同分类模式下的经济收益。最终,学生需向社区提交中英文双语报告,提出“智能垃圾箱 + 积分兑换”的可行性方案。
(二)以技术工具为桥梁,实现跨学科数据融合
技术工具是跨学科项目落地的关键支撑。例如,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项目中,学生需综合运用遥感影像、GIS 与物理模型。首先,通过卫星遥感提取植被覆盖度、坡度等地理数据;其次,利用GIS 叠加降雨量、土壤类型图层,识别水土流失高风险区;最后,借助物理公式计算不同植被覆盖率下的径流系数,模拟“鱼鳞坑 + 梯田”组合方案的减沙效果。技术工具的介入不仅简化了数据获取与分析流程,更使学生直观感受“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例如,学生通过调整虚拟场景中的植被参数,观察径流与泥沙量的实时变化,从而理解“封山育林”与“工程措施”的协同效应。
(三)以角色扮演为载体,促进跨学科思维碰撞
角色扮演能激发学生从多元视角审视问题。例如,在“海上风电场选址”项目中,学生分组扮演“海洋局官员”“渔民代表”“生态学家”“能源企业经理”等角色。海洋局组需依据海洋功能区划图(地理)评估海域使用冲突,渔民组需结合渔业资源分布数据(生物地理)提出生态补偿诉求,生态学家组需运用生态承载力模型(生态学)论证风电场对候鸟迁徙的影响,企业组则需通过成本收益分析(经济学)论证项目可行性。各角色需通过辩论、协商形成共识方案,例如提出“季节性停工 + 生态监测”的折中策略。此类活动不仅深化了学生对“人地关系”的理解,更培养了其换位思考与利益平衡的跨学科决策能力。
(四)以成果转化为导向,推动跨学科行动实践
跨学科项目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知识向行动的转化。例如,在“校园碳中和路径设计”项目中,学生需将地理、物理、工程学知识应用于现实场景。具体任务包括:测量校园建筑能耗(物理)、绘制绿地碳汇分布图(地理)、设计光伏板安装方案(工程学),并计算不同措施的碳减排潜力。学生最终需制定“三年碳中和行动计划”,例如提出“屋顶光伏 + 智能照明 + 碳积分系统”的组合方案,并向校方提交可行性报告。部分学生还将方案延伸至社区,协助居民计算家庭碳足迹,推广“旧物改造 + 垃圾分类”低碳生活方式。
结语
跨学科视域下的高中地理项目式教学,是地理教育回应时代挑战的必然选择。它以真实问题为纽带,将地理学科的核心概念与数学、物理、生物、工程等领域的思维工具深度交织,使学生在“解构—重构”复杂问题的过程中,突破“学科孤岛”的认知局限,形成“地理为基、多科赋能”的素养格局。技术工具的介入不仅重构了知识获取与呈现的方式,更将地理课堂延伸至虚拟与现实交织的实践场域,使“人地协调观”从抽象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行动方案。
参考文献
[1] 潘怡倩 , 黄榕青 . 素质教育要求下的高中地理项目式教学设计—— 以“ 双碳” 主题活动为例 [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5,(15): 41-44+48 .
[2] 龚熊波 , 严乃超 , 陆利江 , 等 . 跨学科视域下的高中地理项目式教学设计研究——以“选修 5《旅游地理》”为例 [J]. 地理教学 ,2025,(07):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