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学生主体为基·问题教学为径

作者

郑丽娇

晋江市季延初级中学 福建泉州 362216

2022 年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思政课教学需“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构建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教学体系,推动课堂教学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转型”。然而,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仍存在“评价维度单一、教学方式固化、学生主体性弱化”等问题,难以实现“高质高效”的教学目标。基于此,将“一核四翼”评价体系与问题式教学深度融合,通过“评价引领教学、教学反哺评价”的双向互动,探索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提质增效的具体路径。经过一年多的课堂实践,已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教学模式,为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实践支撑。

一、理论依据:“一核四翼”与问题式教学的内在契合

(一)“一核四翼”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理论支撑

“一核四翼”评价体系是根植于多元教育理论,确保评价的科学性与导向性。

1.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一核”强调“高质高效的课堂评价”,需兼顾“教学过程” 与“学习效果”,这与布鲁姆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层级相契合—— 教学既需关注学生对“道德规范、法治知识”的认知掌握,也重视“家国情怀、法治意识”的情感培育,评价需覆盖这两个维度。

2. 多元智能理论:“四翼”中的“考试评价”强调“导向正确、促进全面发展”,反对“唯分数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学生智能呈多元分布,评价需兼顾“语言智能、实践智能”等,这与“关注学生道德实践、社会参与”的学科要求高度一致。

3. 有效教学理论:“四翼”中的“教学过程”以“高效优化”为着力点,有效教学理论提出“教学需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通过环节优化提升学习效率”,这为问题式教学的环节设计(情境—问题—探究—总结)提供了评价标尺。

(二)问题式教学的理论依据

问题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其理论根基与初中道法的学科属性深度匹配。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知识并非被动接受,而是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通过“探究 — 建构”形成的。教材中大量“生活场景”为问题式教学提供了天然载体,学生通过解决真实问题,能将“课本知识”转化为“道德认知与行为准则”。

2.陶行知 “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问题式教学将“问题”源于学生生活,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契合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实践性”的学科特点。

3.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理论:新课标将初中道法核心素养界定为“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问题式教学通过“问题探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合作能力与实践能力,直接指向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

(三)两者的内在契合点

“一核四翼”评价体系与问题式教学并非“两张皮”,而是“评价引领教学、教学完善评价”的共生关系。

1. 目标契合:两者均以“学生发展”为核心 ——“一核四翼”通过评价保障“高质高效”的教学,最终指向学生核心素养提升;问题式教学通过“问题探究”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本质是为了实现“育人提质”。

2. 维度契合:“四翼”的“课程设置、教学过程、作业设计、考试评价”恰好构成问题式教学的完整链条——课程设置决定“问题来源”,教学过程是“问题探究”的主阵地,作业设计是“问题解决”的延伸,考试评价是“问题探究成效”的检验。

二、课堂实操:基于“一核四翼”的问题式教学案例设计

本研究以九年级教材为依托,从“四翼”维度设计问题式教学,实现“评价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九年级上册《创新驱动发展》(对应“责任意识”核心素养)

1. 课程设置:对接国家战略,培养创新意识

依据新课标“了解创新的重要性,树立创新意识”的要求,结合九年级学生“关注国家发展,具备一定家国情怀” 的学情,确定核心问题:“为什么我国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青少年该如何培养创新能力?”

2. 教学过程:以国家案例深化问题探究

视频导入:播放《2025 大国重器惊艳时刻》,提问:这些国之重器见证向上的中国说明什么?为什么我国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问题链探究:

① 创新对国家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② 我国目前的科技创新现状如何?③ 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推动创新发展? ④ 作为青少年,我们能为创新做些什么?

实践活动:开展“校园创新金点子”征集活动,学生分组设计“校园创新方案”(如“智能垃圾分类箱”“课堂互动 APP”),并阐述方案的创新点与可行性。

3. 作业设计:拓展型作业,链接创新实践

拓展作业:查阅“我国最新科技创新成果,撰写一篇200字的读后感,谈谈“创新对国家发展的启示”。

实践作业:尝试完成一项“小发明、小创造”(如“改进文具”“设计环保工具”),录制 3 分钟的介绍视频。

4. 考试评价:多元评价侧重创新思维

过程性评价:“创新金点子”方案的创新性、读后感的深度、小发明的实用性;

终结性评价:设计“论述题”:“结合我国科技创新现状,谈谈青少年如何为‘创新驱动发展’贡献力量。”

三、实践成效:“一核四翼”引领下问题式教学的提质成果

经过一学年的实践,本研究在学生、教师、课堂三个维度取得显著成效:

1. 学生维度:核心素养显著提升

参与度:课堂主动发言率从 45% 提升至 80% 。能力提升:在“问题解决能力”测评中,学生分析问题、提出对策的正确率从 55% 提升至 82% 。行为转化: 88% 的学生表示会主动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 教师维度:教学能力持续发展

教学设计能力:教师能精准对接“一核四翼”设计问题式教学,90% 的教案达到“课程、教学、作业、评价”四维融合。评价能力:教师从“单一分数评价”转向“多元过程评价”, 85% 的教师能设计“过程性评价工具”(如探究单、表现性评价量表)。

3. 课堂维度:教学质量全面提质

课堂形态:从“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灌输,转变为“情境—问题—探究”的互动课堂。评价反馈:“一核四翼”评价体系能及时发现教学问题,并指导教师优化教学,形成“教学—评价—改进”的闭环。

“一核四翼”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为初中道德与法治问题式教学提供了“质量标尺”,而问题式教学则为“一核四翼”评价提供了“实践载体”。两者的深度融合,不仅实现了“课堂提质”,更让课堂从“知识课堂”走向“素养课堂”,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未来,本研究将进一步优化“问题分层设计”,关注学困生的探究参与度,让“一核四翼”引领下的问题式教学惠及每一位学生,推动思政课育人质量再上新台阶。

本文系 2024 年泉州市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课题《基于“一核四翼”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问题式教学实践研究》研究成果,立项标准号 QJYKT2024-113